吳瑕玉
提及“原鄉(xiāng)”,它總是與“精神”一詞一起出現(xiàn)。
“原鄉(xiāng)”這一極具中國化的詞匯,總能以一種神奇的“魔力”喚起人們心中的共情力和想象力。
當我們默默念起它,血液中流淌的漢字總能順其自然地抓住我們內(nèi)心深處那隱藏已久的“戀地情結(jié)”,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鄉(xiāng)音,看到了山河,嗅到了稻香,而這,也讓我們的情感得到慰藉,內(nèi)心的孤獨與不安得以緩解。
“原鄉(xiāng)”究竟是什么呢?在銅梁,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旅行者最避之不及的是千人一面,而銅梁卻給人以萬般風情。
在她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藏著多姿多彩的田園風情、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深遠厚重的紅色旅游資源……
“原鄉(xiāng)”,貫穿在銅梁的每一處。它既存在于情感世界,也是一種具象化的依托;它既流于市井,也貫穿于哲思。
“原鄉(xiāng)”,即“心之向往的故鄉(xiāng)”。
山水、田園與都市
對于生活在城市的我們,田園深處小橋流水的靈秀和平疇綠野的富庶有著致命的誘惑力。我們想見一眼古人口中“守拙歸真”的閑適,而又常常離不開繁華都市、魅力商圈。
在銅梁,你卻可以找到某種平衡,山水、田園和都市在此無縫銜接。
早上7點,天光初露。
春意乘著晨光悄悄溜進城中,在山巒、河流與屋宇之間流連,順帶喚醒沉睡中的人們。
再過不久,這些早起的人,將會涌入不遠處的原鄉(xiāng)中央公園,打太極拳、跑步、遛娃……開啟美妙的一天。
山水之間,城市之畔,山水包容著城市,人們?nèi)谌胱匀恢?,原鄉(xiāng)中央公園示范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空間模式。
生態(tài)賦能、設計驅(qū)動、開放姿態(tài)、最小干預、持續(xù)迭代是這個大尺度城市公園的鮮明特征,也是銅梁人在山水之上構(gòu)建“原鄉(xiāng)”生活情感和想象的“集合場景”。
漫步公園中的網(wǎng)狀游徑,越過景觀步行橋,看一眼花海,一路向南,是玄天湖和巴岳山。
“兩袖提攜巴岳云,行春來扣紫霞君?!卞e過巴岳山和玄天湖,便錯過了銅梁。
巴川挺巴岳,蒼蒼翠幾重。圍繞著巴川河畔、巴岳山麓,銅梁人將山水與田園、城市相結(jié)合,使其既有沃野千里、田園方城,又有青山縱隔、川岳并行。
巴岳山不大,卻奇、懸、險、高。
玄天湖則宛如一條白練盤繞在巴岳山腳下,湖面遼闊秀美、港灣連綿、小島點綴,與巴岳山雄偉的山勢相呼應,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好山與好水,這樣的“超高配置”,讓銅梁的地域能量很足。
因為與大自然實在太近,銅梁人的日常生活始終沒有遠離過詩酒田園、山川湖泊。也得益于銅梁人對青山綠水的尊崇保留和低干預度,人們可以氣定神閑地在山水之間居、望、行、游。
“山頭不推,鳥兒才有歸林;稻田不填,青蛙才能安睡?!眱删浯蟀自捯话愕脑O計原則,卻在銅梁很多建設細節(jié)中能夠看到,這是銅梁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寵溺”。
玄天湖畔,是10公里的環(huán)湖步道,沿著這條被稱為“最美馬拉松賽道”的道路,從銅梁最炫酷的龍城天街出發(fā),在望山公園、見水公園看梯田花海,感受田野微風,再到匯集山、水、園、泉、林一體的玄天秀水生態(tài)畫廊,詩意、田園、城市、生命的主題可望可及。
身處都市,推窗見綠,清幽雅致,生態(tài)宜居,柔軟溫潤,這里讓都市人浮躁的心靈慢慢沉淀下來,在守拙歸真與精致優(yōu)雅之間,給精神和身體雙重“充電”。
古城安居
夜晚降臨,籠罩在夜幕中的舞臺蒙上了一層暗黑的薄紗。舞臺旁,炭火的火光照在赤裸著上身的舞龍人身上,灼熱的鐵水在容器中翻滾。
所有人都準備就緒。
一瓢鐵水,一根花棒,一聲怒吼,自下而上,一棒揮出,鐵水沖天而起,帶著絢麗的火光。與此同時,舞動的火龍在火光下現(xiàn)形,十幾個精壯漢子,赤裸上身,配合著急促的川劇鼓點,手中舞龍棍飛舞,任憑鐵水化成的火花打在身上。
一瓢瓢鐵水伴著“嘭——嘭——”的驚爆聲沖上十幾米高的天空再從天而降,在夜空中制造出極其明亮炫目的“煙花”,龍舞也隨著急促的鼓點逐漸進入高潮,火龍沖天而起,而后又急轉(zhuǎn)直下。
這是一場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足以震撼靈魂的龍舞表演。
從誕生之時起,銅梁就是一個被“龍”福佑之地。
和銅梁人聊天,談起龍,他們十有八九會和你講很多傳說和故事。
于銅梁人而言,銅梁的大部分都和龍有關。這是他們文化的傳承。
安居古城,則是談及銅梁文化時怎么也繞不開的地方。
安居古城兩江環(huán)繞,踏進了安居的老城門,也就踏進了迷離惝恍的歷史時空,時間在這里留下的痕跡很輕。
老輪渡尚在涪江上穿行,青石板的道路上行人依舊,大街上,茶客們東倒西歪地坐在傾斜的竹椅上,悠然自得。老時光和新時代在此處交融,歷史舊物和高科技在此處和平相處,相互激蕩。
大自然的豐腴饋贈,給予安居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相對的自在和自足。他們親和隨性,生活得不急不亂,哪怕是生活節(jié)奏如此快的現(xiàn)代,對他們的影響都很有限。
安居古城湖廣會館里的川劇表演,每年都會如約而至。
木結(jié)構(gòu)的屋檐下,開水壺冒著熱氣,斑駁黝黑的老圓桌上,放著花瓷茶碗。
臺前的觀眾坐在厚重的長凳上,被巨大的匾額環(huán)繞;臺上的演員行頭華美、顧眸流盼。
一切情調(diào)都是那樣古老。
一杯蓋碗茶,用開水反復沖泡,在聽戲中,能喝一天。在安居,時間的流逝顯得格外緩慢。
當外界的城市文明以理性與效率為核心訴求推翻街道生活和小尺度公共空間時,安居卻仍有著自己的古老鐘擺和生活邏輯。
在新消費時代下,這樣的古城很多都流于“網(wǎng)紅打卡地”,它們試圖以城市場景影響古城生態(tài),以求帶來更多關注。但在安居,銅梁卻努力嘗試以提升“體感”與“文化”層面的城市人文溫度為基本建構(gòu)邏輯,在城市的影響下,營造自然化、在地化、全齡融合的場所,而這,也是“原鄉(xiāng)”的追求。
在安居古城,不變的是以水為鄰的生活、以龍為魂的性情,變化的是推陳出新的業(yè)態(tài)和不斷聚集的人氣。
讓城市走進鄉(xiāng)野的西郊綠道
4月3日,銅梁西郊綠道巴川街道玉皇村段路旁,村民正忙著松土除草,不時有騎行、步行健身的市民經(jīng)過。
這樣的情形,在全長60公里的西郊綠道上已是常態(tài)。
走進銅梁,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自然生態(tài)成就其旅游底色,綠色田園成就其發(fā)展成色。西郊綠道串起的特色風情鄉(xiāng)村像瑪瑙一樣散落在城市的周邊,田園變成了花園,農(nóng)區(qū)變成了景區(qū),環(huán)境之美、產(chǎn)業(yè)之美、生活之美繪就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鄉(xiāng)村振興畫卷。
由綠道串起來的西郊花語悠游谷、荷和原鄉(xiāng)、玫瑰島、彩色森林、葉子花開兒童研學基地、三角梅基地、奇彩夢園、西部桂花基地等景區(qū)、景點星羅棋布。
全年花繁葉綠的黃桷門奇彩夢園里,文藝活動表演廣場、充滿著巴渝特色的黃桷門風情小鎮(zhèn)、美如仙地的十二花季景區(qū)、漫山飄果香的四季果蔬采摘區(qū),以及負氧離子爆棚的森林休閑度假區(qū)別有一番野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和原鄉(xiāng)更滲透出一種江南閑情……
銅梁西郊綠道的營造,將城市開放空間的供給拓展到城市外的鄉(xiāng)野地域,60公里長的綠道為城鄉(xiāng)互動和鄉(xiāng)村振興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讓人們重新回到田園?!痹诮y(tǒng)一寬度的路面和彩色鋪裝的指引下,人們可以循著綠道輕松進入田野。
“能同時讓人產(chǎn)生安全感和探索欲。”在廣袤的綠色環(huán)抱中,人們可以重啟身體與自然、農(nóng)耕生活的聯(lián)系。
連生態(tài)、連生產(chǎn)、連生活、連生趣,以連為名,讓城鄉(xiāng)同頻共振的線性開敞空間成為鄉(xiāng)村提質(zhì)發(fā)展的助推器,兌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承諾。沿途不斷出現(xiàn)的鄉(xiāng)村會客廳、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觀光園、產(chǎn)業(yè)基地,使人們驚訝于它們所帶來的現(xiàn)實價值外,又萌生出對鄉(xiāng)土生活的向往。
每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小體量公共建筑都最大限度地放大自身重振鄉(xiāng)村的特性,既讓本土的村民享受公共服務,又讓遠來的游客有如歸家,讓懷念故土、崇尚歸隱的人能找到自身專屬的“情感場域”。
銅梁“原鄉(xiāng)”所蘊藏的眾多人文精神中,最突出的莫過于“以人為本”。
關注普通人的微觀幸福,回應每一個個體的表達、價值、情感和自由訴求,這種意識已經(jīng)深深地滲透到銅梁的文化記憶與日常場景中,不僅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里沉積,更在西郊的綠道阡陌間醞釀。
從背向走向面向,從建設走向營造,從資源走向體驗,西郊綠道,營造了一個新的世界。感受西郊綠道,就是感受久違的從容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