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相輝 劉佳
來鳳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處湘、鄂、渝三省交界處,因鳳凰飛臨的傳說得名“來鳳”,是中國第一個土家族自治縣。
來鳳縣處于北緯30度和東經110度交匯處,平均海拔680米,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時,平均溫度15.8℃,無霜期256天,是富硒之地。
來鳳藤茶、油茶和黃精在武陵山區(qū)及至全國享有很高美譽度,被人稱為“硒鳳三寶”。
來鳳藤茶走出山
中秋時節(jié),來鳳縣三胡鄉(xiāng)楊奎堂藤茶專業(yè)合作社,漫山遍野的藤茶綠浪起伏。
“莫看這些不起眼的藤茶,這可是全縣農民致富的寶貝呢。”來鳳縣藤茶局負責人趙正茂介紹,全縣藤茶種植面積達7.2萬余畝,年產值近10億元,是來鳳第一大農業(yè)產業(yè)。
藤茶,學名顯齒蛇葡萄,俗名莓茶、藤婆茶,生長于海拔800?1500米武陵山脈深處巖坡上。這種土家族傳統用于治療慢性病的野生藤蔓植物,在民間一直享有“土家神茶”“長壽茶”美譽。
向班貴被稱為“來鳳藤茶第一人”。1996年,他在大河鎮(zhèn)擔任鄉(xiāng)村醫(yī)生時發(fā)現,用巖坡上生長的野生藤茶治療眩暈病(高血壓)效果較好,他采集回來,曬干后放在藥袋里,為村民免費提供。
1999年,向班貴把藤茶送到中國藥科大學檢測,被認定為顯齒蛇葡萄藤,內含豐富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咽炎等癥狀有緩解作用。“二氫楊梅素(黃酮)含量達42%,還富含十幾種氨基酸和硒元素。”向班貴至今保留著那份檢測報告。
經過上千次試驗與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等高校合作,來鳳藤茶“野轉家”栽培技獲得成功。
來鳳縣委書記李偉介紹,隨著“野轉家”技術日臻成熟,來鳳將藤茶作為農民脫貧產業(yè)向前推進。截至目前,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78個村、8000余農戶從事藤茶種植,“野轉家”藤茶種植基地達7.2萬畝,全國最大。
讓藤茶走出大山。來鳳縣不間斷組織藤茶企業(yè)參加中國國際茶業(yè)博覽會、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中國國際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展會,開展藤茶推介、產銷對接,逐步擴大藤茶影響。
進入832消費平臺并作為重點產品予以推介,與北京字節(jié)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推介,鼓勵來鳳縣藤茶經銷企業(yè)在抖音等平臺上發(fā)布推介“來鳳藤茶”,縣領導出面為來鳳藤茶代言,參加淘寶、京東、蘇寧、抖音等直播平臺銷售活動……
如何解決一根藤上的苦樂不均?來鳳縣與縣內藤茶加工企業(yè)攜手,讓普葉變身。
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以普葉為原料,開發(fā)出牙膏、含片等藤茶產品,形成年產90噸黃酮提取物、2000萬支牙膏、300萬瓶消毒液、5000萬支抹茶粉、6000萬袋袋泡茶以及高端固體飲料等生產能力,年產值可達3億元,創(chuàng)稅3000萬元,常年解決100名脫貧戶就業(yè)。
古老油茶綻新枝
來鳳恒貿茶油有限公司罐裝車間,工人們正在把一瓶瓶茶油裝箱,準備發(fā)往北京、上海等地。
來鳳野生油茶遍布8個鄉(xiāng)鎮(zhèn),高峰時面積達5萬畝以上,缺衣少食時代是農民主要的食用油來源。
茶油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還具有降三高的保健功能,被稱為“東方橄欖油”。
隨著生活條件改善,來鳳野生油茶大量毀壞,低谷時不足5000畝。2009年,來鳳縣民營業(yè)主彭大波成立恒貿茶油有限公司。他投資400多萬元,開發(fā)山茶油,產品暢銷廣州、北京、長沙、重慶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
2015年10月,九三學社扶貧工作隊進駐老茶村扶貧時,正為找不到扶貧產業(yè)發(fā)愁。隊員們發(fā)現當地有種植油茶的歷史,他們邀請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等單位專家進村“拿脈問診”,專家們根據土壤、氣候特點,確定發(fā)展油茶產業(yè)。次年,老茶村種下3100畝油茶。
資金與加工往往是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的痛點,如何打通其“任督二脈”?
九三學社出資100萬元作為村集體入股資金,種植大戶投資900多萬元成立三木林專業(yè)合作社,村民們以土地入股,共同組建三木林農業(yè)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生產管理、銷售,所得經營收益按比例給村集體、村民分紅。
村民務工拿工資,油茶賣給合作社,又享受分紅,幾年下來,老茶村發(fā)展3100畝油茶,并帶動周邊6個村突破1萬畝。
油茶種植面積增加,加工銷售面臨難題,九三學社籌資新建了油茶加工廠,并引進知名的油茶加工企業(yè)華貴食品集團。
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fā)展模式,來鳳已建設油茶基地10萬余畝,帶動130個村6000多名脫貧戶增收。
一畝黃精萬斤糧
金秋時節(jié),陽光灑在大地上,來鳳縣翔鳳鎮(zhèn)香花村種植大戶胡文祥舉起鋤頭用力一刨,剛從土里出來的黃精,顏色比姜和土豆顯白,塊莖上密且長的根須粘著泥土。
“你看我們種的黃精,漂亮得很!”9月13日,拍了拍表面的泥土,胡文祥雙手捧著黃精,笑得合不攏嘴。
52歲的胡文祥,曾是一名汽車運輸公司司機,經常跑來鳳至廣州長途客運班線。胡文祥在廣州清平中藥材批發(fā)市場發(fā)現,來鳳本地無人問津的黃精在廣州卻銷售火爆。
1998年,他賣掉長途臥鋪客車,買來黃精加工設備。他以每公斤1.4?1.6元的價格收購黃精,加工后以每公斤7?8元的價格銷往廣州。幾年下來,達到年加工500噸,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的野生黃精都賣給胡文祥。
隨著黃精俏銷,野生黃精資源逐年減少。胡文祥意識到危機,決定進行黃精“野轉家”栽培試驗。他仿照種植天麻、魚腥草等技術培植野生黃精。2007年,50公斤野生黃精種產出500公斤鮮黃精。
“一畝黃精萬斤糧。”2012年,胡文祥把黃精種植規(guī)模擴大到20畝,并試驗黃精籽育苗。
幾年下來,胡文祥黃精種植規(guī)模達600畝,每年采挖黃精20畝,出售黃精苗5畝,6名村民就近就業(yè)。
來鳳縣相關部門因勢利導,成立黃精產業(yè)協會,對種植黃精的大戶和貧困戶給予補貼,并組織種植大戶到通山、銅鼓、安化等地考察學習。
目前,來鳳縣黃精種植大戶有50余戶,種植面積6000畝,初加工產品每年產值5000萬元。
來鳳縣素有用白酒泡制野生黃精制作黃精酒的習俗,但因口感差一直未得到推廣。
來鳳縣舊司鎮(zhèn)東流壩村村民鄧楚波成立湖北楚波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籌資1000余萬元建成現代化黃精酒生產線。
他與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工業(yè)大學等院校合作,聯合攻關改進黃精酒和黃精干粉制作技藝,并一舉斬獲第三屆中國有機農業(yè)大會“2017年度中國十佳有機農產品”稱號和第四屆國際現代綠色農業(yè)博覽會“優(yōu)質農產品金獎”。
校企合作讓黃精贏得榮譽,也為黃精制品打開了市場。
目前,楚波公司已生產11個黃精酒系列和九蒸九曬黃精干粉,產品暢銷北京、上海、 廣州等地,年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帶領4鄉(xiāng)鎮(zhèn)60余農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