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紅
【摘要】中學生寫作“無素材”一直是困擾他們的難題。其實,素材自在那里,只不過缺少慧眼去發(fā)現(xiàn)。如何引導學生向生活要素材呢?首先,揭開素材的神秘面紗;其次,見識素材的多姿多彩;再其次,給素材以靈魂附麗;最后,“雜取種種合成一個”,完成由“素材”到“作品”的飛躍。
【關(guān)鍵詞】初中寫作,素材,作品前,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備感困難的一件事就是寫作文。寫作“無素材”一直是困擾他們的難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素材就在那里,只不過缺少慧眼去發(fā)現(xiàn)。如何引導初中生發(fā)掘?qū)懽魉夭?,巧做有“米”之“炊”呢?/p>
一、課本范文,揭開“米”的面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提高獨立寫作能力。”可是,很多初中生認為寫作素材不好找。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平平淡淡,根本沒什么值得一寫的事情。難道只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才值得寫進文章,日常生活小事就不值一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么,寫作素材從何而來呢?且看教材給予的啟示。以記敘文為例,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就有兩篇在素材選擇方面可以給初中生極好示范和啟迪的文章:《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渡⒉健穼懽鎸O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遇到岔路時選擇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日常問題;《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作者小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爬懸崖,中途被小伙伴丟下,進退兩難,最后在父親的指導下順利爬下懸崖的經(jīng)歷。這樣的素材并非驚天動地、非同一般。可見,大部分素材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當然,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否則“小事”難以成為好素材。
二、課外閱讀,見識“米”的多彩
課標要求初中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可略讀、精讀、跳讀。學生可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見識“米”的多姿多彩:《莫言散文選》中《童年讀書》里記載的故事,《城南舊事》中英子小時候在書店蹭書讀的經(jīng)歷,泰戈爾《新月集》里溫馨的母子情,這些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法布爾《昆蟲記》里仿佛穿了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的吝嗇鬼楊柳天牛,為后代無私奉獻的小甲蟲,讓廣大讀者印象深刻??梢?,動植物也可以成為寫作素材。此外,身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上“沖浪”時的所見所想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對這些素材的巧妙剪輯加工成就了作家作品的高度、厚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克托·弗魯姆提出激勵理論,他認為:對于一個人來說,目標對調(diào)動他的積極性動力有多大,取決于這個目標能給他多大的期望值。這個期望值越大,他達到目標的積極性和內(nèi)部潛能被激發(fā)的可能、被激發(fā)的程度就越大。學生在揭開寫作素材的神秘“面紗”,廣泛進行課外閱讀并留心觀察生活之后,一定能領(lǐng)悟到“文學源于生活”的真諦。如果學生對生活多一份關(guān)心,并及時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就能積累很多寫作素材。
三、附麗靈魂,抓住“米”的精華
文學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明白這一點很重要。當學生的素材意識漸強,有一雙觀察生活的慧眼時,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會有較多積累,這時就需要給這些素材找到一個可以附麗的靈魂。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fā)掘生活中普通小事的精髓,進行橫向、縱向聯(lián)想,挖深挖透,化腐朽為神奇。
所謂“文以載道”,寫文章一定要考慮寫作意圖,一篇文章如果缺了立意,就像人缺失了靈魂。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七八歲孩子爬山的歷險經(jīng)歷,這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并不陌生,而莫頓·亨特卻能從童年的這次經(jīng)歷中悟出一個道理: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將困難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好每一步,定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如此寫作才成就了這篇文章的高度。再如,《散步》也只是寫了一家人飯后一起做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莫懷戚卻能從這件小事中抓住寫作契機,生動展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深厚感情、和睦相處的生活情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了中年人的擔當和責任。這就是普通素材展現(xiàn)高尚立意的典范。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筆者所在市、區(qū)兩級教育部門都開展了相關(guān)征文活動,要求學生寫文章謳歌祖國的偉大成就。這是個很大的命題,立意必須高尚。怎么寫才好駕馭呢?怎樣才能使文章不空洞,而較為具體、真實呢?筆者這樣啟發(fā)學生:“用你獨到的眼光,從生活中找一個小的切入點,寫一篇歌頌祖國70年成就的獻禮文章,題目自擬??梢詣?chuàng)設一個生活場景,比如通過與長輩交流,了解現(xiàn)在家里的餐桌與二三十年前的餐桌相比,有什么變化;觀察生活,了解市場上買東西支付方式的變化;家里人使用手機的變化……這些具體的事情都可以反映時代變遷,展現(xiàn)祖國的欣欣向榮和日新月異。我們要學會‘小題大做。”經(jīng)過這樣一點撥,學生豁然開朗:“大”文章原來可以這樣寫,如此高尚的立意居然也可以寓于日常生活的小事里。
于是,學生習作里就出現(xiàn)了日常買菜時用微信給農(nóng)村來的賣菜婆婆支付這樣的素材——反映科技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因為高鐵而插上“隱形翅膀”的陽澄湖大閘蟹,四個小時就從上?!帮w到”閩北人的餐桌上——高鐵時代交通的飛速發(fā)展更是70年來祖國取得偉大成就的最好詮釋。
四、雜取種種,合成一碗“八寶飯”
學生寫作有素材,創(chuàng)作欲望就會被激發(fā),可是他們上交的初稿令人滿意的還是不多,關(guān)鍵是不會用素材。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一定不是生活的實錄。生活中也沒有那么多典型事例集中地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所以學會“整合”就很重要。
1.整合不同主人公的故事
有學生的作文題目是《祖國巨變》,全文較有生活氣息的素材僅一處,那就是將媽媽小時候上學要走三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學校,與自己乘公交車只要十幾分鐘就到學校進行對比,除此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具體的內(nèi)容,只有一些“生活幸福,無憂無慮,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之類的空話、大話。教師點撥啟發(fā):用生活中的具體細節(jié)取代空話、大話。于是學生在文中添加了國慶節(jié)舅舅從上?;丶亦l(xiāng),帶回鮮活大閘蟹的素材,很接地氣、很真實;又添加了新聞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的材料和網(wǎng)絡上我國正在研發(fā)的時速比飛機快四倍、是音速三倍的“超級高鐵”的材料。最后,學生將文章題目改為《隱形的翅膀》,全文以一條交通變化主線貫穿:與媽媽小時候上學相比,“我”似乎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早上在上海,中午到閩北的螃蟹,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新機場、新高鐵也助力中國夢插上翅膀……如此“窺一斑而見全豹”,從交通的飛速發(fā)展體現(xiàn)時代的變化,將對祖國的禮贊和熱愛之情落到了實處。這樣修改后,文章主線明朗,中心突出,而且內(nèi)容具體,不再空洞無物。
2.整合不同學科的資源
對不同學科資源進行整合,也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學生不會運用寫作素材的問題。例如,筆者命制了這樣的話題作文:
欣賞的力量是神奇的。幾下掌聲,幾句贊譽,或者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是對別人的欣賞。別人會在你的欣賞里,得到對自我的肯定,得到鼓勵和歡樂,獲得信心和力量。我們欣賞別人,別人也會欣賞我們,生活因為有了欣賞而變得更美麗。請以“欣賞”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有學生以化學實驗報告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欣賞”分別與“虛偽”“真摯”“潛力”三種試劑的反應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jié)論:欣賞與虛偽反應后會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欣賞與真摯反應會生成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欣賞可以加速潛力的分解速度,是一種催化劑。
這篇具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寫作素材正來自對不同學科資源的整合。
3.整合零散雜亂的素材
有些時候,學生心里有素材,生活中有故事,可是由于素材零零散散,沒有邏輯,顯得雜亂無章。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雜亂的素材。
筆者曾經(jīng)開展過“給自己畫像”的自命題作文訓練,一個學生給自己畫了一幅比較真實的,但不夠上進、不能傳播正能量的自畫像《不愛讀書的我》。文中素材很多,也很真實,事例與眾不同而又很有生活感,學生內(nèi)心既害怕學習,又沒有完全放棄學習,矛盾沖突比較厲害,但整篇文章主題不明,立意不高,條理不清,甚至連語言通順都未做到。其實,這樣的素材還是很不錯的,稍加修改,可以因為材料新穎和內(nèi)心矛盾沖突激烈而出彩。
經(jīng)過教師點撥,學生將題目改為《一個后進生的心聲》,文章緊扣寫作要求,抓住自己“沒有完全放棄學習”這一閃光點,給文章加了個光明的“尾巴”:“我想回歸正常生活,可是有點不習慣了。我該怎么辦?我不想再被網(wǎng)絡里的魔鬼揪住不放了!我還來得及嗎?與我有類似經(jīng)歷的學弟學妹們,你們現(xiàn)在回歸‘大部隊一定還來得及!”
結(jié)尾寫到“我”對回歸正常學生生活的渴望和內(nèi)心的矛盾,發(fā)出自己的心聲,照應文章題目,深深震撼人心。文章的立意高了許多,由“我不愛讀書”變?yōu)椤拔业慕逃柡軕K痛,呼吁學弟學妹們不要像我一樣”,具有正能量。
可見,學生學會了向生活要素材,挖掘素材中隱含的閃光點,并適當對素材進行加工、剪輯、合成,就能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充滿生活氣息、飽含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學生的作品雖還稚嫩,但已經(jīng)足夠讓人欣喜了。
生活是個寶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供學生去發(fā)掘、去使用。初中生寫作之“米”一定來自生活,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擁有一雙能發(fā)現(xiàn)生活寶藏的慧眼,善于聯(lián)想,學會巧做有“米”之“炊”,完成由素材到作品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