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師范大學關于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可追溯到陳鶴琴先生。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藝術教育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兒童美術教育改革的早期探索、綜合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藝術和審美為核心的幼兒園整體課程的探索與構建等四個階段。這一研究歷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幼兒美術/藝術教育研究從空白到逐漸繁榮的發(fā)展進程,也體現(xiàn)了藝術教育從關注兒童美術能力到藝術素養(yǎng)再到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的研究立場的轉變。
【關鍵詞】兒童美術教育;兒童藝術教育;通過藝術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1)12-0002-05
【作者簡介】邊霞(1966-),女,浙江諸暨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從兒童美術教育到通過藝術的教育,是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藝術教育研究團隊改革開放至今40余年來走過的歷程,其背后體現(xiàn)了一種從關注兒童美術教育到關注整個兒童教育的立場。這是一種越來越關注藝術教育對培養(yǎng)完整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的獨特價值,越來越關注兒童教育的完整性、整體性的研究走向。
在整個社會呼喚道德回歸、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繼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后,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qū)各級各類教育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在國家從戰(zhàn)略層面推動藝術教育發(fā)展,審美與藝術教育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大背景下,回顧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藝術教育研究團隊4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分析其研究走向及背后的邏輯線索,展現(xiàn)其對我國兒童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推動作用,這對我國兒童藝術教育乃至兒童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無疑是有啟示價值的。
一、兒童美術教育前期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教育研究的源頭可追溯到陳鶴琴先生,他于1925年出版的《兒童心理之研究》記錄和分析了兒童的整個心理發(fā)展,其中專章論述了兒童的繪畫發(fā)展。他以兒子陳一鳴為觀察對象,深入細致地描述了兒童繪畫發(fā)展過程及階段[1]。陳鶴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之父”,他也是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前身)首任院長。他在南師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幼兒教育系,而幼兒教育系第一屆學生中就有后來成為國內兒童美術教育研究的引領者、我國第一位學前教育學博士生導師的屠美如教授。之后,南京師范學院幼兒教育系吳璇儀教授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以蘇聯(lián)繪畫與手工教學法為基本教材,開展學前兒童美術教學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改革開放后,屠美如教授調任到南師大,開始著手兒童美術教育的整個體系的建立工作。她扎根幼兒園美術實踐,主持編寫了幼兒園美術教材、幼兒教師培訓教材,并借此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高師幼兒美術教育課程體系,這些體系的建立與屠美如教授早年深入扎根幼兒園十年的研究經歷是分不開的。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藝術教育團隊的研究歷程,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美術教育改革的早期探索階段。這一階段自1979年開始,是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基礎性探索和恢復。第二階段,綜合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階段。研究者從對兒童美術教育改革的探索轉向到美術與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融合的綜合藝術教育的研究。這一階段從1989年開始,至2000年之后,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第三階段,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階段。這一階段自1998年開始,在美術教育領域從早期主要對兒童美術能力發(fā)展及美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探索,開始轉向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專門研究。第四階段,以藝術和審美為核心的幼兒園整體課程的探索與構建階段。這一階段從2002年開始,該階段的研究吸收借鑒了生態(tài)式教育思想,探索建構了以藝術和審美為核心的幼兒園整體課程。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每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在研究團隊中都是具有延續(xù)性的,每一階段雖然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研究重點,形成一個新的研究起點,但并未因下一階段研究的開啟而終止上一階段的研究,已有研究內容仍然是被持續(xù)關注并不斷深化的。因此,每一階段只標注了大致的起始時間,而并不存在一個研究的終止時間(見下圖)。以下分別對這幾個研究階段進行描述和分析。
(一)兒童美術教育改革的早期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屠美如及其團隊的基礎性研究與探索,研究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兒童繪畫能力發(fā)展研究,二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在兒童繪畫能力發(fā)展研究方面,研究者以江蘇、安徽兩省884名1.5~15歲城鄉(xiāng)兒童的2256幅繪畫為研究樣本,分析總結了我國兒童繪畫發(fā)展年齡階段及其特征[2][3][4];以南京市300名小、中、大班兒童為調查對象,探討了3~6歲兒童顏色感知和運用能力[5]等。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研究者探討了兒童繪畫教學與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6];進行了幼兒美術教育教學的改革研究,建構了認知與情感相結合的美術教育課程方案[7];開創(chuàng)性地研究了兒童彩色畫世界及其教學指導[8];針對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對創(chuàng)造潛力的忽視,提出了幼兒美術教育中創(chuàng)造潛力的挖掘與培育的“綜合法”[9];針對長期以來兒童美術教育中存在的教學方法采取注入式、以臨摹為主要手段的問題,旗幟鮮明地向教師和家長呼吁“兒童畫畫別用范本”[10]。這些研究都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具有開拓性、奠基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奠定了我國兒童繪畫發(fā)展研究和兒童美術教育研究的良好基礎,為后續(xù)研究者的持續(xù)探索起到了引領、帶動和啟示的作用。
(二)綜合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階段
這一階段初期,研究者進一步拓展了研究視野,開始探索美術與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融合的綜合藝術教育。在這項由樓必生、屠美如、許卓婭等研究者共同參與的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研究者立足于培養(yǎng)人的整體素質,借鑒多學科理論,以格式塔心理學的大腦力場論和異質同構理論為依據(jù),創(chuàng)造性地將文學、音樂、美術三種藝術形式按同形同構和異質同構原理加以組合,構建了幼兒藝術綜合教育的全新課程模式。這一研究理論探索深厚,實踐研究扎實,可操作性強,打破了藝術教育長期以來單科教學和研究的格局,為幼兒藝術教育乃至幼兒教育的整體改革提供了新的課程理念和實施路徑及策略。對于課題研究的最終成果《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一書,著名教育學者魯潔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認為,研究者所取得的成果“把幼兒藝術教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對于幼兒藝術教育的觀念、理論和操作模式都做出了新的開拓和發(fā)掘”,同時,其從觀念變革到新的理論假設再到實驗驗證的研究路徑,還為“幼兒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典范”“為幼兒教育學學科的建設和理論水平的提高創(chuàng)建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11]。
2000年前后,著名美學家滕守堯先生調至南京師范大學,并投身到美育和藝術教育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中來。在南師大工作期間,滕守堯提出了“生態(tài)式教育”思想,并主持了《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其間,滕守堯出版了《藝術與創(chuàng)生》一書,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和論證了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的原理與方法?!吧鷳B(tài)式藝術教育是繼灌輸式藝術教育、園丁式藝術教育之后的一種新型藝術教育”[12],是一種充分體現(xiàn)和不斷運用生態(tài)智慧的綜合藝術教育。至此,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成為《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的理論基礎,團隊成員也在該理論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整合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藝術門類,在學前領域開展了新一輪生態(tài)式綜合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兒童發(fā)展的整合觀、活動內容的綜合觀、活動過程的整體觀、活動開展的對話觀、師幼互動的平等觀等幼兒園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討了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主題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策略,并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實踐研究[13]。
(三)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階段
這一階段始于1998年,是研究團隊在兒童美術教育研究領域內的進一步拓展,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美術教育的突破,為當時的兒童美術教育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20世紀末之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美術欣賞教育實踐也寥寥無幾并相對傳統(tǒng)。屠美如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從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經典美術作品入手[14][15][16][17],繼而探索了美術欣賞教育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兒童美術欣賞課程框架,并在課題實驗園分別開展了中國畫、西洋畫、民間美術、雕塑與建筑等方面的美術欣賞教育實踐研究[18]。研究團隊關于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研究,使兒童美術教育從早期主要聚焦美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研究擴展到了系統(tǒng)的美術欣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從研究兒童由內而外的表達過程擴展到由外而內的吸收過程,使兒童美術教育成為一個從感知欣賞到創(chuàng)造表達、由感知欣賞影響創(chuàng)造表達的完整過程,越來越導向于一種完整的美術素養(yǎng)教育??梢哉f,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進程和實踐樣態(tài),對后續(xù)兒童美術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四)以藝術和審美為核心的幼兒園整體課程的探索與構建階段
在已有兒童美術教育、綜合藝術教育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從對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到生態(tài)式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園整體課程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吸收借鑒了生態(tài)式教育思想,開始進一步關注幼兒園整體課程的生態(tài),致力于探索一種以藝術和審美為核心的幼兒園課程形態(tài),建構一種“通過藝術的教育”的課程模式。與單純的“指向藝術的教育”不同,“通過藝術的教育”不僅關注兒童藝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更關注藝術教育對兒童整體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作用,嘗試建構一種將藝術與社會、科學、語言等領域相融合的,與兒童生活、經驗、情感相連接的,以審美教育為突破口的,用“愛、美、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影響兒童的,具有整體性、融合性、開放性的幼兒園生態(tài)式融合課程[19]。
此后,在生態(tài)式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后續(xù)研究者又進一步探索了以幼兒的體驗、探究、交往活動為核心的幼兒園課程。該課程強調幼兒因親歷而產生的深刻獨特的內在體驗與感受,強調幼兒對世界是什么和為什么的主動探究和追問,強調幼兒在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和對話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并提出了“幼兒體驗探究在先、教師推動提升在后、交往滲透其中”的課程實施策略,是一種幼兒為本和過程取向的幼兒園課程[20]。
時至今日,這種通過藝術的生態(tài)式教育理念和研究取向一直在團隊中延續(xù)。沿著“通過藝術的教育”這一研究路向,后續(xù)研究者還先后開展了“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城市流動兒童發(fā)展的行動研究”,面向城市外來務工子弟,設計與有效實施了“愛的啟蒙”綜合藝術課程;對包括兒童藝術素養(yǎng)教育在內的“國民藝術素養(yǎng)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基于我國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與困境展開討論,論證了走向生態(tài)是兒童藝術教育發(fā)展的應然追求[21];基于藝術教育要繼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回到育人定位的立場,從形成“萬物一體,共生共榮”的生命美感、踐行“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觀、提升“藝術介入社會”的行動力等方面, 探討了藝術教育的人文目標建構[22]。當前,研究者正在探索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將藝術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有機整合,以建構一種游戲化、智能化的幼兒STEAM教育。
(五)兒童美術/藝術教育的后續(xù)及其他研究
如前所述,以上四個階段的劃分主要還是以某一時間段內團隊的研究重心或集體攻關重點為依據(jù)的。事實上,即使進入下一個階段,前一階段的研究內容還是在不斷延續(xù)并更加深入的。以幼兒美術教育領域的持續(xù)研究為例,后續(xù)研究者還探索了將經典美術作品欣賞與創(chuàng)意表達相融合的美術課程[23];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激發(fā)幼兒藝術創(chuàng)意的美術課程[24];以“美潤童心”為核心理念,主張面向全體幼兒,“以藝術和美滋養(yǎng)兒童的心靈,影響兒童的生活,養(yǎng)成兒童的美術素養(yǎng),使兒童對美的事物有一顆敏銳感受的心,喜愛美術,樂于參加美術活動,并能在美術活動和生活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進行美術表現(xiàn)”的幼兒美術素養(yǎng)養(yǎng)成課程[25];對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課程進行了思考與探索,開展關鍵經驗視角下傳統(tǒng)文化藝術進幼兒園的實踐路徑研究[26]。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相關成員及博士研究生們還分別對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27]、兒童審美心理[28]、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29]、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30]、藝術精神與藝術教育[31]、藝術能力與藝術教育[32]、藝術感覺與兒童發(fā)展[33]、兒童美術治療[34]、藝術通感與兒童藝術教育[35]、現(xiàn)代兒童音樂教育[36]、藝術教育的生成性[37]、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38]、兒童敘事繪畫[39]、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力[40]等論題進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這些研究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兒童藝術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與前述研究成果一道,共同構成了我國兒童藝術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石和實踐依據(jù),對我國兒童藝術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起到了持續(xù)的推動作用。
三、經驗與啟示
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美術/藝術教育研究團隊的工作,跨越了幾乎半個世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幼兒美術/藝術教育研究從空白到逐漸繁榮的歷史進程,并引領著幼兒美術/藝術教育不斷向前發(fā)展??v觀團隊的研究歷程和走向,在美術教育領域,從對兒童繪畫心理發(fā)展及兒童繪畫教學中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奠基性研究,到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形成了兒童美術素養(yǎng)教育的完整樣態(tài)。研究團隊在深入研究和探討兒童美術教育問題的同時,將研究視野拓展到美術教育之外的更加廣闊的藝術教育領域,逐漸形成一種理論自覺,探索并建構了美術與音樂、戲劇、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有機整合的生態(tài)式綜合藝術教育樣態(tài),使藝術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最終指向藝術教育對兒童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有效促進。在幼兒園審美教育與整個課程領域,研究團隊主動在幼兒園完整課程這一更大的層面尋找和思考藝術教育在其中的生態(tài)位,從聚焦兒童藝術教育的研究自然走向了開始關注藝術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的有機滲透與融合,建構了以藝術與審美教育為核心,關注兒童認識、能力、情感全方位發(fā)展的“通過藝術的教育”的課程建構思路和實施策略。
透過這一從兒童美術教育到通過藝術的教育的研究歷程和走向,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研究團隊研究視野的不斷開闊和研究立意與追求的不斷提升。研究者和實踐者對兒童藝術教育持有怎樣的價值立場,對藝術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如何定位,會直接影響兒童藝術教育的實踐樣態(tài)及效果。而在我國當前的藝術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關于兒童藝術教育仍然存在著以下三個層次的定位:第一層次是指向藝術知識、技能和結果的藝術教育。這一層次的兒童美術教育或音樂教育未能將兒童藝術教育與專業(yè)藝術教育區(qū)分開來,相對來說仍是走在傳統(tǒng)的老路上。這在當下兒童藝術教育中仍然是比較普遍的,在藝術教育實踐中基本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第二層次是指向兒童藝術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藝術教育。這一層次的藝術教育從社會對未來人才全面素質的要求及兒童未來生活的需要來思考藝術教育應該帶給兒童怎樣的影響,由此來定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和取向,旨在提升兒童對藝術的興趣與態(tài)度、感知與體驗、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等全方位的藝術素養(yǎng)。第三層次是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是指向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教育。這一層次的藝術教育不僅關注兒童藝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更注重通過藝術的有效整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自信的情感態(tài)度及關愛、友善、合作、分享的意識、能力、習慣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此,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生態(tài)中將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2] 屠美如,劉微明,戴昭,王蓮芹.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初探[J].美術教育,1988(1).
[3] 屠美如,戴昭.再論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關于“概念畫期”[J].中國美術教育,1991(5).
[4] 屠美如.一歲半至六歲兒童繪畫能力發(fā)展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36-41.
[5] 屠美如,戴昭.對3-6歲兒童顏色感知和運用能力的研究[A].幼兒教育的科學研究[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199-212.
[6] 屠美如.繪畫教學與幼兒創(chuàng)造才能的培養(yǎng)[J].幼兒教育,1983(5):26-27.
[7] 屠美如.幼兒美術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A].幼兒教育改革與研究:全國幼兒教育第四屆學術研討會文選 上[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8] 屠美如.幼兒彩色畫世界[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4.
[9] 屠美如.幼兒美術教育中創(chuàng)造潛力的發(fā)掘與培育——綜合法[J].學前教育研究,1993(9).
[10] 屠美如.孩子畫畫別用范本[J].父母必讀,1999(3):19.
[11] 樓必生,屠美如.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12] 滕守堯.藝術與創(chuàng)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77.
[13] 邊霞.幼兒園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4.
[14] 屠美如.中國畫[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
[15] 陶金鴻,邊霞.西洋畫[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
[16] 孔起英,季紅.民間美術[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
[17] 黃進,姚燕文.雕塑與建筑[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
[18] 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9] 屠美如.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生態(tài)式教育[J].幼兒教育,2002(4):6-7.
[20] 邊霞,黃進,張金梅.幼兒園體驗·探究·交往課程的特點與實施策略[J].幼兒教育,2006(4):14-15.
[21] 邊霞,林蘭.走向生態(tài):兒童藝術教育發(fā)展之必須[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6):37-40.
[22] 易曉明.當代中國藝術教育的人文目標建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24-37.
[23] 邊霞.幼兒美術特色課程的基本理念與實施——以《小小畢加索》為例[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1(10):36-37.
[24] 邊霞.幼兒園情境創(chuàng)意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組織實施[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Z2):31-34.
[25] 邊霞.幼兒美術素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組織實施[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3(2):44-46.
[26] 王艷,孔起英.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課程的思考與探索[J].早期教育,2021(1):4-7.
[27] 邊霞.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0.
[28] 孔起英.兒童審美心理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1.
[29] 黃進.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1.
[30] 張金梅.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31] 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32] 秦元東.論藝術能力及其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啟示[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33] 陳遷.藝術感覺與兒童發(fā)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4] 周紅.表情達意與心靈潤澤[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5] 王麗.藝術通感與兒童藝術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36] 杜悅艷.回歸本源:論現(xiàn)代兒童音樂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37] 劉迎杰.生成性藝術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38] 王任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9] 錢慧.兒童敘事繪畫及其教育啟示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0] 杜麗姣.美國早期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力及其培養(yǎng)[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國民藝術素養(yǎng)教育研究”(項目編號:09JZD0009)、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城市流動兒童發(fā)展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B-b/2016/01/27)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邊霞,bianxia@njnu.edu.cn
(責任編輯 王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