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克慧 符珍敏 施彥坤 胡蓉蓉 黃江山 楊超 陳亮 王卉
患者女性,61歲。2019年7月自查發(fā)現(xiàn)左側腋下及左側乳腺痛性腫塊,就診于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醫(yī)院。查體:左側腋窩觸之多發(fā)結節(jié)、左側乳腺外上象限一2 cm×2 cm結節(jié),質硬,觸之痛,活動度差,無乳頭溢液,既往無乳腺相關病史,無乳腺癌家族史,一般情況良好。實驗室檢查:癌胚抗原(CEA)72.220 μg/L。超聲提示:1)左側乳腺不均質低回聲區(qū),考慮BI-RADS 4類;2)左側腋下多發(fā)低回聲結節(jié)及團塊,考慮異常淋巴結,轉移灶不除外。MRI提示:1)左側乳腺外上象限斑片狀長T2信號,DWI呈高信號,ADC值約為3.0×10-3mm2/s,增強掃描呈Ⅱ型曲線(平臺型,圖1);2)左側腋窩多發(fā)約20 mm×28 mm 以下增大淋巴結影,DWI 呈明顯高信號,ADC 值約為1.05×10-3mm2/s,增強掃描明顯不均勻強化。全身PET/CT(圖2)提示:1)左乳外上象限結節(jié)代謝未見明顯升高,SUVmax:1.6;2)左側鎖骨上區(qū)、左側腋窩、腹膜后多發(fā)形態(tài)異常淋巴結,伴異常高代謝,SUVmax:5.7。行超聲引導下穿刺左側乳腺2點及左側腋下低回聲結節(jié),病理提示:左側乳腺見多量壞死具有腺癌輪廓的實體組織(圖3),免疫組織化學:CDX2(+)(圖3A)、CK20(+)(圖3B)、ER(-)、PR(-)、HER-2(0)、CK7(-)、Ki-67(+70%)。左側腋窩淋巴結見中分化腺癌浸潤伴壞死,考慮轉移性腺癌(圖4),胃腸道來源可能性大。再次追問病史,患者既往無排便節(jié)律及性狀改變,無便血及腹痛癥狀,無腸癌家族史。鑒于病理提示胃腸道來源可能性大,回顧PET/CT 影像資料,結直腸腸壁代謝彌漫輕度增高,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腸壁稍增厚伴代謝輕度增高,與其他腸壁生理性代謝相仿。建議患者行胃腸鏡檢查。胃鏡未見明顯異常。腸鏡提示:距肛門18 cm直腸見一糜爛,大小約6 mm×6 mm,余結腸內未見異常結構。病理為腺癌,免疫組織化學:CDX2(+)(圖5A)、CK20(+)(圖5B)、Ki-67(+50%)。
圖1 左側乳腺病灶MRI增強曲線
圖2 左側乳腺病灶PET/CT檢測
圖3 左側乳腺外上象限結節(jié)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圖4 左側腋窩淋巴結(H&E×200)
圖5 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經過多學科討論,診斷直腸癌伴左側乳腺及淋巴結轉移,分期為ypTxNxM1 Ⅳ期、Duckes C 期,制定新輔助化療方案,行一線6 周期貝伐珠單抗+XELOX(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方案治療。治療后復查:CEA 逐漸減低至正常值;全身PET/CT:左側腋窩、頸根部、腹腔內淋巴結較前縮小,代謝明顯減低;直腸病灶、左側乳腺轉移病灶范圍較前相仿,代謝稍減低。評價為疾病穩(wěn)定,并口服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1 周期后,行腹腔鏡輔助下直乙交界處腸癌根治術,病理診斷為直腸潰瘍型中分化腺癌,20%為黏液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大小10 mm×10 mm×10 mm,浸潤腸壁全層,脈管未見癌栓;兩側切緣及環(huán)周切緣均未見癌;腸周淋巴結癌轉移(1/7),腹腔內2、3、5組淋巴結癌轉移(2/3)。免疫組織化學:Ki-67(+80%)、MSH6(+80%)、PDGFR-α(+)、CD34(血管+)、MSH2(+80%)、PMS2(+70%)、MLH1(+70%)、CEA(+)。行左側乳腺切除及左側腋窩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可見乳腺組織呈灰白間灰黃色,局部稍粗糙,未見癌組織;腋窩淋巴結轉移(12/17),其中3枚淋巴結伴壞死及鈣化,形態(tài)符合直腸癌轉移,免疫組織化學:CK20(部分+)、CDX2(+)、CK7(-)、Ki-67(+80%)。
結合病史、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以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明確診斷為直腸中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細胞癌(cT3N1M1)Ⅳ期。術后1個月后腹部增強CT發(fā)現(xiàn)肝左外葉新增一枚類圓形稍低密度影,直徑約5.6 mm,增強后呈弱對比強化,考慮轉移癌。經多學科討論,鑒于目前為晚期直腸癌多發(fā)轉移,患者體能狀態(tài)良好,二線治療更換為靜脈滴注貝伐珠單抗+FOL?FIRI(伊立替康+亞葉酸+氟尿嘧啶),目前已完成2 個周期治療,療效評價為疾病穩(wěn)定。以左側乳腺轉移為首發(fā)癥狀隨診10個月余,患者狀態(tài)尚可。
小結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是乳腺轉移最常見乳腺外原發(fā)腫瘤[1],而直腸癌乳腺轉移鮮有報導,且途徑尚未明確,推測有以下途徑:1)隨直腸淋巴回流至左、右腰干后匯入乳糜池回流至胸導管,匯入上腔靜脈后進入體循環(huán)而致轉移[2];2)隨腸系膜上靜脈進入門脈系統(tǒng);3)從上痔靜脈引流到門脈系統(tǒng);后兩者可經門靜脈與肋間靜脈的交通支到達乳腺組織[3]。直腸癌早期經淋巴途徑轉移為主,轉移至不常見部位表明已發(fā)生廣泛轉移且預后不良[1]。
回顧文獻概括直腸癌乳腺轉移有以下特點:1)通常在生殖年齡組即35~45歲[4-5],女性多見。2)男性直腸癌乳腺轉移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男性原發(fā)性乳腺癌[3]。3)異時性轉移,乳腺轉移距原發(fā)癌的時間多低于5年,在12 個月以內者占41%。4)極少數(shù)乳腺轉移出現(xiàn)乳頭溢液、皮膚橘皮樣改變,多位于外上象限[6]。5)伴有同側腋窩淋巴結受累。6)伴肝、肺轉移。7)CEA常陽性。8)常見病理組織類型為黏液腺癌或印戒細胞癌,侵襲性高,多以低分化為主。
隨著影像診斷方式不斷豐富,超聲及鉬靶檢查可作為篩查乳腺手段。對于進一步鑒別良惡性,MRI 動態(tài)增強掃描及聯(lián)合DWI 發(fā)揮重要作用,動態(tài)增強曲線Ⅰ型(持續(xù)型)多為良性病變,Ⅱ型(平臺型)、Ⅲ型(廓清型)惡性可能[7]。DWI中乳腺良性病變的ADC 值平均為1.335×10-3mm2/s,高于惡性病變平均ADC 值0.965×10-3mm2/s[8]。PET/CT 可反映大多惡性腫瘤及全身播散范圍,在直腸癌術前評估與分期、預后評估、療效監(jiān)測中發(fā)揮重要作用[9]?;仡櫾摶颊逷ET/CT 圖像,其轉移淋巴結代謝明顯增高,而對于原發(fā)病灶卻無明顯異常高代謝,這與原發(fā)部位腫瘤較小可能有關,且內含較多黏液成分時,會影響病灶代謝,出現(xiàn)PET/CT顯像假陰性。乳腺轉移臨床表現(xiàn)與影像學表現(xiàn)無特異,常與原發(fā)性乳腺癌無法區(qū)分,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原發(fā)性乳腺癌大多是CK7 陽性和CK20、CDX2 陰性,而直腸癌乳腺轉移灶通常是CDX2、CK20 陽性和CK7 陰性,CDX2、CK20陽性與胃腸源性腺癌高度相關[1,10]。
直腸癌乳腺轉移中位生存期為12個月,大多1年內廣泛轉移后死亡。采用新輔助治療后切除轉移瘤病灶,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4]。使用化療聯(lián)合靶向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有研究表明對直腸癌轉移治療有效[10],但尚缺乏大樣本研究,該治療方式是否能延長生存時間仍需探討。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直腸癌時,應判斷有無遠處轉移,尤其是罕見轉移途徑。若出現(xiàn)單個或多個乳腺包塊及皮膚結節(jié),可行PET/CT評估全身情況,并穿刺行病理檢查,對合理、優(yōu)化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也便于與二重癌鑒別,可避免不必要的根治術。部分文獻時間跨度長,少數(shù)病例其原發(fā)性灶和預后的某些信息不全面,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助于診斷直腸癌乳腺轉移,提高生存率,為今后研究乳腺轉移癌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