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467000)韓超 趙寶瓊 康雯雯 陳新暉 田成斌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屬于呼吸系統(tǒng)急性傳染病,可通過飛沫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傳染性較強,病情發(fā)展迅速,甚至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應進行早期確診并給予隔離治療,從而對疫情進行有效防控[2]。胸部多排螺旋CT(Mulit-Detector Spiral CT,MDSCT)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能準確分析統(tǒng)計初次胸部檢查的特征表現(xiàn),有助于臨床早期診斷與治療[3]。本研究選取我院COVID-19患者31例,旨在分析初次胸部MDSCT檢查的結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COVID-19患者31例(2020年1月~2020年3月),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25~83歲,平均(57.25±12.01)歲;就診癥狀:發(fā)熱31例,咳嗽24例,乏力18例,咽痛21例,胸悶23例;體溫37.8℃~39.4℃,平均(38.25±0.19)℃。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學診斷指南(2020第一版)》中診斷標準[4];均經(jīng)呼吸道標本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確診為COVID-19陽性;均為初次檢查;經(jīng)實驗室外周血白細胞檢查降低、淋巴細胞計數(shù)降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復查患者;精神或意識障礙;惡性腫瘤。
1.3 方法 ①檢查方法: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VCT行胸部掃描檢查,患者檢查前進行手部消毒,且需全程佩戴N95口罩,取仰臥位,深吸氣后屏氣進行胸部平掃,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設置掃描參數(shù)為:固定管電流=250mA,管電壓=120kV,轉速=120rot/min,視野=360mm×360mm,矩陣=521×512,螺距=1375mm,掃描厚度=5mm,重建厚度=1.25mm。②圖像分析:統(tǒng)計病灶分布、病灶數(shù)量、病灶形態(tài)、肺葉及其他部位累及,并觀察其小葉間隔增厚、胸膜下線、鋪路石征、纖維索條、胸膜增厚、支氣管或細支氣管充氣征。由2名工作經(jīng)驗>5年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獨立閱片,若意見不一則經(jīng)協(xié)商后統(tǒng)一。
1.4 觀察指標 ①病灶分布與數(shù)量。②MDSCT征象,根據(jù)發(fā)病時間、機體對病毒反應,將COVID-19患者發(fā)病1~3d為早期,發(fā)病3~14d為進展期。③肺葉及其他部位累及情況。④影像學表現(xiàn)。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采用Excel2013錄入與分析。
2.1 病灶分布與數(shù)量 病灶分布于單側肺占比9.68%(3/31),雙側肺占比90.32%(28/31);病灶分布于肺外周占比64.52%(20/31),肺外周及中心占比35.48%(11/31);病灶數(shù)量為1個占比9.68%(3/31),2個占比6.45%(2/31),≥3個占比83.87%(26/31)。
2.2 MDSCT征象 31例COVID-19患者中早期12例,進展期19例;22.58%為小葉間隔增厚,19.35%為胸膜下線,25.81%為鋪路石征,54.84%為支氣管充氣征,51.61%為纖維索條,22.58%為胸膜增厚。見附表。
附表 MDSCT征象[n(%),n=31]
2.3 肺葉及其他部位累及情況 COVID-19患者累及1個肺葉占比9.68%(3/31),累及≥2個肺葉占比90.32%(28/31);累及縱隔淋巴結增大、胸膜受累占比22.58%(7/31),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占比均為3.23%(1/31)。
2.4 影像學表現(xiàn)(見附圖) A:右肺下葉多發(fā)磨玻璃斑片影,伴有支氣管血管束增粗;B:左肺上葉前段觀察到實性結節(jié)影或者磨玻璃影;C:右肺下葉伴有胸膜下片狀鋪路石狀影,合并空氣支氣管征;D:雙肺多發(fā)片狀或斑片狀磨玻璃影。
附圖 影像學表現(xiàn)
COVID-19疫情傳播迅速,國家已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同時采取甲類傳染病控制預防措施,目前臨床多根據(jù)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表現(xiàn)等進行綜合診斷[5]。對于核酸檢測為假陰性或需要多次重復檢驗的患者,早期影像學篩查具有重要意義。
胸部MDSCT檢查具有分辨率較高,層面以外結構干擾較小,并通過多方位、多平面對病灶細節(jié)進行觀察,診斷效果較好[6]。本研究中31例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MDSCT檢查,其中病灶分布于單側肺9.68%,雙側肺90.32%;病灶分布于肺外周64.52%,肺外周及中心35.48%;病灶數(shù)量為1個占比9.68%,2個占比6.45%,≥3個占比83.87%,COVID-19患者累及1個肺葉9.68%,累及≥2個肺葉占比90.32%;累及縱隔淋巴結增大、胸膜受累占比22.58%,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占比3.23%。表明COVID-19患者初次影像學特點為單發(fā)或多發(fā),且會累及多個肺葉或肺段,甚至機體其他組織,且病變形態(tài)多為片狀、斑片狀、不規(guī)則狀[7]。同時,31例COVID-19患者中早期12例,進展期19例;22.58%小葉間隔增厚,19.35%胸膜下線,25.81%鋪路石征,54.84%支氣管充氣征,51.61%纖維索條,22.58%胸膜增厚。不同時期胸部MDSCT檢查表現(xiàn)有差異,早期肺間質與肺泡腔多發(fā)滲出,胸膜下會有多發(fā)磨玻璃密度病灶,血管清晰可見,部分會增粗;進展期肺間質與肺泡腔水腫與滲出加重,會表現(xiàn)為多發(fā)斑片狀高密度影,病變程度與范圍均更加明顯[8]。影像學表現(xiàn)中磨玻璃狀影多由于肺泡炎性滲出,而病灶中心肺泡內(nèi)炎癥實質會導致中央實變影,鋪路石征多由于間質增厚所致,纖維索條與肺組織修復有關,臨床應進一步動態(tài)觀察,從而有助于早期診斷,評估病情。
綜上所述,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MDSCT檢查能準確觀察病灶分布與數(shù)量,分析不同時期影像學表現(xiàn),并判斷肺葉累及情況,有助于臨床早期診斷鑒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