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山東聊城水上古城縣署 攝影丨寧志浩
衙門是古代官署的稱謂,關(guān)于衙門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在古代的時候,衙門的別稱是“六扇門”。古代官署的大門有六扇,這六扇門上有猛獸利牙的圖案,猛獸的利牙在古代是常用來象征武力的,因此,官署的這六扇門最初被稱為“牙門”。
第二種說法是,牙門是古代的軍事用語,指的是軍旅的營門。在古代巡狩兵車聚集的地方,都建有兵營,這個地方的旗幟的兩邊畫有像牙狀的圖案,因此這種旗幟被稱為“牙旗”。尤其是在漢朝末年的時候,戰(zhàn)事頻繁,打天下和守江山完全憑借的是武力,因此就特別器重軍事將領(lǐng)。那些軍事將領(lǐng)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于辦公處,以顯示自己的榮耀和威武。后來為了省事,就在軍營門外以木頭刻畫成大型的獸牙作裝飾,營中還出現(xiàn)了旗桿頂端飾有獸牙、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于是,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后來,官署的六扇大門上也有猛獸利牙的圖案,官署也被稱為“牙門”。
山東濱州惠民武定府署 攝影丨寧志浩
第三種說法,軍中將士聽令和官署中的官吏聽令是一樣的,因此,就把軍隊的牙門拿來用在了官署中。軍中將士聽令的時候,必須到牙門之下,這與官府的官吏聽令是一樣的,因此把公府稱為“公牙”,把府門稱為“牙門”。
讀“衙”為“牙”這個音,始于魏、晉,而把“牙門”演變?yōu)椤把瞄T”,也應(yīng)該始于此時。到了北宋以后,“牙門”一詞就銷聲匿跡了,人們幾乎只知道“衙門”而不知有“牙門”了。
古代衙門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看起來更加的氣派、威嚴(yán),一般大門要設(shè)三開間,每間各安兩面黑漆門扇,即為六扇門。因此在影視劇中,常用六扇門代指衙門。
門前有照壁,兩側(cè)有八字墻,門口放置一對石獅,有的州縣還將門屋升高為兩層或三層的門樓,兼為全城報時的鼓樓或譙樓。從大門走進衙內(nèi),其第二道門謂儀門,儀取威儀肅穆之義,其內(nèi)即為處理政務(wù)的大堂院落。儀門亦為三開間,平時緊閉,待高級官員視察時才會打開以示歡迎,平時即從左右兩側(cè)便門進出,自東側(cè)入,由西側(cè)出。
衙門北端為官員住所,其出入之門位于府衙的最北側(cè),謂宅門,通常守衛(wèi)森嚴(yán),亦常年關(guān)閉。這里僅限官員與其家眷及自帶奴仆居住,衙役等皆禁止出入宅門,以防私相授受。宅門的形制被限制在三開間以下。東側(cè)門扇上有望孔,設(shè)轉(zhuǎn)桶。轉(zhuǎn)桶一半在門外,一半在門內(nèi),如有客來訪或有公文、信件需要遞送,要在宅門外將文書放入轉(zhuǎn)桶內(nèi),由看守宅門的皂隸敲響梆子,再由宅門內(nèi)的門房將轉(zhuǎn)桶轉(zhuǎn)向府內(nèi),取出文書呈送給官員。
河南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衙
長官及其眷屬所住的院落,通常都是相對而言位置最好的所在,通稱“上房”;因以男女防嫌的緣故,其封閉性也很強,特別是女眷,一般是不走出來的。書吏們的宿舍,多蓋在衙署大堂以南、儀門以內(nèi)的兩側(cè)。吏員的宿舍,多處在夾院位置,居住條件比內(nèi)衙要差得多。
除大門外,衙門的外墻上禁止另開門洞,院落內(nèi)則可根據(jù)需要自行增減。
從建筑學(xué)上說,中國位于地球北半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qū),一年四季,陽光都從南面射入,房屋朝南自然有利于采光。而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文化也是特別重視南向的,中國歷代的都城、皇宮殿堂和州縣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
而從風(fēng)水上,據(jù)說,不朝西是因為怕奔豐都城。中國的風(fēng)水學(xué)對大門朝西開的問題看得非常嚴(yán)肅,除了允許廟門可以朝西開之外,幾乎禁止一切大門朝西開,因為民俗上認為只有死人才會朝西走。不朝東因為東方向陽,易催生木氣。否則易沖撞到東方的青龍,會使火氣更旺,容易導(dǎo)致衙門不安。不朝北則因為面北者為賊。在宮廷文化中,坐北面南的應(yīng)該是皇帝和尊者,而面北背南的都是臣子和百姓,甚至是戰(zhàn)敗者,民間甚至還有“面南為帝、面北為賊”的說法。只有一些老的戲樓才把門開向北,因為那里既出“皇帝”,又出“賊子”。
朝東、朝北、朝西都不好,只能朝南開了。
衙門里面的人員分為四類,分別是官,吏,皂,隸。用老百姓的話說,“天高皇帝遠,衙小王八多”。
其中,官自然就是有品級的官員,是在吏部有檔案的,在一個衙門中只有一部分人是官,如知府、知縣等,又稱朝廷命官。有句老話說,“破家的知縣,滅門的知府”。知府掌一府之命,總領(lǐng)屬縣,一府之中各項事務(wù)均屬其管轄。縣令則掌管一縣事務(wù)。這兩個官職雖然不大,但在當(dāng)?shù)囟际钦乒軐崣?quán)的官員,稅賦,訴訟,政令,考核都由他們管,若是地方百姓得罪了他們,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把百姓搞得家破人亡。
吏員是存在于官員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一群人,往往是由官府從地方上選取的人才充任,當(dāng)然不是什么歪瓜裂棗都可以的,首先要能寫會算。同時還有很極高的品德。因為吏員的職責(zé)是輔助官員處理政務(wù)、管理地方的。其實吏員可以說是行使官員的職責(zé),只不過他們沒有編制,他們的身份任然是老百姓。
呼和浩特綏遠城將軍衙署
皂是官府的爪牙,又分為皂班、快班、狀班。
所謂三班衙役,說的就是這三班。同時,他們還是官府背黑鍋的人,因為欺壓老百姓的事情就是他們來做,所以黑鍋當(dāng)然還是他們來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jīng)下過令,皂隸及其子孫三代不得參加科舉,可能是朱元璋年輕的時候沒少被這些人欺負吧。
隸是衙門里面最下等的人,也就是衙門里面的轎夫,馬夫,車夫,伙夫,更夫,等等。這些人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全職,一類兼職。
除此之外,一些縣太爺身邊的“跟班”,在清代各級衙門中也扮演著十分關(guān)鍵的角色,甚至把持一方。有的縣令去某地做官,可以帶20 多名跟班兒,當(dāng)時也叫“長隨”。這些人大多掌握著官員的全部資源,有門吏,“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說的就是他們。
衙門里的常規(guī)事務(wù),無外乎就是編戶籍、派徭役、收稅、催糧、捕盜、救災(zāi)、訴訟、斷案之類,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即吏、禮、戶、兵、工、刑“六房”。
吏房管縣衙里面的吏員升遷,下委任狀,以及登記本縣進士、舉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況等。這自然是有權(quán)有勢的衙門,在知縣直接領(lǐng)導(dǎo)下進行工作。禮房管祭神、祭孔、慶典等事,科舉考試時協(xié)助知縣、教諭等考官組織考生應(yīng)試、監(jiān)場、發(fā)放和收繳考卷等,還主管知縣出巡時的儀衛(wèi)、鼓樂等禮節(jié)儀式。本地的戶籍、田賦、財稅、全都由戶房承辦。而兵房主管全縣征集兵丁、馬匹、訓(xùn)練壯丁等。另如驛站、鋪兵、城防、剿匪等事宜亦屬兵房管轄。刑房職責(zé)是主管全縣民事、刑事案件。工房主管全縣蠶桑、織造、修筑署衙廟堂、興修水利、鑄造銀兩、銷毀制錢等。
很多吏員往往不是朝廷命官,因而沒有俸祿,靠微薄的紙筆費、抄寫費、飯食費等維生,因而他們只能靠謀取各種私利,以補其收入之低微。例如古代農(nóng)民交稅的時候,往往要把斛斗堆的很高很尖,然后便有吏員踢上一腳,使得上面的農(nóng)作物掉下來,這掉下來的稱作火耗,往往就是這些吏員的收入。當(dāng)然他們的收入不止這些,還有一些灰色收入,例如調(diào)查辦案的時候,往往還要收取跑腿錢,鞋腳錢,酒飯錢,寬限錢等。
因此可見,衙門雖然只是一個辦事機構(gòu),但是,它又是古代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