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新
2016年春天,家鄉(xiāng)一個親戚的孩子結(jié)婚,我們從北京回到寶雞。辦完這件事情,本來可以返回,考慮到要辦理退休手續(xù),就在家中等待。我便獲得了讀書的時間,于是,把書房里的藏書翻出來,重溫經(jīng)典。《百年孤獨》《紅樓夢》《聊齋志異》,還有賈平凹早年的散文集。恭讀之余,我掩卷深思,為什么經(jīng)典能夠經(jīng)久不衰,跨越朝代,跨越國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眼前晃悠,甚至進入到他們的靈魂深處,融化到他們思想的血液里,這種魅力何其神奇。
為什么我們的作品不能深入人心,不能使人感到震撼,不能使人愛不釋手?特別是近年來,微信自媒體全面開花,只要打開手機,這種作品像雪片一樣漫天飛舞。我注意到閱讀這些文章的人,都是自己寫作的人,不寫作的人只看熟人的作品。由于門檻較低,發(fā)表起來比紙媒容易一些。某些文學(xué)發(fā)燒友那些長期積攢的不能發(fā)表的作品一下子全涌了出來。平心而論,這些作品當中,有的還不錯,小說像個小說,散文還算散文;有的則不敢恭維,層次比較低,題材上無非寫故鄉(xiāng),寫鄉(xiāng)愁,寫童年,寫親情,寫農(nóng)村必定有寡婦和光棍,寫大款必定有小三,寫山水必定有大段大段的形容和直接的評說與贊美。這些作品沒有深邃的思想性,藝術(shù)上缺乏匠心的剪裁,有的純粹就是流水賬,有的仿照別人的作品,照著人家的樣子結(jié)構(gòu)自己的作品,給人感覺就是衍生品,即使換了馬甲,也顯得蹩腳和幼稚。
這樣的作品怎么能打動讀者,怎么能反映時代的變化,怎么能體驗復(fù)雜的人性,怎么能闡釋生命體驗的喜與悲?我覺得問題就出在起點上。起點太低,寫出來的文章甚至不如學(xué)生作文,總是表層的一些浮光掠影。經(jīng)典和前人的作品,是我們提高的階梯。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而不是一味模仿。長期的模仿,突破不了,是沒有出路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不是一句抽象的話,它必須要有牢靠的基本功墊底,必須在掌握和熟知經(jīng)典精品寫作要領(lǐng)的基礎(chǔ)上,向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追求卓越,不甘平庸,每天提高一點,才能到達輝煌的巔峰。
如何鑒定自己的進步程度,要借助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就是別人客觀的批評與指點。凡是不愿意、不敢接受批評意見的作者,他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進步。有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文章是天下最好的,見不得別人提批評意見,雖然寫得不少,但是沒有精品,刊物不用,讀者不看,只能是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罷了。
跟在巨人的身后亦步亦趨,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這個跨度是很大的。只有想到了才能做到,只有有毅力、有恒心、有志向、有思想、有追求的作者,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墊高自己的起點,下功夫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我們時代、無愧于我們民族、無愧于我們國家的優(yōu)秀作品,躋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只要努力了,我們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xiàn)。
[欄目編輯:馬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