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領域的交流循環(huán),如同黑白運動的兩極,分別指向公共輿論的起點、終點,以及人與社會的交往過程?;诖耍菜囆g誕生于公共領域的具體需求中,它既不指向傳統(tǒng)美學規(guī)則,也不指向現(xiàn)代主義的前衛(wèi)創(chuàng)造,而指向人與社會的“太極圖”之中。
關鍵詞:太極文化;公共藝術;公共領域
在2017年,徐曉東與雷公太極掌門人雷雷之間的較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徐曉東以新生的網(wǎng)絡直播平臺為載體,以自由搏擊“打假”傳統(tǒng)武術為噱頭,引起輿論注意。一時間,20秒KO太極大師的視頻鋪天蓋地,捍衛(wèi)傳統(tǒng)武術尊嚴的論戰(zhàn)喋喋不休。在翻江倒海的網(wǎng)絡評論中,謾罵、辯解、嬉笑共同構成了公眾的娛樂心態(tài),而“娛樂性”也成為了當下公共空間重要的輿論影響因素。當公眾習慣了“網(wǎng)紅”文化,習慣了憑借輿論沖突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時,往往忘記了“沖突”是一種無法交流的行為選擇,并破壞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基礎。在極端的對抗中,沒有人能靜下心去理解、關懷或理性地質疑他人的觀點。于是,失控的情緒逐漸發(fā)酵成一次次無法收場、也毫無意義的情感宣泄。
在公眾的交往中,存在另外一種健康的“可能性”——即通過合理的溝通、愉快的交流、理性的批判,促進彼此的認識。在傳統(tǒng)的武學文化中,我們稱這種公眾的交往模式為“以武會友”。
而徐曉東打假事件的“原罪”,在于西方競技思維所引發(fā)的實際問題,使交流和溝通難以推進。當“誰能打倒誰”成了判定功夫優(yōu)劣的標準和武學交流的基礎,太極拳優(yōu)秀的品質就不會被表現(xiàn)出來,故而自由搏擊所展現(xiàn)的頑強競技精神也化為毫無底線的“好勇斗狠”。在公共領域中,這種簡單而粗暴的交流平臺比比皆是,它們寄生于現(xiàn)存的體制內,形成各式各樣的優(yōu)劣規(guī)則;攀緣于物欲的“我執(zhí)”中,使大眾忘記了自然純粹的初心。
太極拳早已開發(fā)出對抗、切磋的方式——太極推手,在折、疊、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動作中,不是為了打倒對手、分別高低,而是為了功夫的“精進”和“認識”的提高。在發(fā)力和卸力的過程中,太極拳的拳理和文化內涵被表現(xiàn)出來,這使得太極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得以在受眾之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并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映射于更廣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太極拳不僅僅是競技拳法,它背后蘊含著深奧的傳統(tǒng)文化。太極圖一條S線,分割二元并使之對抗,于是黑與白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兩條“太極魚”首尾相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重要的是——它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一種包容的“生態(tài)”——而這種“生態(tài)”關系和公共藝術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在公共領域的哲學論著中,有人認為18世紀的市民社會是完美的“太極圖”。在國家與社會分離的自由資本主義中,市民形成“第三階級”,向上對話政府,向下收集民意。在沙龍和咖啡館中,人與人的溝通以“自律”為基礎,以平等對話為交流平臺。而由此產生卓越的思想和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在展覽館中被廣泛討論。隨后,最有見解的評論,化為研究員和批評家的觀點,刊登于報刊雜志和道德周刊中,從而形成時髦的道德風尚,并最終回到咖啡館和沙龍的日常討論中。在這公共領域的交流循環(huán)中,一個完美的“圓”被畫出來,而黑白運動的兩極,分別指向公共輿論的起點和終點,以及人與社會的交往過程。
公共藝術誕生于公共領域的具體需求中,它既不指向傳統(tǒng)美學規(guī)則,也不指向現(xiàn)代主義的前衛(wèi)創(chuàng)造,而指向人與社會的“太極圖”之中。當學院派堅守自然主義美學法則時,藝術則以虛無縹緲的“才華”標準劃分優(yōu)劣。藝術家通過審美體驗的種種法則,體驗自然、模仿大師,并使自己進入無上的“歷史結構”中去。而這種結構的歸屬意味著:你從屬于哪種“畫家行會”,是國畫、油畫、雕塑、或版畫?又或者,你從事何種方向的研究,是抽象、具象,還是人物、動物,或是山水、花鳥、靜物,亦或是女人體、男胸像……在逐漸細分的微小“圈子”中,師承關系得以維系、教學體系得以劃分。而這些所謂的“結構”之間表現(xiàn)出極強的對抗和所謂的“排外”,其程度往往令人咂舌?,F(xiàn)代主義藝術創(chuàng)造基于心理學的研究,呼喚“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相關的藝術實踐,要求掙脫前人枷鎖,并預設每個人先天具備無比的創(chuàng)造力。在現(xiàn)代主義假設的邏輯框架中,兒童比參與社會的成人更懂藝術。成人往往挖掘內心的怪異情感強過彼此的交流,而這種行為往往使藝術陷入絕望的自我否定中去。因此現(xiàn)代主義大師往往倍加推崇兒童繪畫、精神病速寫或非洲原始藝術。故而,學院主義藝術的“圖示”是一個個封閉的、排外的“小圈圈”,而現(xiàn)代主義藝術則是一條“前衛(wèi)”的、永恒質疑的“直線”。它們都不能構成完美的、均衡的、互動的、共生的太極圖。
中國上古的先民,在河洛地區(qū)觀察星宿、四季、流水,參悟出自然運行的法則,并以“河圖洛書”的神秘符號揭示宇宙運行的法則。在漫長的歲月中,數(shù)字化的圖示衍生為揭示萬物本質的太極八卦圖。在陰陽魚的圖中,生命的永恒真理被完美地歸納,它告訴我們如何平息對立、如何智慧地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城市發(fā)展被無限擴張的資本所統(tǒng)治,人的內在世界與都市生活表現(xiàn)出極強的對立狀態(tài),此時公共藝術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公共藝術要解決的問題,正是物質世界發(fā)展與日常生活訴求的種種不對等,最終達到一座城市如太極圖般對立而和諧——既彰顯城市建設的成就,又尊重每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通過關懷公眾的日常需求、重拾公眾的集體記憶,展望更好的生活方式。自公共藝術出現(xiàn)開始,藝術不再徘徊于美術館或博覽會,藝術家不再沉迷于復制偶像或個人創(chuàng)造的神話,而是通過藝術作品的精神傳遞,以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獨立的藝術空間。
應該說,公共藝術具備與太極文化同樣隱性的“出世”精神,以及與太極拳同樣的“制勝”拳理。一招招看似綿軟的動作,都是為了積蓄力量、儲存能量、克敵制勝,最終實現(xiàn)柔和的化解。公共藝術致力于“合理的批判精神”,針對城市空間的具體需求,既不同于“代表”藝術,也不作景觀社會的傀儡。在已有的城市藝術中,“代表”的藝術或紀念碑仍然覆蓋在大部分的公園、廣場、交通樞紐?!按硭囆g”中的“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模式受制于、甲方的需求,并未真正考慮城市生活中的市民的需求。除此之外,在商業(yè)需求的景觀造景中,“配套”的藝術被當成門面、招牌、導識標志。應該說,這些景觀中的藝術,僅有漂亮的形式,而缺乏真正有價值的實質。真正的公共藝術,應該具備一種“意志力”:通過把藝術的視野引入公眾,拒絕單一文化形式,應該以健康的輿論力量推動精神文明的整體建設。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種公共藝術行動,我們稱之為“雅集”。在會稽山的蘭亭中,針對山色美景、曲水流觴,你贊上一句,我嘆下一句。我傾述不一樣的看法,你補足我未明確的觀點,參與者各抒己志,最后整理成冊,形成公共的認識。在此次太極之鄉(xiāng)陳家溝的公共藝術行動中,所有參與藝術家以“太極”為公共話題,展開了關于公共藝術的廣泛討論和方案設想。在活動中,著重于作品思想的交流,卻不拘泥于作品的具體實施。在具體方案中,忽略技術、場地的限制,是為了尋求一種不同類型藝術家之間的合理的交流方式,并試圖建立一種正確的公共藝術實踐方式和合作模式:
(一)但凡能稱之為“公共”的藝術,不在于形成一種通用的藝術形式,而在于凸顯出每個差異思維的價值?!肮病钡闹攸c,不在于一致的“公”或“共”,而是強調允許各種“私的合理表達”。私人的情感、認識、經歷、學識,是藝術作品得以成立的基礎,但要使之具備“公共性”,絕不是要把所有作品套上“城市雕塑”或“景觀小品”的統(tǒng)一面具。公共藝術的組織方式,不是通過參評遴選,形成一致的“投標”方案,而是竭盡所能地融合每個人的獨到見解和不同思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鼓勵個人以熟悉的藝術方式進行構思,除了充分考慮地域、人群、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更要注意作品的原創(chuàng)個性和批判態(tài)度,以求從多元化的角度形成當代性的、開放性的公共輿論。
(二)公共藝術不單單意味著公開展示的作品,而且要建立全方位的公眾“共生”關系。架上作品放大后展示于公共環(huán)境之內,仍然算不上公共藝術,因為此類作品缺乏“公共性”的基因。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不僅需要廣泛地連接一切公共“已知”,還要使作品的創(chuàng)意過程、制作方式成為一種普遍討論。公共藝術不是“一錘子”買賣,藝術家與活動承辦方之間、參與藝術家之間、藝術家與當?shù)毓娭g,應圍繞作品討論建立起長期的交流平臺。對于藝術家而言,為了公共藝術的交流得以成立,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要試著尋求合作、不拘泥于學科內的造型技法或死板原則。而對所有參與者而言,應充分利用主題內與主題外的聯(lián)動效應,以求在今后的日常交往和工作實踐中,彼此“生發(fā)出”更多的合作模式,如跨校教學聯(lián)展、跨行業(yè)業(yè)務互助等。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把此次公共藝術作品方案、討論過程集結成冊,并以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期待著他人的批評和交流。因為,我們無比期望通過這樣的公共藝術行動,建立起由陳家溝、泛華公司、河南省各高校教師、公共藝術實踐者共同組成的全方位“太極圖”。由此圖衍生出的公共藝術“共生”意義,是公共藝術不斷前行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芬利森.哈貝馬斯[M].邵志軍,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45-68.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2-55.
[3]周成璐.公共藝術的邏輯及社會場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1-14.
作者簡介:肖彩,鄭州市環(huán)境雕塑建設研究所專業(yè)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