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抒婷
不知不覺,距離我2017年高考結束,已經過去了四年。如今我也已經本科畢業(yè),即將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叵胱约旱母咧猩?,那時的我還在為成績焦慮,還在為能否進入心目中的理想院校而感嘆。
但是步入大學之后,我才明白,中學時代不過是幾十年漫長人生中的一個小階段,高考也只是長長的人生溪流途經路上的一顆小鵝卵石。曾經的我們以為高考是一個莫大的考驗,但是考過之后卻覺得其不過如此,因為未來還有更多的考試等著我們。而且,高中還有老師帶領著學,還有同學相互加油鼓勁,還有三年的時間為之準備,而進入大學后,我發(fā)現(xiàn),考試基本依靠自學,很難再有老師手把手地帶著讀書,很少能遇到那么熱心的同學共同戰(zhàn)斗,也很難再有這么長的時間來備戰(zhàn)……
不是羨慕過去,而是覺得自己曾經為之焦躁的時間,其實是當時最好的時間。
2021年我大學畢業(yè),雖然未來走向目前已漸漸明晰,但在半年前,我也因讀研究生的事而焦慮,擔心自己考不到法考證而無法真正進入法律職業(yè)的大門,害怕自己走出象牙塔步入社會后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看,多像高中時為高考焦慮的自己啊。
但是,怕什么呢?無非是高考的奮斗歷程再經歷一次,無非是等高考成績時的糾結再經歷一次,無非是為人生的好選擇再歡呼雀躍一次——抓住現(xiàn)在,用努力去寫就令自己滿意的未來就行了。
高二的時候,我對學長學姐的逆襲經歷很是崇拜,對他人的成功心馳神往。賀舒婷學姐在2003年寫的《你憑什么上北大》,我打印下來貼在教室課桌上、家里墻壁上,并對此熟讀于心。第一句“未名湖邊的桃花兒開了,就在前幾天。我曾經無數次夢想過,花開的時候湖邊折枝的人群里會有自己的身影”,我鄭重地抄寫在了日記本扉頁;“三個月,從200分到600分”的“雞湯文”,我也沒少看;上一屆的學姐高考比??几吡?00分去了北京大學的經歷,我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些輝煌故事,每聽一次、每看一次,我都總會在心潮澎湃后落寞許久,然后望著自己不上不下的成績發(fā)愁。
高三時,我把課桌上、墻壁上的打印紙撕了下來,也沒再看那些“雞湯文”,沒再幻想未來。當時的我醒悟,空想無用,還不如低下頭抓住現(xiàn)在的時光,認真讀書。
后來,我也成了那個逆襲的學生。
漸漸地,我開始明白,《你憑什么上北大》最吸引我的,其實不是第一句話,而是結束語——“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自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在一點一滴的努力與嘗試中獲得的認知?!?/p>
現(xiàn)在距離2021年高考也不過百天,又一屆學子將經歷百日誓師,度過自己的十八歲成人禮。剩下的高中三個月,大多數人將經歷四五次模考,但無論??挤謹等绾危埨^續(xù)相信自己,因為不到高考,沒有任何一個分數可以代表你的真實水平。如果覺得自己以前沒有好好努力導致成績不拔尖,也請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高考。丹比薩·莫約在《援助的死亡》一書中寫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我相信,學習也是如此——要努力,比十年前都要好的時機就是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