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琳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常 攝影/《中國報道》記者 趙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事關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方向性、根本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是做好新時代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今年的全國兩會中,應急安全是全國委員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對此,《中國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常。
中國報道:“應急管理”好像是近兩年才頻繁出現(xiàn)的概念,為什么它越來越受到重視?
劉常: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復雜,這種復雜源自于發(fā)展過程中我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技術手段越來越強大,因此,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多。大部分時候,突發(fā)風險都是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越是發(fā)展進步,風險越大,這似乎是矛盾的,怎么樣正確處理安全與發(fā)展的關系?關于安全與發(fā)展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牢固樹立發(fā)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紅線意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以安全為前提,不能有絲毫疏漏。
中國報道: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投身到公共安全與應急這個領域工作的?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劉常:2015年,我開始從事安全與應急這一領域的工作,是因為自我的價值感和使命感。其實,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領域,都是圍繞發(fā)展來解決問題。不同領域的發(fā)展促使社會不同方面的進步,我們的幸福生活也得益于發(fā)展和進步,但安全是始終伴隨的,沒有了安全就沒有發(fā)展,就沒有一切,也不會有幸福,社會如此,國家如此,個人如此。安全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安全的保障。所以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是比安全更重要的,這項工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另外我想,個人的一些經歷會使我生出一種使命感,驅使我做出這一選擇,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多名消防隊員在進行破障梯次內攻操演習。
2003年,“非典”(SARS)在全國范圍暴發(fā)。有人說“病毒離全球每一個角落,都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而我就正好在這樣一架次航班上——坐在我前排的乘客被確診為SARS感染者。當時整個過程還是對我觸動挺大的,這可能是我第一次感知到危機處理,也為之后的職業(yè)生涯埋下了這樣的種子。
中國報道:很多災難的發(fā)生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那有什么好的舉措來避免或者減少它們帶來的影響呢?
劉常:有些災難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總是在與災難斗爭中不斷前行的,很多重大的文明轉向也都發(fā)生在災難頻發(fā)的時期。這需要我們在災難中認識災難,最大程度地努力做好預防,減少災難的發(fā)生,也需要我們具備更堅強的意志、更先進的科技、更富裕的經濟和更好的制度。
中國報道:說到公共危機和應急管理能力,您怎么看待我們國家的應急管理機制?
劉常:我們國家當前的應急管理體系是“一案三制”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管理體制。我們認為,未來國家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最佳形態(tài)是智慧型“人體仿生”治理結構。其特點是對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形成神經束式的全面感知與應對的響應能力,具有系統(tǒng)自然成長和自我修復能力,把被動的事件驅動型應急響應轉變?yōu)橹悄苄畔⑶閳篁寗有蛻表憫獧C制,依靠國家應急主導力量和社會應急響應力量形成“群防群治、聯(lián)防聯(lián)控”應急響應機制。
中國報道:對社會應急響應力量建設,您有什么建議?
劉常:社會應急響應力量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是全民應急知識的科普工作,而應急科普工作的切入點,是培訓一批具有專業(yè)技能的應急響應員,他們是全民應急科普工作的薪火傳承人和宣傳員,通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來向人民群眾普及應急科普知識。他們不僅是社會工作的參與者、社會力量的重要構成,更是國家力量的重要補充。
社會應急響應力量的形成還要依靠社會化專業(yè)組織把人民群眾有效地組織起來,通過應急響應員的隊伍建設和科普工作,使國家力量、社會力量以及個人力量,共同作用于應急管理事業(yè)中,為中國的應急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中國報道:您提到應急科普工作是構建我國社會應急響應力量的前提和基礎,那么應急科普工作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
劉常:全民參與是關鍵,包括如何組織群眾、教育群眾投入到應急社會工作中,重中之重是通過應急管理隊伍的建設、應急管理社會化組織建設、專家系統(tǒng)、技術支撐,完善應急文化的累積和建設,形成應急文化屬性,從而影響每一個人的應急行為。對于我們來說,目標就是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應急科普內容進行藝術化再造,提升全民的應急意識和應急技能。
中國報道:除了通過應急科普宣傳普及提升大家的安全與應急意識之外,還有哪些方式能提升我們在真正面臨突發(fā)應急事件時的自救互救技能?
劉常:這是個關鍵的問題。我們除了要養(yǎng)成安全與應急意識外,掌握一定的應急處置技能,對于化解和防范風險,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打個比方,我們告誡小朋友在不會游泳的時候不要到深水區(qū),要注意安全、防止溺水,這也是一個普及安全知識的過程,但當我們遇到需要通過游泳來保護自己安全的時候,怎么辦?學會游泳,就是一個技能培養(yǎng)的過程。而災害、危機、災難、事故等,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yè)領域,甚至面對不同人群時,發(fā)生概率都存在差異,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域和行業(yè)領域可能面臨的不同風險和應急預防、處置的不同情況,分門別類地建設應急技能的培訓體系。
對應急響應技能的培訓,主要以安全與應急知識系統(tǒng)為內核,通過在線培訓系統(tǒng),線下實訓場館、基地,工作系統(tǒng)和輔助設備,來構建應急響應技能培訓體系。
中國報道:體系的建設現(xiàn)在進展到哪一步?
劉常:依據地域和行業(yè),我們需要規(guī)劃建設至少23項對應的安全與應急培訓內容體系?,F(xiàn)在已經完成的有3項,正在開發(fā)的有4項,已經構建了功能體系成熟的在線培訓系統(tǒng),過去半年已有接近10萬人次通過系統(tǒng)完成了學習。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建設過程,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qū)少兒藝術學校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應急疏散演練, 學習掌握心肺復蘇和應急救援等知識
可以看到,我們要建設這個龐大的體系,就需要組織來自專業(yè)科研領域、行業(yè)的專家研討,并聽取職能部門的意見,以形成體系雛形,然后通過到基層、到企業(yè)的實踐交互應用,匯集行業(yè)應用中實際問題的反饋,不斷地優(yōu)化內容。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在危化品的生產、運輸領域,都有極高的安全和風險防范要求,無論是生產端的應急預案、園區(qū)安全管理、相關從業(yè)人員的安全與應急職業(yè)技能培訓,還是相關科技手段應用,都需要系統(tǒng)化、強相關聯(lián)動實現(xiàn)風險防范和事故應急處置。我們現(xiàn)在組織了多方力量,由?;袠I(yè)相關央企國企牽頭,將行業(yè)的先進管理經驗形成應急預案,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系統(tǒng)管理平臺,形成相關的培訓體系。我們要從預警開始,演練預案,進行安全風險預防;要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從融合指揮、應急通信、全域感知、短臨預警、數據智能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化平臺管理解決指揮保障和精準指揮;要通過培訓體系進行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和實訓演練,建設應急隊伍。
歸納起來,就是以科技支撐科學應變、以隊伍支撐主動求變,著力提升研判能力、實戰(zhàn)能力、統(tǒng)籌能力,充分發(fā)揮應急管理的綜合優(yōu)勢、信息化優(yōu)勢和常設常備的隊伍優(yōu)勢,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從行業(yè)中來、到行業(yè)中去的體系建設過程。
2月23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洪橋鎮(zhèn)中心幼兒園,鎮(zhèn)專職消防綜合救援隊應急安全員正在檢查消防設施安全。
中國報道:應急實踐技能的培訓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實現(xiàn)?
劉常:技能的培訓不能單單是理論的教學過程,特別是在安全與應急領域,實踐能力尤為重要。掌握安全與應急處置相關知識、形成應急處置能力的本能反應,對于應急響應來說作用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幾千次地去重復一個動作,人就會形成肌肉記憶,往后,下意識反應就會觸發(fā)這樣的肌肉記憶,在突發(fā)狀況到來時,這樣的肌肉記憶有時就是決定性的。但幾千次地重復練習一個技能,是一個極為枯燥乏味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反人性的,我們需要用新視野、新技術、新思維和新模式打造全新實訓體驗。
中國報道:這樣的實訓是如何實現(xiàn)的?怎么讓人們愿意重復參與呢?
劉常:舉個例子,我們要做應對火災的應急實訓,想象一下置身這樣一個場景:在你四周有火焰起來,向你逼近,房梁逐漸彎曲變形,你能真實地感到溫度的變化,甚至你的汗毛都會打卷。這樣的視覺、體覺和心理的真實沖擊感是很強烈的。這時,你就會知道,在這樣的場景下該如何選擇正確的自救互救技能方法,然后再重復實訓演練、形成知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娛樂體驗的過程,你會感到有趣、有吸引力,會愿意不斷地重復體驗,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真正掌握應急的技能,這就是形成肌肉記憶甚至本能反應的過程。
我們還需要考慮不同年齡段的不同訴求,將科技和知識結合,以娛樂互動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教育培訓??萍际侄卧趫鼍盎罱ㄉ掀鸬椒浅V匾淖饔?,通過先進的影像技術將安全與應急管理知識體系進行可視化表達與視頻化傳播,通過奇觀造景技術將各主題應急場景信息凝結于虛實互動的沙盤載體,通過文化地圖網格技術將不同地域不同行業(yè)領域的安全與應急管理知識體系轉化為全時空覆蓋的文化體驗內容,這些都能夠增強體驗感、互動感和娛樂性。現(xiàn)在,我們基于超過1萬個應急技能點,打造出超過1000個應急項目,構建了100多個場景、25個應急類別和5個主題場館、基地。
中國報道:這么大的一個體系,在建設時一定有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而且您還要承受這么長時間的煎熬,有想過放棄嗎?如果不做這件事,同樣的努力可能會有更大的回報,您又是怎么權衡的?
劉常:煎熬是肯定的,任何一件事情早期總是困難的,總是在困難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解決問題。一邊忍受煎熬,一邊享受每一步前進帶來的快樂,慢慢地也就走遠了,一點點累積,也就越來越美好了。
關于回報,那要看怎么理解回報,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夠為社會、國家和人民盡責,努力和付出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值得做的事情呢?我也希望有更多和我一樣想法的人參與進來,為抵御、防范和化解風險盡一份責任。守護平凡生活,就是最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