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玲
摘? 要? 為了建構(gòu)“溶解”的概念,課堂設(shè)計了幾個教學片段。分別通過觀察食鹽和沙子的溶解,面粉的溶解,高錳酸鉀和洗潔精的溶解,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融解”。并通過過濾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溶解在水中的物質(zhì)不能被過濾出來,只有沒有溶解的物質(zhì)才能被過濾出來。
關(guān)鍵詞? 溶解?? 教學片段???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35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Dissolution”Based on Students' Experience
TENG Junling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Jinhua Normal School, Jinhua, Zhejiang 321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dissolution", several teaching segments are designed in the classroom. By observing the dissolution of salt and sand, flour,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detergen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what is "melting". And through the filtration experiment, let the students realize that the substances dissolved in water can not be filtered out, only the substances without dissolution can be filtered out.
Keywords: dissolution; teaching seg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學片段
片段一:觀察食鹽和沙子的溶解
師:剛才把食鹽和沙子分別放入水中攪拌以后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生:食鹽沒有了,沙子還有。
師:食鹽沒有了,它到哪里去了?
生:食鹽溶化在水里,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了。
師:像食鹽這樣溶化在水中,我們?nèi)庋劭床坏搅耍驼f它溶解在水中了。沙子沉在杯底,說明它沒有溶解。
分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建立的“溶解”的概念與他們的生活中對“溶解”的體驗是一致的,這是學生經(jīng)驗的喚醒。
片段二:觀察面粉的溶解
師:面粉放入水中,它會像食鹽一樣溶解在水中,還是像沙子一樣沉在杯底?
生:面粉倒入水中以后,經(jīng)過攪拌水很快就變白了,說明它像食鹽一樣能溶解在水中。
生:我們發(fā)現(xiàn)過了一會兒有一些面粉沉到杯底了,這個和沙子一樣,所以我們認為面粉在水中沒有溶解。
生:我們認為面粉一部分溶解,一部分沒有溶解。
分析:面粉在水中的現(xiàn)象既不像食鹽那樣“看不見”,又不像沙那樣“沉在杯底”,這讓學生對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剛剛建立的“溶解”概念形成了疑問,產(chǎn)生新的矛盾沖突。這時,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不足以支撐他們判斷面粉是否溶解,他們急需補充對“溶解”的新的認識。
片段三:過濾實驗
師:同學們,既然單憑眼睛觀察和比較已經(jīng)不能判斷面粉是否溶解,那么我們可以借助實驗的方法來進行。
(出示課件,學生學習過濾的裝置及實驗方法后,做過濾實驗。)
師:通過過濾,對于面粉是否能在水中溶解你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嗎?
生:我們發(fā)現(xiàn)沙子、面粉留在了濾紙上,食鹽沒有留在濾紙上。
生:我們認為面粉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
師:通過過濾實驗,我們怎么判斷物質(zhì)在水中是否溶解?
生:溶解在水中的物質(zhì)不能被過濾出來,只有沒有溶解的物質(zhì)才能被過濾出來。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對“溶解”概念處于“憤悱”之際,教師適時介紹過濾的方法,幫助學生對“溶解”的認識從生活經(jīng)驗轉(zhuǎn)向科學概念的建構(gòu):溶解在水中的物質(zhì)不能用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
片段四:觀察高錳酸鉀、洗潔精的溶解
師: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沙和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我們是通過肉眼觀察和過濾的方法判斷的,那么物質(zhì)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呢?我們借助高錳酸鉀來觀察。
(演示高錳酸鉀的溶解。)
生:高錳酸鉀從水面落到杯底,會在水中留下一條紫紅色的線,然后慢慢從杯底開始向上擴散開來,越來越多的水變成了紫紅色。
生:攪拌以后整杯水都變成了紫紅色。
生:杯底的高錳酸鉀已經(jīng)沒有了。
師:你能描述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嗎?
生:食鹽進入水中先沉到杯底,然后慢慢地向上擴散,直到均勻地分布在整杯水中。
師: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物質(zhì)在水中是否溶解?
生:過濾的方法。
生:還可以直接用眼睛看有沒有沉在杯底。
師:洗潔精能溶解在水中嗎?
生:能,洗潔精在水中產(chǎn)生了許多泡泡,整杯水都變得滑滑的。
師:不僅固體和液體能溶解在水中,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借助高錳酸鉀,學生形象直觀地看到了溶解的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建構(gòu)“溶解”是物質(zhì)在水中慢慢擴散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的現(xiàn)象。借助洗潔精,拓展學生對液體溶解現(xiàn)象的理解。
教學反思
從以上教學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擴散、微粒、均勻這些概念的內(nèi)涵。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以原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建構(gòu)?;趯W生的經(jīng)驗展開教學,要求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科知識,激活學生的經(jīng)驗,選好教學材料。
1.學科的知識是什么
教師要清楚專業(yè)的學科知識,具體講包含以下三個問題:它是什么——概念理解;怎么建構(gòu)它——探究過程;它有什么用——生活實踐。其中,“是什么”是根本與源泉,有了“是什么”的理解,才能自然而然地生長出對方法的理解,對問題解決的理解。
教師要認識到,溶解是指物質(zhì)擴散為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液體中,不能用過濾或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其要點一是化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二是在液體中均勻分布,三是不會沉降也不能過濾出來。
2.學生的經(jīng)驗是什么
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已經(jīng)獲得了相應(yīng)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要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提煉出來,進行適當改造。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中,已經(jīng)有了“泡感冒沖劑”“泡糖水”“用筷子攪拌”等體驗,有“感冒藥、糖會溶化在水中”的認識,他們所說的“溶化”其實就是指物質(zhì)化為肉眼看不見的微粒。
3.選擇什么材料
為了建構(gòu)“溶解”的概念,課堂設(shè)計了幾組材料:食鹽、沙,面粉、過濾器材,高錳酸鉀,洗潔精。
對于食鹽和沙子在水中是否溶解學生很容易判斷,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jīng)驗,這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原認知。面粉在水中的變化介于食鹽和沙之間,因此借助過濾器材讓學生認識到可以用過濾的方法來區(qū)分物質(zhì)在水中是否溶解。高錳酸鉀讓學生直觀看見物質(zhì)的溶解過程,洗潔精更是拓寬了學生對溶解的認識——不僅固體能溶解在水中,液體也能溶解在水中。通過對以上問題層層遞進的推進,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對“溶解”概念的建構(gòu)(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