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仇智靈,孫超,高其康,樓兵干*
(1.浙江大學 生物技術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2.杭州市臨安區(qū)植物檢疫站,浙江 杭州 311300;3.浙江大學 農生環(huán)測試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瓜類細菌性果斑病是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rulli)[1]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種傳病害,危害西瓜、甜瓜、哈密瓜、南瓜等葫蘆科作物,在新疆、內蒙古、臺灣、吉林等地均有發(fā)生,給瓜類產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前人對西瓜、甜瓜和哈密瓜栽培品種和種質資源開展了細菌性果斑病抗病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瓜類品種間存在抗性差異[2-3]。截至目前,未見不同瓠瓜(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品種對細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研究。瓠瓜原產于印度和熱帶非洲,又名長瓜、蒲瓜、葫蘆瓜、夜開花等,是我國南方主要蔬菜之一[4]。
西瓜噬酸菌引起的瓜類果斑病是國內外檢疫性病害,對無病區(qū)的防治主要是加強種子種苗的檢驗檢疫,對病區(qū)經濟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選育抗病品種。瓠瓜是江南夏季主要的瓜類蔬菜,對現有瓠瓜栽培品種抗性的研究對保障瓜類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著重對浙江省各地栽培推廣的不同瓠瓜品種細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進行研究。
50份瓠瓜栽培品種購買于浙江省各地蔬菜種子公司。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rulli)XS0901,由本試驗室分離并經過致病性測定與系統(tǒng)鑒定。
1.2.1 幼苗栽培
將經檢測果斑病菌陰性的供試瓠瓜種子用3%次氯酸鈉表面消毒15 min,無菌水沖洗后晾干。育苗基質采用進口泥炭混合蛭石和珍珠巖,以4∶2∶1的比例拌土,混勻后放入消毒的5×10規(guī)格的育苗穴盤中,每穴播種2粒種子,每個品種播5穴,3次重復,并設置對照。育苗穴盤置于28 ℃植物生長室中,相對濕度70%以上,播之前澆足水,播后定期澆水,待植株長出4~6片真葉時接種。
1.2.2 溫室苗期接種
將菌株XS0901在LB固體培養(yǎng)基上劃線培養(yǎng)36 h,待單菌落長出,滅菌牙簽挑取單菌落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制備濃度為1×108mL-1的菌懸液。待植株長出4~6片真葉時,將菌懸液于傍晚噴霧接種于不同品種瓠瓜葉片,無菌水噴霧作對照。在28 ℃植物生長室中,套袋保濕培養(yǎng)24 h,每3 d調查1次病情,記錄葉片發(fā)病情況,18 d后結束試驗。
1.2.3 抗性調查及評價標準
參考Hopkins等[5]的分級標準,稍加改進,共分為6個病級:0級,葉片無病斑;1級,病斑較少,通常在葉緣有1~2個病斑,病斑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較多,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0%~30%;3級,病斑開始融合,病斑面積占整葉面積的30%~50%;4級,葉片病斑大面積融合,病斑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以上,葉片未焦枯死亡;5級,病斑很多或融合成大斑,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50%以上,葉片焦枯死亡。根據所記錄的葉片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DI)。
DI=Σ(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100/(調查總葉數×最高級代表值)。相對病情指數=鑒定品種平均病情指數/對照品種平均病情指數(病情指數最高者為對照品種)。
相對抗病指數=1-相對病情指數。
參照賈宋楠等人[6]采用的相對抗病指數來評價其抗病程度:免疫I(1.00)、高抗HR(0.80~0.99)、中抗MR(0.40~0.79)、中感MS(0.20~0.39)、感病S(小于0.20)。
通過對50份供試瓠瓜品種開展苗期細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鑒定,發(fā)現不同瓠瓜品種之間存在抗病性差異(圖1)。幼苗接種后,50份瓠瓜植株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狀,瓠瓜子葉、真葉及其莖干均可發(fā)病(圖2)。噴霧接種2 d后,感病品種如南秀公主(圖1中A)和勻棒瓠瓜(608)(圖1中B)的真葉和子葉開始出現水漬狀病斑;接種4 d后,病斑大面積融合,且瓠瓜嫩梢處出現褐色條斑,并伴有菌膿(圖2中B);1周后,下部葉片萎蔫枯死。中感品種如綠川(圖1中C)和青雜1號瓠瓜(圖1中D)接種4 d后,子葉和真葉的病斑開始擴大,病斑處呈現褐色壞死癥狀,黃色暈圈均有加深(圖2中A);1周后,病斑中間慢慢變薄、干枯。中抗品種如早春3號圓瓠(圖1中E)和越蒲7號(圖1中F)在接種4 d后真葉病斑多數從葉緣開始向葉間發(fā)展,伴有淺黃色暈圈(圖2中C);少數真葉病斑沿葉脈逐漸發(fā)展成褐色不規(guī)則的病斑,但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圖2中D),發(fā)病葉片數和病斑面積相對少于感病品種。每組對照葉片均無病斑出現。
A、B為感病品種,C、D為中感品種,E、F為中抗品種;每品種的左為處理,右為CK。
A為子葉發(fā)??;B為莖干發(fā)病;C為真葉從葉緣開始發(fā)?。籇為真葉在葉脈間開始發(fā)病。
在供試的50份瓠瓜品種中,沒有發(fā)現對果斑病高抗和免疫的品種。其中表現為中抗(相對抗病指數為0.41~0.64)的品種有秀麗蒲瓜、濟公葫蘆、北園早熟瓠瓜等21份(表1),占供試品種的42%;表現為中感(相對抗病指數為0.22~0.39)的品種有綠川、青春、錢江8號等24份,占供試品種的48%;表現為感病(相對抗病指數為0.00~0.19)的品種有南秀公主、早生短棒瓠瓜、玉秀瓠瓜、勻棒瓠瓜(608)和杭州早秀長瓜5份,占供試品種的10%。
表1 50份供試瓠瓜品種細菌性果斑病抗性評價
本研究通過噴霧接種法對50份瓠瓜栽培品種進行了細菌性果斑病抗性評價。結果表明,21份瓠瓜品種表現為中抗,29份品種表現為感病。據調查,感病品種勻棒瓠瓜(608)是市場商品性最優(yōu)的瓠瓜品種,對大部分瓜類病害具有抗病性和抗逆性,但在本研究中對于果斑病的抗病性較差。當前浙江市場的主栽品種有浙蒲2號、杭州長瓜等,在本研究中這類品種發(fā)病較為嚴重,多屬中感品種;還有一些地方特色品種如臺州和紹興等地的腰葫蘆、寧波的圓蒲等[7],在本研究中這類品種如葫蘆蒲(古越)及青皮圓蒲(神鹿)等則發(fā)病較輕,多屬中抗品種,對果斑病的抗病性較好。這說明瓠瓜對果斑病的抗性可能與其品種類型有關。
在本研究中不同的商標和生產公司的相同品種,其抗病性也有稍許差異。如商標為神鹿的青皮圓蒲為中抗品種,商標為嘉·豐的青皮圓蒲為中感品種,相對抗病指數分別為0.47和0.34,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葫蘆蒲的2個不同商標(泰昆種苗和古越)相對抗病指數分別為0.53和0.50,均為中抗品種,差異不大。有研究發(fā)現,抗病性不僅取決于品種自身的抗性,也與接種量、接種方法和接種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8]。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抗性分級標準不同,抗性水平評價也不盡相同[9]。在本研究中,苗期接種試驗的抗性鑒定由于接種量、溫濕度等條件一致,雖然能客觀的反映出不同品種之間的抗性差異,但仍需進一步結合田間抗病性試驗。
瓠瓜栽培歷史悠久,規(guī)模較大。果斑病屬于檢疫性種傳病害,一旦成為發(fā)病源就很容易傳播擴散。本研究對50份瓠瓜栽培品種進行了細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鑒定,其中浙蒲9號為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瓠瓜新品種[10],我們的試驗結果顯示其為中抗品種,進一步為浙蒲9號的推廣應用及田間選育抗病新品種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