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霞
(寧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銀川 75002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高校一般將學生的家庭經濟支出情況低于學?;蛏吹刈畹蜕顦藴识鵁o法支付學費或生活費的在校大學生稱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高校學生資助是指國家、政府為高等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從而滿足其在校學習期間學費與生活費的開支需求[1]。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的資助呈現(xiàn)多樣性發(fā)展,國家、政府、企業(yè)團體、個人等均參與到資助中來,資助者數(shù)量和需受資助的群體都越來越多,學校也在不斷加強對受資助群體的感恩、誠信、能力培養(yǎng)等主題教育。
大學生資助管理機制是指高校資助管理者及工作人員通過制定資助政策、管理制度等措施,進而促使資助工作順利運行,達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效幫扶的工作系統(tǒng)。該機制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大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規(guī)范、有序進行。
為解決大學生因貧棄學問題,國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幫助大學生,如設立國家助學金和獎學金,同時也廣泛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通過不斷努力在解決學生經濟困難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助學貸款力度,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各類學校貧困學生資助使4.3億人次受益[2]??傮w來看,我國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基本趨勢是資助金額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
當前,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認定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資格界定、政策措施具體落實、學生受益面等方面的問題。在西部地區(qū)高校資金投入相對不足、貧困生數(shù)量較多的情況下,開展對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問題的研究,旨在了解目前高校資助認定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問題癥結,同時為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評價過程和反饋機制等方面的實際操作提供可參考依據,有助于精準資助,使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有效資助和幫扶。
本研究的對象為寧夏大學在校大學生,研究者在各個學院網絡隨機發(fā)放55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56份,其中大一學生336份,大二學生132份,大三學生63份,大四25份,其中男生216人,女生340人,涉及學校各個專業(yè)不同年級學生,具體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寧夏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情況統(tǒng)計
2.2.1 資助工作的組織管理
本研究對寧夏大學學生資助管理機制的組織管理現(xiàn)狀進行調查,從學校對資助工作是否進行科學管理、是否安排專職人員負責資助、組織管理是否滿足資助工作需要和是否做到管理效果和公平性良好等四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調查結果,對資助工作管理選擇“大多是”和“是”的受調查者超過73.2%,說明學生認為寧夏大學對資助工作能夠進行科學管理、學校對資助組織管理工作重視,并能滿足學生資助工作需要。但是,調查結果也顯示,在資助組織管理科學性方面,選擇“否”和“偶爾是”的調查者只占總人數(shù)的11.2%,說明學校和學院在資助工作管理科學性方面還有待提高。因此,提高學生資助管理機制的科學性,形成該項工作的有效管理是優(yōu)化學生資助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
表2 寧夏大學學生資助管理機制組織管理現(xiàn)狀調查
2.2.2 資助資格的認定
本研究對寧夏大學資助工作標準是否合理、程序是否科學、結果是否進行有效審核等內容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寧夏大學資助資格認定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在認定標準合理與認定程度科學方面,選擇“大多是”和“是”的調查者為74.64%,充分說明學生對資助認定標準的合理性方面有一定的認可度。學生對認定結果的審核方面,選擇“大多是”和“是”的調查者為77.15%,說明學生對認定結果審核工作比較認可。
2.2.3 受資助學生教育發(fā)展
受資助學生通過資助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是評價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制的一個重要視角,研究通過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減輕生活壓力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問卷調査,全面評價了學生的教育和發(fā)展,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受資助學生教育發(fā)展情況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對資助學生回饋社會意識培養(yǎng)方面選擇“大多能”和“完全能”的調查者超過82.55%,說明學校對資助學生教育發(fā)展有實效性的作用。學生對回饋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認可程度最高,對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認可度稍弱,選擇“大多能”和“完全能”的學生占到總人數(shù)的72.3 %,其中有18.17%的學生認為大多數(shù)情況能做到,說明該項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2.3.1 組織管理的效果與公平性不足
通過對學校和學院資助管理的效果和公平性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完全認可度達到62%,說明學校在資助組織管理有效性方面還存在不足,一方面表現(xiàn)在管理效果不夠明顯,學校出臺了一系列資助管理政策和措施,但是執(zhí)行力度和效果仍有不足,說明資助管理的針對性不強,宣傳和教育成果有待繼續(xù)提升。另一方面,貧困生認定的公平性不足,說明學校的評選機制還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在對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的調查中,39.57%的學生認為評選過程缺乏監(jiān)督。
2.3.2 貧困學生的資格認定合理性不足
合理的資助認定機制是資助政策合理有效開展的前提,是讓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條件。通過對貧困生資格認定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認定標準合理與認定程度科學方面,學生選擇“大多是”和“是”的沒有超過74.64%。在訪談調查中,學生也認為資助的認定程序還存在不合理之處,一些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學生也可以獲取到貧困證明,享受了資助,增加了貧困生認定的難度。同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80.22%的學生認為切實可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是家庭收入水平認定法,38.67%的學生認為貧困證明的真?zhèn)涡耘袛嗖蛔?,因此要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過程上下功夫。
2.3.3 受資助學生教育發(fā)展引導不足
從對受資助學生教育發(fā)展的調查和訪談結果方面來看,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對學生的幫助更多的是在減輕經濟負擔方面,而對此類學生的心理健康、個人技能、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的提升不夠,對“資助能夠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心理、交際、自信心等)”的調查顯示,54%的學生認為通過資助他們的能力有所提升,資助育人工作應該是全方位的育人,資助不應該是單方面的行為,受助學生也必須學會承擔責任履行職責和義務,對于受助學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每一位資助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在言傳身教中滲透其中[3]。學校也對受資助學生回饋學校和社會作出了一定要求,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僅僅作為一項在校任務去完成,缺乏體驗式、參與式的教育和引導。另外,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心理健康、知識能力等方面沒有給予更多關注和培養(yǎng),對貧困生的教育發(fā)展培養(yǎng)不夠全面。
高校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才能保證學生資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第一,建立公正、公開的資助程序。學校要制定嚴格的資助管理制度,在學生申請和貧困生資助對象的確定方面均要嚴格把關,確定人選之后,通過學校和學院網絡平臺進行公示,確保資助工作的廣泛宣傳和認知,同時也增強資助工作的透明性,做到有人管理,大眾監(jiān)督。第二,加強對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學校和學院要認真做好資助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監(jiān)督工作,避免因輔導員、學生干部等工作人員的個人權力而對最終評審結果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等影響。另外,在全方位的監(jiān)督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反饋意見的平臺和渠道,讓問題在萌芽狀態(tài)及時得到改善。第三,建立有效的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機制。完善的管理是學生資助管理機制的重要內容,完善的組織體系能夠提高學生資助管理效率,使該項工作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4]。有效的學生資助管理機制能夠真正讓貧困生受益,同時提高工作質量,實現(xiàn)資助的目的和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
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資助認定的認可程度不高。為此,學校應該不斷完善和加強學生資助認定標準。第一,建立全面的認定指標。目前,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管理的過程中,以學生的貧困證明和學習成績?yōu)橹饕獏⒖?,相對單一,考察不夠全面。因此,學??梢詨埣訉W生在校表現(xiàn)、參加活動等情況的綜合追蹤指標。第二,對貧困證明的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核判斷。目前,個別學生存在貧困造假現(xiàn)象。部分地方民政部門、鄉(xiāng)鎮(zhèn)和村委會對大學生貧困證明的開具審核不嚴,管理松散,甚至存在部分工作人員以此為獲利途徑或者“走關系”的途徑,嚴重影響了真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學生入校后貧困證明材料的審定和判斷要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如開展家訪、與生源地相關部門進行對接等。第三,加強對受資助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高校應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及時進行跟蹤管理,每學年提交申報材料的同時,對突發(fā)事件致貧和已脫貧情況進行及時掌握,不斷調整資助對象。
受調查學生中58.46%來自農村,受家庭條件和教育環(huán)境等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個人技能、人際關系處理、社會認知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相當一部分貧困學生心理自卑、沒有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弱,不能適應和融入新的環(huán)境氛圍,在校期間處于弱勢,就業(yè)競爭力較弱,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這類學生群體更期待在校期間受到物質資助,并得到能力提升。高校應根據困難學生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做好其心理健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如開展心理健康、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講座和培訓,及時幫助困難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通過資助也能改善此類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社會實踐和求職應聘等技能,提升其就業(yè)競爭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受資助學生感恩、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如通過感恩教育宣傳、征文、演講、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需要講求實效、多方協(xié)同,從而保障政策落實的公平、公正,保證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得到有效幫助,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更加合理、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