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莉 劉燕 常佳怡 楊少峰
膝部、踝部或脛腓骨部位手術發(fā)生率逐年上升,為促進病情恢復,保障手術順利實施,多采用氣囊止血帶輔助實施手術,其可于短時間內(nèi)阻斷患肢血流少術中出血量,維持良好術中視野,減少術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預后[1,2]。但研究顯示,氣囊止血帶若應用不當,極易引起止血帶麻痹、休克、疼痛和皮膚損傷等不良事件,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生理負擔、經(jīng)濟負擔,尤其是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3?4]。本研究選取粵北人民醫(yī)院接收的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前瞻性分析雙氣囊止血帶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粵北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前瞻性選取粵北人民醫(yī)院2018 年7 月-2020 年10 月期間接收的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90 例,均行下肢手術治療,依據(jù)SPSS 隨機編號法分為3 組,窄氣囊組、寬氣囊組,雙氣囊組,各30 例。3 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詳見下表1。
表1 一般資料對比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超出18 歲者;膝部、踝部或者脛腓骨位置骨折者;術中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者;術側大腿根部周徑與遠端周徑差不小于10 cm 者;知情本研究,且簽署同意協(xié)議書者。排除標準:合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嚴重、靜脈栓塞以及其他血管病變者;合并深靜脈血栓肢體、損傷或者創(chuàng)傷嚴重肢體者;伴有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合并化膿性感染壞死、糖尿病、高血壓者。剔除標準:麻醉效果欠佳,無法忍受疼痛而致手術難以順利實施者。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 肌注0.5 mg 阿托品、0.1 g 魯米那;進入手術室后,常規(guī)檢測心電圖、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等,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均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采用同型號穿刺包實施麻醉穿刺,于L3?4 間隙實施單點穿刺,待硬膜外穿刺完成后內(nèi)置腰穿針,腦脊液回流后,注入0.5%濃度布比卡因結合患者實際狀況,注入2-3 ml;硬膜外導管留置3-4 cm;麻醉平面調(diào)節(jié)至T8~T10,手術期間可酌情追加2%利多卡因保持麻醉平面處在T8?T10。
1.4 止血帶用法 麻醉成功后上止血帶,于近端緊鄰大腿根部,止血帶袖帶下墊全包裹、無皺褶環(huán)套保護襯墊,排盡氣囊氣體后綁在肢體上,最大限度平整貼緊皮膚,其中雙氣囊組予以雙氣囊止血帶,即緊鄰大腿根部綁第1 條寬為7 cm 止血帶,再緊靠第1 條止血遠端邊緣綁第2 條寬為7 cm 止血帶,2 條止血帶充氣管利用三叉接頭合二為一,連接至電動氣囊止血儀(型號:ATS?1(單路)自動氣壓止血帶);寬氣囊組予以寬氣囊止血帶,即緊鄰大腿根部綁單條寬為15 cm 長方形止血帶,連接至電動氣囊止血儀上。窄氣囊組予以窄氣囊止血帶,于大腿根部綁單條寬度7 cm 止血帶,后連接至電動氣囊血儀。
1.5 止血效果 采用龔鳳球[5]報道的自制量表觀察術野出血量,由主刀外科醫(yī)生按出血情況及術野清晰程度進行評價;基本無出血,術野清晰為優(yōu);出血量相對較少,術野較清晰為良;出血量較多,術野清晰度較差但未影響操作為一般;出血量多、術野不清晰影響操作為差。
1.6 皮膚損傷狀況 采用李清梅[6]報道的判斷標準,并稍作改進進行評分,輕微壓痕,未產(chǎn)生水皰、紅腫,肢體血運立刻恢復為優(yōu);顯著壓痕,產(chǎn)生少量小水皰和輕度紅腫,肢體血運立刻恢復為良;大量水皰產(chǎn)生,部分出現(xiàn)潰破,肢體伴瘀血性腫脹為差。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止血效果比較 見表2。
表2 3 組止血效果比較[n(%)]
2.2 三組皮膚損傷比較 見表3。
表3 3 組皮膚損傷狀況比較[n(%)]
下肢非均勻性肥胖為大腿近端周徑和遠端周徑間存在顯著差距,整個大腿類似近端粗而遠端細“圓臺體”。
3.1 寬氣囊止血帶優(yōu)缺點 寬氣囊止血帶實施
止血,可對深部組織產(chǎn)生均勻穩(wěn)定壓力,用較低壓力阻滯血流,降低相關止血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但對下肢非均勻性肥胖者,可出現(xiàn)止血帶位置不穩(wěn)定,易滑脫至遠端,且無法均勻施加壓力至大腿皮膚,產(chǎn)生近端壓力大而遠端壓力小情況,增加近端皮膚損傷幾率,降低止血效果[7,8]。故對于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仍需尋找更為有效方式。
3.2 雙氣囊止血帶效果分析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使用2 條窄氣囊止血帶(2 條氣囊止血帶寬度總和與1 條寬氣囊止血帶相似)代替寬氣囊止血帶,以期解決寬氣囊止血帶在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中不足之處。本研究結果顯示,雙氣囊組止血效果、皮膚損傷程度優(yōu)于寬氣囊組、窄氣囊組(P<0.05)。雙氣囊止血帶寬度與寬氣囊止血帶寬度相近,可發(fā)揮寬氣囊止血帶穩(wěn)定壓力效果,且雙氣囊止血帶并列綁于大腿不同位置,可與大腿近端、遠端皮膚貼合,避免寬氣囊止血帶在臨床應用時出現(xiàn)滑脫狀況,此外,雙氣囊止血帶充氣管利用三叉接頭連接至同一電動氣囊止血儀,實現(xiàn)同步進行充氣、放氣,達到均勻施力到大腿皮膚效果,避免近端、遠端壓力不均勻狀況,降低皮膚損傷發(fā)生風險。因此,雙氣囊止血帶在臨床中應用價值更高,可提高止血效果,緩解皮膚損傷。
綜上所述,較寬氣囊止血帶、窄氣囊止血帶,下肢非均勻性肥胖患者應用雙氣囊止血帶效果更為顯著,可發(fā)揮良好止血效果,減輕皮膚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