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斌 蘇海芳 賴國榮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其中急性ST 段抬高型(STEMI)是造成AMI 的重要原因[1]。早期、快速和完全地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是改善STEMI 患者預后的關鍵[2]。自2019年1 月1 日開始,增城區(qū)120 指揮中心信息化優(yōu)先定向轉運協同救治急性STEMI 患者,本文探討其對急性STEMI 患者救治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經增城區(qū)120 指揮中心調度轉運至區(qū)人民醫(yī)院胸痛中心并行急診PCI 治療的急性STEMI 患者臨床資料,隨機抽取應用信息化優(yōu)先定向轉運之前救治的急性STEMI 患者90 例(2018 年1 月1 日 至2018 年12 月31 日)為 對 照組,隨機抽取應用信息化優(yōu)先定向轉運之后救治 的 急 性STEMI 患 者90 例(2019 年1 月1 日 至2019 年12 月31 日)為觀察組。(1)入選標準:①符合STEMI 診斷標準,且發(fā)病時間≤12 h;②患者均由增城區(qū)120 指揮中心調派救護車轉運至區(qū)人民醫(yī)院胸痛中心;③急診完成直接PCI 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冠狀動脈造影后,因各種原因延誤再灌注治療的患者;②直接PCI 前出現心跳驟停并心肺復蘇的患者;③患者本人或家屬不能或不愿配合調查的患者;④重要時間節(jié)點記錄不完整的患者。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心血管高危因素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90,例(%)]
1.2 方法 (1)對照組:急性胸痛患者或家屬呼叫120,120 指揮中心按就近就急原則調派網絡醫(yī)院出車急救,患者接回網絡醫(yī)院,立即行心電圖檢查,經相關??萍睍\,明確急性STEMI 診斷后,與患者或家屬溝通是否愿意轉診至具備PCI 能力的區(qū)人民醫(yī)院,如患者或家屬同意,網絡醫(yī)院安排救護車轉診患者。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完善相關檢查及急會診后,如患者或家屬同意行直接PCI 治療,立即啟動介入團隊,護送患者至導管室行直接PCI 治療。(2)觀察組:急性胸痛患者或家屬呼叫120,120 指揮中心按就近就急原則調派網絡醫(yī)院出車急救,到達現場后,急救人員立即完成12 導聯或18 導聯心電圖檢查,由具備診斷能力的醫(yī)師或通過遠程信息急救系統由胸痛中心醫(yī)師解讀。明確急性STEMI 診斷后,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與患者或家屬積極溝通是否愿意轉診至具備PCI 能力的區(qū)人民醫(yī)院,如同意,網絡醫(yī)院立即致電120,由120 指揮中心優(yōu)先安排救護車定向轉運患者至區(qū)人民醫(yī)院胸痛中心。120 救護車抵達醫(yī)院后,雙繞行(繞行急診科和冠心病監(jiān)護室)直接進入導管室,簽署手術同意書后,由胸痛中心專家直接進行PCI 救治。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首次醫(y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的時間(FMC?to?B),進門?球囊時間(D?to?B),急救成功率,院內一周病死率,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差表示,應用組間t 檢驗比較。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或數值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FMC?to?B,D?to?B 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FMC?to?B,D?to?B 比較(n=90,±s,min)
表2 兩組FMC?to?B,D?to?B 比較(n=90,±s,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FMC?to?B 125.08±40.26 96.86±19.74*D?to?B 83.21±22.73 60.44±23.53*
2.2 兩組急救成功率、院內一周病死率、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天數及費用比較[n=90,例(%)]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缺血性心臟疾病是全球居民首位單因素的死亡原因,其中急性STEMI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3]。在我國,大部分STEMI 患者由于自身原因及醫(yī)療急救體系等原因,不能在規(guī)定的再灌注時間內到達有能力實施急診PCI 的醫(yī)院,從而錯過救治的最佳時機。對急性STEMI 患者的院前、院間轉運,120 指揮中心啟動綠色通道,立即優(yōu)先調派120 救護車定向轉運至胸痛中心。急性STEMI 患者繞行急診室和冠心病監(jiān)護室,直接進入導管室,急診行PCI 治療。2014 年ESC 指 南 明 確 指 出,D?to?B<60 min,而FMC?to?B<90 min,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預后[4]。胸痛中心、120 指揮中心、胸痛救治網絡醫(yī)院利用遠程信息急救系統,將急性胸痛患者院前的數據、癥狀體征動態(tài)變化、心電圖情況、病歷資料的即時傳輸,胸痛中心值班醫(yī)生可根據傳輸資料,指導院前診斷、急救與轉送,有利于急性STE?MI 患者搶救前移[5]。通過實時醫(yī)療數據共享,可為胸痛中心醫(yī)生提前醫(yī)療決策,提前開放導管室,胸痛中心醫(yī)生可提前與患者家屬溝通告知。胸痛中心專家連接遠程信息急救系統,可隨時給予會診及指導急救。胸痛中心給予患者先行掛號,開具檢查醫(yī)囑,做好PCI 等術前準備,胸痛專家可以實時與家屬的交流溝通,有利用獲得患者及家屬對于治療方案的認同,提高治療依從性,縮短患者和家屬同意PCI 治療時間[6]。
綜上所述,信息化優(yōu)先定向轉運救治急性STEMI 患者的應用,可大大縮短急性STEM 患者首次醫(y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的時間、進門?球囊時間,可提高急救成功率,減少住院天數及費用,該應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