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瑩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育體系的主要組成,與學生的能力形成具有直接的關系。但部分學生無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沒有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出現了部分學困生,對實際教學效率的提高產生了制約。為了對這一教育現狀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有明確的了解和認識,結合具體實際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合理轉化小學語文學困生。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學困生
在各科的學習中,都會出現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問題。主要以學困生的表現影響最大,這些學生已經受到了教師的高度重視,由教師對其進行監(jiān)督。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無法深入的學習知識,就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產生嚴重的阻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困生的成因有正確的認識,合理的轉變教學,幫助學困生成功脫困。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習現狀
1.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從相關調查中可以明確看出,堅持學習的教師較少,大部分教師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才學習,整個學習比較被動。從中可以看出,現階段教師的理論水平還有待提升,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非常的依賴,只能一味地組織學生參與題海訓練,讓學生熟悉不同的題型,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且很容易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徹底失去學習動力,從而導致教師將班級中的學困生當作是自身教學質量提高的阻礙。
2.學困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關注,其會采取一系列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從調查中可以明確,雖然教師和家長會及時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但始終沒有重視學生的作業(yè)態(tài)度,有些學生只是隨意應付作業(yè),對作業(yè)比較抗拒。在上課時,學困生也很少會主動與教師互動,只能機械性的記憶知識,對學習的樂趣始終缺乏了解,平時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非常的排斥。
二、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分析
1.深入了解學困生形成原因
對于小學語文學困生而言,其具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如自身心理較為自卑,逆反心理嚴重,而若想實現學困生轉化的工作,教師就必須全面了解學困生的實際情況。第一步要做的便是及時的觀察。教師應當積極借助日常教學過程中的縝密觀察,找到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同時要延伸學生的長處,借助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點點滴滴的學習生活,重新找到學生的自信,并收獲成就感,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及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還要積極聽取周邊人群對學生的評價內容,不僅要聆聽其他任課教師的評價,更要了解其他同學的看法,同時也要耐心聽取學生自身的自我認知。因為有些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原因是難以找到學習的方向,而有些則是因為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難以得到增強。
語文教師應當在全面了解學生問題的前提下,真誠地對待學困生,理解學困生,盡管很多學困生往往會出現很多的錯誤言行,但由于其正處于成長的階段,教師對待這些學生既要樹立應有的威信,同時也要如同親友般的關切,對理解學生的難處,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和信任,肯定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和成功,并耐心糾正學生的出現的錯誤,不斷鼓勵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重新獲得學習的信心及熱情。
2.強化學困生基礎知識掌握
對于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較為薄弱,同樣也是出現學困生的主要原因,為此,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就成為轉化學困生的必然需要。而基礎知識強化工作看似十分容易,但也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每名學困生其自身缺失的知識點較為零散雜亂,解題時錯誤率較高,同時題型難以集中。為此,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詳盡地了解每一名學困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找到學困生的知識短板,并進行有效地強化。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需要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利用對知識點檢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摸底,找到學生學習的短板和弱項,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其次,在找到學生知識點短板以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不斷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強化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專項性練習。例如,對于字詞掌握情況較差的學生而言,強化學生的識字讀寫練習,加強學生對于形聲字、形近字的知識點認知,進而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知識,并在點點滴滴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成就感,并為學生樹立學習自信。
3.加強訓練
在學困生的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對其的培訓,夯實他的基礎。小學語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識字的過程,所以針對這方面的訓練,教師應對學困生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在學生能夠踏實學習識字之后,再培養(yǎng)他聽、說的能力,而識字教學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教師需堅持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習慣。例如,教師就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或者戶外的日常活動來培養(yǎng),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有自己識字的思想,引導學生由口到心,用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也要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對自己所閱讀的書本保持激情。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語文的學習也缺乏足夠的理解,但漢語的學習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告訴學生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學習語文的必要性。
結語:面對學困生,教師應更有耐心的進行指導,秉持著鼓勵加引導的原則,堅持不懈,將轉化貧困生作為自己的任務,樹立起學生的心理自信,在課余時間也要積極為同學們查漏補缺,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為學困生譜寫更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呂玉芳. 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與轉化的個案研究[J].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4):180-181.
[2]齊敏. 淺析轉變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實踐策略[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0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