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陸陸,付小玲
嘉峪關市中心血站,甘肅嘉峪關 735100
血站屬于重要的采供血機構,是集采集血液、儲存血液于一身,并向臨床提供血液的醫(yī)療機構。 目前我國血站的血源主要來源于公民。血站又分為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其中血液中心、中心血庫均歸納于一般血站范疇,而特殊血站則是指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等[1]。人體血液成分較為復雜,且不同人群的血液之間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輸血過程中遭受不良影響,極易導致輸血安全事故發(fā)生。 調查發(fā)現(xiàn),血站輸血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是保障輸血安全的根本,而常規(guī)的檢驗方法以及輸血檢驗流程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交叉配血以及采集血液標本方面,都會對輸血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輸血已成為臨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尤其對危重病患者而言,通過及時輸血措施,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預后。 隨著醫(yī)療機構對血液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導致輸血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日益凸顯[2]。為確保臨床用血安全性,血站需在輸血工作中強化質量控制。為進一步探討在血站輸血工作中開展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價值,特將2019 年度該血站申請輸血的160 例輸血者納入研究。 現(xiàn)報道如下。
借助回顧性方式開展,研究時段為2019 年1—12 月,研究對象為該時段內該站申請輸血的160 例輸血者,遵從“平衡序貫法”分組,將其分為觀察組(80例):男性42 例,女性38 例;年齡18~75 歲,平均年齡(46.50±20.15)歲;體重40~88 kg,平均體重(64.50±20.15)kg。 輸血史:30 例有輸血史,50 例無輸血史。 對照組(80 例):男性40 例,女性40 例;年齡18~74 歲,平均年齡(46.11±20.58)歲;體重40~87 kg,平均體重(64.12±20.33)kg。輸血史:25 例有輸血史,55 例無輸血史。 借助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兩組輸血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輸血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常規(guī)輸血流程,嚴格以血站各項規(guī)章制度為基準而開展輸血工作,做好應急處理,避免輸血過程中出現(xiàn)安全事故。
觀察組: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在輸血中見交叉配血和血型鑒定,嚴格以MGT 系統(tǒng)供應的方法為主;將微柱凝膠法、手工凝聚胺法合理使用在交叉配血過程中,配血時充分、有效地評估主側和次側是否出現(xiàn)溶血、凝集反應。將巴比妥緩沖液、青霉素運用在細胞的處理過程中,溶液具體使用: 巴比妥緩沖液12 mL+80 萬U 青霉素,后在混合液中+O 型紅細胞1mL,將配置好的溶液放在室溫環(huán)境下保存,放置時間控制在1 h 左右,借助生理鹽水進行洗涕處理,后將其保存在恒溫冰箱(4℃)中[3]。要求工作人員在開展輸血檢驗質量控制時,提前做好血液標本采集、保存工作,確保采集的血液標本符合輸血規(guī)定。 在開展血液采集工作時,安排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人員進行,仔細核對包裝袋與標簽,避免出現(xiàn)標簽、包裝袋不符合情況,確保無誤后入庫;并要求工作人員在適當時間內對血液標本做冷藏處理,確保在合適溫度下保存好血液標本,強化消毒工作,確保后續(xù)的輸血工作安全、順利進行[4]。 在輸血前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對血型進行確定,具體是A 型、B 型還是O 型,確定血型時使用正反定型方法開展鑒定,若出現(xiàn)正反定型不符合、蛋白異常、血漿異常等情況,則需重新進行試驗。
輸血安全性:主要從交叉配血、職業(yè)暴露、輸血前后消毒以及輸血傳染病發(fā)生率進行對比,事故發(fā)生率越低,輸血安全性越高。其中輸血傳染病包括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CMV 感染。 輸血前后消毒問題內含消毒操作不規(guī)范和消毒不達標,配血問題有蛋白質異常、血漿異常、正定型不合以及反定型不合[5]。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共納入160 例輸血者,分別給予常規(guī)輸血流程和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結果顯示,實施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觀察組,在交叉配血、職業(yè)暴露、輸血前后消毒以及輸血傳染病發(fā)生率方面明顯比對照組(常規(guī)輸血流程)低,兩組數(shù)據(jù)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輸血是臨床外科手術以及常規(guī)治療中的常用救治手段,而對患者完成輸血操作,需要提前經(jīng)過諸多準備環(huán)節(jié)和具體操作,如若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紕漏,極易導致輸血失敗,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見,在輸血過程中開展質量控制工作至關重要,是提升治療效果、確?;颊呷松戆踩母敬胧6-7]。 輸血檢驗不當,則會導致患者在輸血過程中遭受細菌、病毒感染,從而引發(fā)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因此血站在輸血過程中需要將輸血安全問題作為重點工作[8]。 在開展輸血檢驗工作時,嚴格以相關質量控制和規(guī)范為基準而進行血源管理以及血液包裝袋核對等工作,確定血源完全符合相關規(guī)范后方可入庫,從源頭上降低血站輸血安全事故發(fā)生率[9]。
鑒于以上論述,此研究對血站輸血工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從而進一步強化輸血檢驗質量控制:①強化輸血適應證的管理:輸血現(xiàn)已成為臨床諸多病患搶救治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急救措施,由此可見,在臨床救治工作中進行輸血的重要性;但對患者而言,輸血過程中潛在諸多危險,例如輸血過程中并沒有對輸血檢查質量控制采取相關干預,導致患者在輸血過程中遭受病毒感染,因此血站工作人員在接收獻血者血液前,有必要對血液進行采樣檢測,進一步確保獻血者的血液安全、可用[10]。 為患者輸血前必須完善準備工作,例如做好血型以及配血等指標的檢測工作,確保輸血操作可以順利、安全、有效地完成。在輸血過程中開展相關質量把控措施至關重要,是提升輸血工作安全性、減少醫(yī)療糾紛以及改善醫(yī)患關系的根本手段,所以在輸血工作中開展強化輸血適應證的管理至關重要。②血站工作人員在血液檢測工作中必須嚴格以相關質量標準為基準而開展各項操作,增加血清血球比指標的檢測強度,密切對蛋白異常情況進行關注,加強對慢性肝病患者體內紅細胞的檢測工作。 ③強化輸血前血液樣本的檢測:研究證實,輸血前進一步明確輸血人員的職責分工,并在輸血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血液檢測質量管理規(guī)范措施,是大幅降低患者感染病毒、減少醫(yī)療事故的根本措施。 而對接受輸血的患者血液指標開展一系列的檢測和篩查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在輸血前就已經(jīng)受到傳染病的感染,需在最短時間內采取緊急隔離措施,有效避免傳染病的進一步擴散,必要時還需要對輸血措施進行變化,借助成份輸血或患者自身血液等方式開展輸血治療,從而確保患者輸血安全。
該研究為進一步體會在血站輸血工作中開展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價值,特將該血站申請輸血的160 例輸血者納入研究,遵從“平衡序貫法”將其分為2 組開展工作。 結果顯示:實施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觀察組交叉配血發(fā)生3 例, 職業(yè)暴露發(fā)生2 例, 輸血前后消毒發(fā)生1例,輸血傳染病發(fā)生1 例,開展常規(guī)輸血流程的對照組分別為15 例、12 例、9 例以及10 例,觀察組輸血事故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輸血安全性較高(P<0.05)。 證實了在血站輸血工作中開展輸血檢驗質量控制的價值。
表2 兩種管理模式下輸血安全性比較
綜上所述,在血站輸血工作中開展管理干預,建議采納輸血檢驗質量控制模式,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