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權 鄧建國 巫巧丹 羅木生 巫秋花
腸套疊,作為嬰幼兒常見病,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尤其是4~10個月嬰兒。90%以上腸套疊為原發(fā)性,患兒表現(xiàn)為腹痛、嘔吐、果醬樣便,查體可及腹部包塊[1-3]。該疾病起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48 h容易出現(xiàn)腸道壞死,因此給予及時有效的診療尤為重要。臨床強調(diào)針對病程<48 h患兒可考慮灌腸復位[4],常用方式包括X光透視下結腸空氣灌腸與B超引導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此次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80例小兒腸套疊患兒為研究對象,以對比兩種灌腸復位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兒腸道疊患兒進行分析,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個月~2歲,平均年齡(1.03±0.33)歲;病程3~39 h,平均病程(25.79±7.60)h。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個月~2歲,平均年齡(1.02±0.33)歲;病程4~37 h年,平均病程(25.72±7.27)h。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兒經(jīng)診斷及檢查均確診為腸道疊[5];②患兒臨床資料及病史、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檢查前均告知患兒家屬,家屬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③患兒發(fā)病時間<48 h。
1.2.2 排除標準 ①經(jīng)診斷合并心肝腎疾病或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患兒;②意識不清患兒;③患兒一般狀況差、合并腸管缺血壞死、腹腔積液等;④對灌腸治療不耐受患兒;⑤合并息肉、腸道腫瘤或消化道畸形患兒;⑥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患兒[6-8]。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X光透視下空氣灌腸復位治療,選擇JS-628F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廣州市今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患兒取立臥位,對腹部予以透視,將Foley氏氣囊導管插入肛門,于氣囊注入空氣,實施預防灌腸。注入空氣時壓力設置為7~8 kPa,確診為腸套疊后,采用脈沖方式將壓力提高,待整復成功后,在電視監(jiān)視作用下腸套疊顯示為杯口狀包塊影,X線下可見大量空氣進入小腸,軟組織影消失,患兒哭鬧停止、入睡后表示成功復位。
1.3.2 觀察組 給予B超引導下溫鹽水灌腸復位,采用自制簡易灌腸器,在輸液架上分別標記距離診斷床面80~130 cm刻度,先選擇80 cm刻度將灌腸桶掛在該位置實施灌腸,需要加壓時將灌腸袋高度提高。灌腸時將患兒擺放為仰臥位,將16號尿管插入患兒肛門,尿管氣囊內(nèi)注入氣體以20~30 ml為宜,避免生理鹽水溢出肛門。采用MySono U6超聲診斷儀(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選擇低頻凸陣探頭,將頻率設置為7.5~10.0 MHz,對腹部予以探查,使套疊包塊盲端完全顯露出,將導尿管與裝有溫生理鹽水的灌腸器相連接,將壓力控制器打開,壓力設置為7~8 kPa,可見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進入生理鹽水達到套疊頭端,并后退到盲部,水腫回盲瓣呈現(xiàn)出“蟹爪樣”改變,小腸內(nèi)可見生理鹽水表示復位成功。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復位成功率[9],復位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的體溫以及CRP水平,并發(fā)癥(惡心嘔吐、術后腹瀉、腸穿孔)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復位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率為95.0%,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復位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肛門排氣時間(18.28±2.16)h、住院時間(3.39±0.43)d均短于對照組的(23.29±2.21)h、(4.48±1.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體溫及CRP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兒體溫及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CRP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體溫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1/40),低于對照組的20.0%(8/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兒復位成功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兒復位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兒復位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兒體溫及CRP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兒體溫及CRP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嬰幼兒急腹癥,小兒腸套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其病因機制尚不明確,考慮與遺傳因素、腸管因素以及不科學添加輔食等有關[10],患兒多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陣發(fā)性哭鬧、腹部包塊等,該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早期常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情緒不安等。發(fā)展至晚期患兒伴隨精神萎靡、脫水等[11,12],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式不當將直接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甚至引起腸壞死、腸穿孔等,威脅患兒生命安全。
傳統(tǒng)臨床針對小兒腸套疊多采用X光透視下結腸空氣灌腸治療,盡管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X光照射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一定的損害,尤其是對嬰幼兒,會影響患兒生殖細胞發(fā)育[13],因此必須尋找一種能夠在保障治療效果基礎上減少射線暴露的方法,全程不用接受X光照射,更好地保護了患兒和醫(yī)護人員,更容易被患兒家屬和醫(yī)護人員接受。此次研究觀察組患兒接受B超引導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率95.0%,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肛門排氣時間(18.28±2.16)h、住院時間(3.39±0.43)d均短于對照組的(23.29±2.21)h、(4.48±1.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位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體現(xiàn)了該治療方式的有效性。在B超監(jiān)測作用下,患兒病灶區(qū)域能夠清晰顯示出來,為醫(yī)師精準化操作提供技術支持,能夠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溫生理鹽水易獲得,溫度固定在35℃左右,能夠減輕對腸道的刺激[14],有利于灌腸的順利實施,縮短治療時間。在灌腸治療期間對壓力進行控制,自制有刻度的灌腸裝置,用可調(diào)節(jié)高度的輸液架,分別標示出“80、90、100、110、120、130 cm”刻度(以肛門為基點),不超過130 cm,既能保障灌腸的壓力,又避免腸管的損傷。用帶球囊的尿管,插入直腸后注入空氣固定,充氣量20~30 ml,可防止尿管脫出并防止生理鹽水漏出。作為急性反應期蛋白,CRP在機體受到創(chuàng)傷后會升高[15]。此次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兒體溫及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CRP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體溫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CRP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1/40),低于對照組的20.0%(8/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B超引導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治療,能夠減輕機體刺激,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B超引導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術,不但可以作為腸套疊的治療手段,還可以作為診斷手段,對于腸套疊疑似患兒,也可以通過該方法確診,確診后一并行復位治療。該項目開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患兒灌腸復位過程中因無典型的B超影像學特征表現(xiàn),無法確認是否復位成功,建議探查盲腸末段,看有無典型的“同心圓”特征改變,以及探查中腹部小腸聲像,若有“蜂窩狀”的小腸積水聲像,則考慮為復位成功,若仍無法明確是否復位成功,可進一步行腹部CT明確診斷。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治療是小兒腸套疊的有效治療手段,不僅操作簡單、安全性高,而且能夠大大降低機體創(chuàng)傷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復位成功率,縮短患兒治療時間,全程不用接受X光照射,更好地保護了患兒和醫(yī)護人員,更容易被患兒家屬和醫(yī)護人員接受,可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