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有滿
(江蘇無錫214001)
商務印書館,1897年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創(chuàng)設于上海,它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yè)的開始。“在近百年思想文化和學術史上,北京大學和商務印書館是兩大重鎮(zhèn),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兩大匯聚點,它們一南一北,齊壽并峙,相互呼應,成為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盵1]這個清末崛起的頗具影響力的現代出版機構,不僅擁有全國一流的編譯陣容、一流的印刷設備與技術,而且擁有龐大健全的發(fā)行網絡,是中國近現代最大的文化出版企業(yè)。
從清末開始,無錫人至上海創(chuàng)業(yè)從業(yè)的人絡繹不絕。其中從事文化事業(yè)的人不在少數。如文明書局、中華書局、北新書局、泰東書局、商務印書館等,都有一批無錫人。在商務印書館早期的歷史上,無錫人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令人矚目。
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中有兩個人善駢體,一是孫毓修,一是王西神,兩人都是無錫人[2]。孫毓修(1871—1922),無錫城郊孫巷人,秀才,在清末南菁書院攻八股制藝,又從繆荃孫學版本目錄。1902年隨美國女牧師學英文,還寫了《中英文字比較論》一卷,可見英文水平很高。1907年,孫毓修的同鄉(xiāng)、銀行家沈縵云給商務館寫信推薦孫,并附寄了孫翻譯的《地理讀本》,該書曾交給廣智、圖書、樂群等出版社,“皆不納”。張元濟讀了該書序言部分,很快回信,表示“極愿延聘”,孫毓修遂入館,被聘為國文部和英文部主任。1908年,孫參照西歐童話傳說,編譯《無貓園》《大拇指》等兒童讀物。自1908年11月至1923年9月,商務印書館陸續(xù)出版了由孫毓修編譯、編撰的“童話”叢書,共3集計102種作品。除第三集4種由鄭振鐸編譯外,其余都由孫主編。這些讀物成為中國最早出版的童話,使兒童文學成為獨立的圖書、文學類目[3],哺育了一代作家,并使文學注入新氣象,孫毓修因此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開山祖師”。1910年始,孫毓修先后主編出版《少年雜志》“少年”叢書。孫氏的編譯主要取材于一部英國人阿瑟米編輯出版的《少兒百科全書》,有世界各國的故事和人物傳略,因此獲得了豐富的資料源泉。他被譽為“在五四前的十年中,使中國兒童能夠汲取異域文化養(yǎng)料,享受外國兒童文學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這是不應忘懷的勞作”。
孫毓修是茅盾(沈雁冰)的師傅,對茅盾有提攜之恩。茅盾在1916年進商務編譯所后一個月即從英文部調至國文部,成為孫毓修編寫童話集的助手。“童話”稿費高,每篇數十元,茅盾先后編寫17冊,共計27篇,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孫毓修對茅盾說:“我們要編一本開風氣的書,中國寓言?!辈γ┒苷沓霭妗吨袊⒀猿蹙帯方o予大力支持。
1909年,商務館將編譯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參考書籍的圖書館定名為“涵芬樓”。1916—1921年,孫毓修在商務印書館編印《涵芬樓秘笈》共10集、52種、80冊。涵芬樓后建成東方圖書館。孫還編印“四部叢刊”初編。著作有《四部叢刊書錄》《中國雕版源流考》等?!督祥啎洝肥菙⑹龅侥暇┙蠄D書館借閱書目的經過,茅盾也曾隨他去過兩次。孫還編譯《歐洲游記》,很受歡迎。還編撰《常識談話》“演義叢書”《模范軍人》和《新說書》等科普讀物。孫毓修在商務館開創(chuàng)了多項第一,除編“童話”叢書外,撰寫的《圖書館》是中國第一部反映公共圖書館活動的圖書館學著作;他編譯的《歐美小說叢談》是中國第一部較系統介紹西方文學家及其作品的評論專集。
孫毓修喜藏書,極盛時,其“小淥天”書齋藏有上萬種古籍。1922年,孫毓修因腦溢血突然病逝。孫毓修的兒子孫貴定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曾寫成《旅歐日記》,在《少年雜志》上發(fā)表。孫貴定是著名教育家,曾在廈門大學任教授,創(chuàng)辦了中國大學第一個新聞系。據黃裳的文章,孫氏后人20世紀50年代初仍住在上海瑞金二路,“小淥天”最后一批藏書即從這里散出。
包天笑回憶,在商務印書館,常州人最多,次之為無錫人,如王蘊章、蔡文森[4]。這兩人與孫毓修一樣是商務館早期的文化人。
王蘊章(1884—1942),字莼農,號西神。16歲中舉。自清末至民國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十余年,參與編輯首版《辭源》,主編《小說月報》和《婦女雜志》。茅盾曾對王蘊章有一段評價:“有人說他曾為某省巡撫衙門的幕僚。他亦懂英文。他不是鴛鴦蝴蝶派,但他屬于當時封建思想的舊文人一類,則從他的詩、詞與雜纂掌故之書,可以斷定。他曾在《小說月報》上連載的《燃脂余韻》,是搜羅清代閨秀詩文、詞曲、歌賦銘誄,并詳述這些女作者的遺聞軼事。寫這本書,他花了些工夫。這本書也有點史料價值,但終不免于‘玩物喪志’之譏?!盵5]1912年,任職民國臨時政府,因不合己意而辭職。應沈縵云之約,游歷南洋各國?;厣虾:笕栽谏虅震^主編兩雜志,直至1921年雜志革新,更換主編為止。后在滬江大學、南方大學、暨南大學任國文教授,上海《新聞報》秘書、編輯、主筆,任上海正風文學院主持人。擅寫小說,并通詩詞,會寫劇本,工書法,喜收藏,有《梁溪詞話》《西神小說集》等著作多種,著傳奇雜劇8種,補訂他人所作傳奇1種。參加柳亞子等所辦的南社。他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
王蘊章主編《小說月報》期間曾發(fā)生錢基博與林紓相爭的軼事。錢基博年輕時喜歡寫人物故事與武俠小說,自1913年起即在商務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魏鐵三傳》,1914年更是每月在該刊發(fā)表文章。以后又在《婦女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錢的武俠小說在1914年《小說月報》上連載后,得到讀者好評,但也引起同樣是投稿者、著名小說家林紓的不快,林紓多有阻撓,但林的所為又引起商務館另一著名人士惲鐵樵的不滿[6]。
蔡 文 森(1872—1948),字松如,是無錫實業(yè)家蔡緘三之弟。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與人創(chuàng)辦理化研究會,曾任錫金師范學堂校長。1907年,經士紳胡雨人介紹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其間,商務館陸爾奎發(fā)起編輯《辭源》。吳稚暉稱參與者:“閎雅如高夢旦先生,通博如傅偉平先生,與吾鄉(xiāng)名流若蔡松如先生類者,窮年相聚,止治此一事。”以后蔡又參與編輯《辭源續(xù)編》《中國人名大詞典》等,編譯《德國教育之精神》。蔡還編著《日本議會紀事全編》《十六國議院典例》《銷貨法五百種》《實驗簡易理化器械制造法》《食品經濟學》《高等小學英文讀本》《學校參觀法》,校訂有《國音白話注學生字典》,可看出當時的時事熱點與他所關注的方面。1922年,蔡辭職回錫,任九豐面粉廠廠長(后任總稽查)。抗戰(zhàn)時避居上海[7]。
20世紀30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總公司及印刷制造廠全景
胡彬夏(1888—1931),女,無錫堰橋村前人??茖W家胡敦復之妹,近代著名女性活動家。1903年、1907年先后赴日本、美國留學,1914年大學畢業(yè)回國后在多所大學任教。1916年,商務印書館借胡的聲望吸引讀者,由胡任《婦女雜志》編輯主任,實際仍由王蘊章主持。其時,正值辛亥革命后婦女運動低潮,胡在第二卷上連續(xù)發(fā)表十余篇社論,延續(xù)了美國留學時期的立場,主張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改良家庭即整頓社會,認為女性的天職是建設新家庭,提出女性以教育服務于社會是20世紀的新精神[8]。此后她長期從事婦女、教育工作。胡適曾與胡彬夏有過交往,認為她“聰慧和藹,讀書多所涉獵,議論甚有見地,為新女界不可多得之人物”。
胡彬夏主持筆政,這在當時知識界引起反響。鄒韜奮在其自述性文章中稱:“在我年幼的時候,知道擔任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志》筆政的朱胡彬夏(注:胡彬夏嫁給朱庭祺后叫朱胡彬夏),在當時算是有革命性的‘前進的’女子了”。南社詩人范煙橋撰文回憶其與錢基博交往,也曾提到胡彬夏與《婦女雜志》:“他(指錢基博)在麗則女子中學教國文,當時胡彬夏女士主編商務印書館的《婦女雜志》,他把女弟子的作文,潤飾一過,寄去披露,著實費了些心血?!焙髞恚诨仡櫷砬?、民國時期女子辦報歷史時,著名報人戈公振曾如此評價:“女子之服務于報界,我國以裘毓芳為最早,次之,則為陳擷芬和胡彬夏?!?/p>
商務印書館無論是中共早期建黨還是在印刷事業(yè)上,都與無錫糜氏家族成員有關。
糜文溶(1898—1968),無錫玉祁人,早年在上海五金店、米店當店員,后在一品香餐館做服務員,因為練得一手好字,被清末狀元張謇和上海畫家王一亭看中,于1915年介紹進商務印書館,跟浙江鄞縣人郁厚培(商務印書館發(fā)起人之一郁厚坤之幼弟,郁厚坤的姐夫是商務館創(chuàng)辦人之一鮑咸昌,郁厚培曾赴歐洲考察,任商務印刷所副所長、廠長)學印刷技術。商務印書館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初期的重鎮(zhèn),所出版的期刊刊載過惲代英、向警予等撰寫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中共一成立就把商務印書館列為優(yōu)先發(fā)動、組織和領導城市工人運動的“重要據點”和可以依傍的力量。1923年7月8日,召開上海中共黨員全體大會,將上海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改組為上海地方兼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選舉產生5位執(zhí)行委員,商務印書館就占了兩席,糜文溶的入黨介紹人徐梅坤和茅盾入選。從五卅運動到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商務印書館職工不但是參與者,而且是中堅力量。因此,商務印書館被視為“革命大本營”。1921年到1927年,商務印書館內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近200名。陳云后來在談起自己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時,曾頗感自豪地說:商務黨、團、工會組織陣容之強,黨、團員人數之多,在上海各產業(yè)中居于首位。董亦湘、楊賢江、惲雨棠、陳云等都出于此館。茅盾曾有回憶:“1921年冬,有人拿著黨中央的介紹信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來找我。這人便是徐梅坤。他從前在杭州做排字工人,現在到上海,使命是組織上海印刷工人的工會。商務印書館印刷所,是一個重點,徐梅坤要在這里開展工作,找我商量。當時我主編《小說月報》,常常因為臨時改換版面式樣,自己到印刷所去(就在編譯所的旁邊),因此和排字及拼版工人熟悉了,也認識了技術工人糜文溶和柳普青,這兩位文化程度相當高,我把他們介紹給徐梅坤,并商定先在工人中發(fā)展黨、團員。”[9]柳普青一作柳溥慶,后與糜長期同事。1921年冬或1922年初,茅盾和徐梅坤首先介紹印刷所影印部技工糜文溶入黨,介紹柳普青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糜文溶是商務館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也是無錫籍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無錫的黨組織建立與他也有關。他于1923年春在家鄉(xiāng)組織青城導社,傳播革命的種子。這是無錫第一個由中共領導的進步團體。在青城導社7個總務委員中,就有唐光明、顧慶、糜文浩等多人后成為中共黨員。宜興人張效良于1922年回國后,是經糜文溶介紹參加革命,于1923年9月加入中共。隨后受上海區(qū)執(zhí)委委派到無錫,通過糜文溶介紹,結識唐光明、糜輝、徐萼芳等進步青年,并介紹后兩人入團,又介紹薛萼果(孫冶方)、顧葆仁入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無錫團支部,并準備建立黨組織,因張生病回宜興休養(yǎng)而中斷。此后,由糜文溶商務館同事董亦湘到錫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受糜文溶的影響,其堂弟糜文元于1925年在上海入黨,并作為上海勞工代表赴蘇聯參加會議。1925年12月28日,糜文溶與董亦湘到無錫,指導無錫國民會議召開。董隨即在無錫將唐光明、薛萼果、徐萼芳等發(fā)展為黨員,并建立黨組織。1927年,商務印書館的工人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加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糜文溶參加起義。
糜文溶長期從事印刷事業(yè)。1932年淞滬戰(zhàn)役時,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印刷所及東方圖書館全部焚毀。他參加籌建新廠,被任命為平版廠廠長助理兼彩印股股長,主管全廠技術工作。1933年5月,曾任中國第一個印刷學術團體“中國印刷學會”的理事兼書記。1937年被任命為香港分廠副廠長兼特種印件股股長。1941年12月,到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任襄理,創(chuàng)辦重慶印刷廠并任廠長,成為中國鈔券印刷的先驅,有多名商務印書館的無錫同鄉(xiāng)隨他到重慶從事印鈔工作。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先后任中央印刷廠北平廠廠長、上海廠總管理處協理。1949年冬,調北京先后在全國出版總署出版處、新華印刷廠總管理處、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工作。曾與柳普青、何步云合編《印刷詞典》。
糜文浩(1901—1927),糜文溶之弟。1923年2月,參與發(fā)起組織青城導社。不久,由鄭振鐸介紹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同年上半年,進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參加中國孤星社。1924年,經楊賢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冬,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秋提前回國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區(qū)委滬西支部組織委員,負責工會工作。1926年為中共中央秘書處工作人員,妻子王采貞擔任中共中央的秘密交通員。1927年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夕,糜文浩具體負責槍支彈藥和其他軍需物品的籌集與供應工作。武裝起義時,直接投入南市區(qū)的戰(zhàn)斗。起義勝利后,調任上??偣C關報《平民日報》編輯部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平民日報》被查封。按中共地下組織指令,《平民日報》改名為《青天白日報》,秘密出版。同年5月8日被捕,5月11日,就義于上海楓林橋刑場。
糜文煥(1908—1986),無錫玉祁人。1920年,就讀于省立第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24年,至上海商務印書館圖書部學習、工作,并入天光藝術會和晨光美術會學畫。受其兄中共黨員糜文溶、糜文浩影響,1926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后在上海藝術大學聽課,并在新華藝術大學圖畫音樂系學習,從事工藝美術和繪畫等活動。1930年3月,參加上海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1932年離開商務印書館,后長期從事繪畫、印刷事業(yè)。糜文煥是民國“書裝家”,在書籍裝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1951年,任兒童讀物聯營書店經理。又因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邀請,到上?!吨袊ㄔO》雜志社任美術設計和出版工作。1953年,隨雜志社遷往北京。他長期任設計出版組組長、彩色委員會委員和美術編輯,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有《今日之兒童美術》等。
糜文定(1910—1988),無錫玉祁人。1927年考入商務印書館學習印刷技術。1932年后,歷任商務館平版廠影寫版車間主任,香港分廠影寫版車間主任、工務課主任,江西贛縣分廠工務課主任,1944年商務館遷福建連城后任分廠副廠長。1950—1974年,在北京任青年印刷廠廠長。退休后合作著有《照相凹版印刷工藝》,是中國印刷業(yè)頗有成就的技師。
糜望斗,1917年生,1931年到上海凹版公司當藝徒,后進商務印書館平版廠任臨時制版工,1940年任香港分廠技工。1941年隨糜文溶到重慶,從事印鈔工作。1944年赴美國學習鋼凹版制版技術。1946年底回國。1949年后在五四二廠任職。1964年獲國家科技發(fā)明獎。
華沛蒼,與糜文溶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所工作,1924年與糜為同一支部黨員,董亦湘任支部書記,華任干事。華后來由黨派遣至蘇聯學習。
自1929年至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萬有文庫”叢書1721種4000冊,內容廣泛如百科全書,全國一大批學者參與其事,無錫籍學者有張廷金、過探先、陳博文、胡鴻基、唐慶增、顧復、鄒鐘琳、錢基博、錢穆、孫毓修、丁福保、楊蔭溥、胡顏立、胡明復、祝世康、高踐四等,亦為出版界的一大盛事[10]。
無錫人的著作有許多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那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