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容
【摘 ? ?要】信息技術目前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與普及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與必然。本文以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具體的應用展開研究和深入細致的探討,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依據(jù)和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157
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班班通、電子白板、網(wǎng)絡教室等教學硬件的逐漸普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主流?,F(xiàn)代化信息技術融圖、文、聲、像于一體,使原本單一的教學活動成為智能化的雙向教學過程,更能促進感知,調動情感,發(fā)展思維,可以實現(xiàn)在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達到的知識表達及傳遞的效果,真正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筆者從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角度,談談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應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袊糯蠼逃铱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就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往往對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在這種情形之下,就需要我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yōu)榫唧w的視覺畫面,再現(xiàn)課文中的人物與事件,有效地讓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拓寬生活見聞,實現(xiàn)“情境教學”。這是因為信息技術能突破時空限制,實現(xiàn)其他教學媒體難以實現(xiàn)的“形真”,即形、聲、色、光相結合,渲染氣氛,制造氛圍,激發(fā)學習情感,導致“情深”。《桂林山水》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課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桂林的秀麗風光,全文脈絡清晰,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感受。在課堂引入時我是這樣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視頻播放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同時配以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xiàn)“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風光。隨著舒緩音樂的響起,美麗山水的出現(xiàn),深情歌詞的朗誦,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哇,好美呀”“太美了”“人間仙境”這樣的驚嘆。當教師提問:“你們愿意跟老師一起去欣賞美麗的桂林山水嗎?”學生們異口同聲答“想?!闭谜n,學生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麗的畫卷中,真正產(chǎn)生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
二、應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也是教學的難點。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比較抽象的事物原理難以理解,這就給我們的語文教學造成了教學難點。此時,如果能夠以合適的方式應用信息技術的話,閱讀教學難點將被順利突破,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墩蔡煊印愤@篇課文以人物的名字為題,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現(xiàn)在“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方面。而創(chuàng)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順利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在教學時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了“兩端鑿進法”“中部鑿進法”和“人”字型鐵路,尤其是火車通過“人”字型鐵路時,采用兩個車頭,前拉后推。上坡后,前后交換,變?yōu)楹罄巴?。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火車行駛的原理,對詹天佑的奇思妙想更加敬佩,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將原本富有難度的知識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自然就愿意主動參與學習,更利于對文章的整體理解。
三、應用信息技術擴大知識容量
語文學科是一門信息量極大的學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為此,有人稱語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開發(fā)語文學習資源,擴大課外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就能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學習情感的發(fā)展,我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補充了以下內(nèi)容:1.根據(jù)詩詞創(chuàng)作的歌曲《陽關三疊》;2.元二與安西介紹;3.詩詞中送別詩的類型。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學生體會到朋友送別可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難舍難分,也可以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還可以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補充,學生由學習一首詩延伸到學習一類詩,很好地掌握了送別類詩詞的情感。
四、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合作交流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教師是教學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和接受。在信息技術應用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nèi)容、方法、策略和發(fā)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紅軍長征的背景了解有限,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為此,我課前安排學生上網(wǎng)查詢紅軍長征的背景,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等。當學生坐在電腦前,便會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沒有陌生感,沒有約束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學習。這樣,他們有了更獨立的思維空間和合作學習、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體現(xiàn)。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是信息化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和探索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將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璨璨.語文課堂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小學語文教學設計,2017(6):65-66.
[2]劉邦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