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英 孫麗霞
關鍵詞:腦梗死;老年;早期康復護理
腦梗死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臨床研究顯示,多數腦梗死患者預后較差,會出現失語、肢體障礙等后遺癥,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影響[1]。因腦梗死病程長、預后差,大部分患者易出現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康復。而對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主要分析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F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每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60~78歲,平均(69.15±5.21)歲;病程1~3年,平均(2.48±0.32)年。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61~78歲,平均(69.50±5.13)歲;病程1~3年,平均(2.51±0.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要點》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MRI、CT確診;已脫離危險期;未合并急慢性感染;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影響肢體功能評估疾病者;心、肝、腎功能異常者;視聽功能障礙者;研究期間退出者。
1.1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以及肢體主被動活動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采用早期康復護理。(1)語言訓練:腦梗死極易對語言系統造成損傷,在護理期間需全面評估患者失語類型,同時有效判定語言障礙程度,制定護理方案。興趣語音訓練: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感興趣的音樂、電影,在患者晨間、睡前播放,構建語言環(huán)境,刺激患者語言系統,30 min/次。指導患者家屬在與患者交流時以患者感興趣的內容為主,激發(fā)患者的交流主動性;醫(yī)護人員在出入病房時,主動與患者打招呼,構建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刺激患者語言中樞。喉舌發(fā)音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喉頭張合、舌頭伸縮等訓練,10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發(fā)音鍛煉,如數字重復發(fā)音、單音節(jié)發(fā)音等,確保訓練內容及時轉換,10次/組,3組/d。語言交流訓練:在與患者交流期間,引導患者進行語言表達,提高患者語言表達的需求。(2)肢體訓練。功能位擺放訓練:按摩患者肢體,定時改變體位,3次/d。靜態(tài)訓練:指導患者做相關肌肉伸縮訓練,如翻手掌、翹趾/指以及轉踝/腕等,2次/d,30 min/次。動態(tài)訓練:對患者進行關節(jié)阻抗訓練,如屈髖、翹膝等,2次/d,30 min/次。站立行走訓練:協助患者進行下肢支撐站立、單腿扶拐單腳行走、攙扶行走、獨立行走,2次/d,40 min/次。(3)心理護理:根據患者機體恢復情況及性格評估心理狀態(tài),并制定心理疏導方案。早期一級心理護理:醫(yī)護人員陪伴患者,建立應對方式,鼓勵患者主動交流,叮囑患者家屬陪伴患者,同時采用腹式呼吸、精神松弛療法以及音樂療法等。
1.2 觀察指標
(1)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程度,分值越高,抑郁、焦慮程度越重。(2)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2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4)采用改良版Barhtel指數(MBI)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包含步行、洗澡、如廁、轉移等條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含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維度,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NIHSS及FMA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NIHSS及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腦梗死患者隨著疾病進展,神經功能嚴重受損,可導致多種后遺癥,影響預后。腦梗死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負性情緒,疾病進展6個月內患者負性情緒發(fā)生率約為53%。目前,臨床對腦梗死患者多采用有效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發(fā)揮重要作用。
早期康復護理以語言、肢體、心理護理為主,通過早期功能適應、中期末肢小關節(jié)被動練習及晚期大關節(jié)及行走訓練,可提高各系統功能;通過早期語言訓練可激發(fā)患者交流主動性,為語言系統的恢復提供語言環(huán)境,提高神經功能重組功能。在早期康復訓練期間,需根據患者疾病情況選擇訓練內容,促進機體恢復。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FMA、MBI、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赡苁且蛟缙诳祻妥o理對患者進行肢體訓練時,主要從急性期、緩解期、康復期階段實施訓練,可刺激本體感覺與皮膚感覺沖動,對患者運動應答反應產生良性刺激,重塑中樞神經系統,提高肢體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對患者進行早期心理干預,可使患者全面了解疾病,有助于穩(wěn)定不良情緒,確?;颊哒暭膊?早期語言訓練可對患者受抑神經通路產生良性刺激,促使大腦皮層細胞代償重建,刺激語言中樞系統,有助于語言功能的恢復;同時提高患者語言功能,可有效減輕心理防御反應,提高患者治療主動性。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減輕老年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負性情緒,提高運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孫志華,孫雪梅.早期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6):779-781.
[2]何書萍,石靜華,羅昌韋,等.早期康復路徑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影響的系統評價[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9,46(4):76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