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飛 姚衛(wèi)杰
【摘 要】 目的: 觀察“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中風后偏癱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統計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 運動功能(FMA)、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質量(GQOLI-74)評分。結果:干預后研究組上肢、下肢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Brunnstrom分期、BB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應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可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增強其機體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中風;偏癱;懸吊訓練;解痙糾偏針法;肢體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05-0092-03
中風后偏癱為中風恢復期常見后遺癥,表現為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升高、抽搐性痙攣、肌肉僵硬,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難以協調,出現運動障礙[1-2]。目前臨床針對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治療主要以偏癱肢體綜合訓練,或借助簡單器械進行治療,訓練時間長,見效慢。懸吊訓練是一種運動感覺的復合訓練系統,可加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平衡、控制能力[3]。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后偏癱屬“偏風”“偏枯”范疇,針刺為傳統醫(yī)學改善中風后偏癱常用方法,可改善缺血狀態(tài),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4]?;诖?,本研究選取我院中風后偏癱患者96例,旨在觀察“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風后偏癱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1~68歲,平均(54.32±5.03)歲;病程27~49d,平均(38.15±4.03)d;疾病類型:腦出血18例,腦梗塞30例。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0~69歲,平均(53.07±5.16)歲;病程26~50d,平均(37.28±4.39)d;疾病類型:腦出血18例,腦梗塞30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相關診斷標準[5];經臨床表現及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發(fā)病前無感覺、運動障礙;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失語癥、認知障礙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血液、免疫系統疾病;未按時接受懸吊訓練、針灸治療者;腦內腫瘤、寄生蟲病等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傷;語言溝通理解能力低下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改善腦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初期進行良肢位擺放,確?;颊咧w于床上處于抗痙攣體位,教會患者患側、健側交替臥位;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維持并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指導患者翻身起坐,由坐位逐漸過渡至站立位;再進行患側負重、步行、爬樓梯等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30min。
1.3.2 研究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1)“解痙糾偏”針法:取至陽、百會、尺澤、照海、小海、委中為主穴,取神庭、郗門、陰陵泉、承山、陽溪為輔穴。具體操作如下,針刺前進行常規(guī)穴位消毒,采用規(guī)格:0.35mm(直徑)×40mm(長度)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蘇械注準20162270970),平補平瀉法斜刺至陽穴1寸、平刺百會穴1寸;捻轉補法直刺委中、尺澤l~1.5寸,手法宜輕;捻轉瀉法直刺照海穴、小海0.5寸,手法宜重;平補平瀉平刺神庭穴1寸;捻轉瀉法直刺郗門穴1寸,手法宜重;捻轉補法直刺陽溪穴0.5寸,手法宜輕;提插補法直刺承山穴、陰陵泉穴1寸,手法宜輕。得氣后留針30min;(2)懸吊訓練:①上肢懸吊訓練?;颊呷∽唬瑢嵭睦K、窄懸?guī)нB接于上臂中上段,位于連接點的上方為懸吊點,以肩關節(jié)為運動點;指導患者保持肘關節(jié)伸直后,患肩水平內收、外展,于上肢懸吊情況下進行訓練的項目包括木釘板活動、上螺母、磨砂板、搭積木等,30min/次,1次/d;②下肢雙橋運動練習。患者仰臥位,雙手分別自然放于體側,于腰部連接寬懸?guī)?、彈力繩,于雙側膝關節(jié)連接實心繩、窄懸?guī)?,于踝關節(jié)連接握具、彈性繩,指導患者進行搭橋練習,即伸髖、提臀、保持腰部中立位,30min/次,1次/d。兩組均持續(xù)干預8周。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 運動功能(FMA)[6]評分。FMA量表包括上肢運動33項,每項0~2分,上肢運動總分范圍0~66分;下肢運動17項,每項0~2分,下肢運動總分范圍0~34分;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7]評分。Brunnstrom分期將偏癱肢體恢復情況分為弛緩期、痙攣期、共同運動期、部分分離期、完全分離期、正常6期,分期越高肢體功能越好;BBS量表分值范圍0~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強;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質量(GQOLI-74)[8]評分。ADL量表總分14~56分,14分為完全正常,>16分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分為明顯障礙。GQOLI-74量表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FMA評分 干預前兩組上肢、下肢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上肢、下肢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Brunnstrom分期、BBS評分 干預前兩組Brunnstrom分期、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Brunnstrom分期、BB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ADL、GQOLI-74評分 干預前兩組ADL、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中風為威脅人類健康重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fā)率的“5高”臨床特點,部分患者于中風恢復期出現偏癱等后遺癥,隨著病情加重可形成固定異常運動模式,甚至遺留終身癥狀[9]。因此,對其進行運動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guī)康復訓練通過良肢位擺放,可防止痙攣持續(xù)或加重,指導患者翻身起坐、負重、步行、爬樓梯等訓練,可改善患肢運動功能,但機體協調運動模式較為復雜,導致患者功能障礙恢復過程較慢。近年來,中醫(yī)治療中風后偏癱逐漸引起臨床廣泛關注,筋脈失養(yǎng)、痹阻脈絡而致病,“解痙糾偏”針法為臨床實踐中所總結出的特色針刺手法,以“通督調神”為核心思想,可達到“督脈通、腦竅聰”的臨床功效,有助于緩解偏癱痙攣[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上肢、下肢FMA評分、Brunnstrom分期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可提高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懸吊訓練早期多用于慢性腰背痛預防及治療,后逐漸應用于中風患者康復治療,通過閉鏈運動可增強肌肉力量及協調性,促進患肢功能恢復[12]。醒腦開竅針刺法以傳統醫(yī)學為依據,選取百會、尺澤、照海、小海、委中等督脈為主的腧穴,可補益腦髓、振奮經氣,且經現代康復醫(yī)學研究[13]證實,針刺小海等,可改善下肢功能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BBS、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可見“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可增強中風后偏癱患者機體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中風后偏癱患者表現為軀干控制障礙,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缺乏,難以為四肢肌肉做功建立支點,而懸吊訓練可發(fā)揮承上啟下作用,給予支撐保護同時,增加核心穩(wěn)定性。同時“解痙糾偏”針法可改善腦部供血情況[14],有效促進神經元功能恢復,二者聯合可增強機體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懸吊訓練應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可提高其肢體運動功能,增強其機體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正永,湯從智,殷錦霞,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11):827-829.
[2]王威力.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廣西中醫(yī)藥,2018,41(4):29-30.
[3]陳四海,朱珊珊,陳湘鄂.懸吊運動聯合姿勢控制訓練對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8,33(3):203-206.
[4]許靜,張捷,韋玲,等.“解痙糾偏”針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偏癱痙攣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9):2782-2785.
[5]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7,50(6):405-412.
[6]范利,楊堅,張穎,等.等速肌力訓練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7,32(1):10-12.
[7]李寧寧,勾麗潔,郭華平,等.鏡像療法聯合肌電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4):278-281.
[8]史紅光.社區(qū)聚焦解決康復模式對偏執(zhí)型精分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7,38(6):32-34.
[9]趙彬,唐強,王艷,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9,34(10):529-531.
[10]陳芊妤,廖若夷,張月娟,等.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在中風后偏癱病人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8,32(5):677-681.
[11]劉剛翠,陽軍,周偉.中藥聯合康復訓練及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7,38(7):850-851.
[12]徐磊,王楚妹,董有康,等.針刺結合懸吊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8):12-15.
[13]陳佳旭,邵開超,魯常武.神經干刺激療法在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下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針刺研究,2020,45(5):72-75.
[14]劉嬌,韓潤霞,張捷.解痙糾偏針法結合新Bobath術治療中風偏癱痙攣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9,35(10):31-33.
(收稿日期:2020-09-03 編輯:陶希睿)
基金項目:河南省中醫(yī)藥科學研究專項-基于“健康中國”戰(zhàn)略目標探索河南省基層中醫(yī)館的內涵,編號(TCM2018009)。
作者簡介:劉亞飛(1983-),男,漢族,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針灸學。E-mail:dyn201204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