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梅
這是湘西苗家的早上。6點不到,遠處的山梁上就掛起了一簾晨光,清涼的山風掠過木樓的小青瓦和檐角的一串紅燈籠,對面一棟栗黑色木樓里蕩漾著嬰兒咿呀的聲音……
帶著《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檔案實錄》的采寫任務,我住到了十八洞村梨子寨的阿雅家。每天早晨醒來,喜歡坐在吊腳樓的欄桿旁,呼吸清涼空氣,打量這個村子的寧靜與奔騰。
來梨子寨的第一天,我在寨前的風雨長亭里遇到了楊五玉老人,他是我采訪的第一個對象。老人年過古稀,形瘦而精神矍鑠,是建檔立卡戶,也曾經(jīng)是村里的老支書,他當過兵,骨頭里有股硬氣。從前的十八洞,天高地遠,發(fā)展受阻,他意識到只有修路才有出路,便領(lǐng)著鄉(xiāng)親們自備干糧、鋤頭,不畏艱難地劈嶺開山。湘西山區(qū)地貌復雜,山地緩險不一,為了公平,大家抓鬮決定修路長度,摸到險峻地段的就修短點,摸到平緩地段的就修長些。三年下來,一條兩米寬、六公里長,貫通竹子寨、飛蟲寨,連接國道的土路,彩帶一樣蜿蜒在蒼綠的大山里了。談及此事,楊五玉老人臉上浮起一絲驕傲的神情,說:“總書記從這條路到了村里,我和大伙都很開心?,F(xiàn)在村里交通更方便,游客多了,村民的錢包鼓了。像我不愁吃、不愁穿,日子很好過,真的是心滿意足了?!?/p>
我的房東本名施蘭珍,大家都叫她阿雅,是苗語中阿姐的意思。她長著一張討喜的圓臉蛋,整天喜笑顏開的。這個熱情能干的苗家女子,原本與丈夫在外打工,十八洞村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后,這對小夫妻看到了希望,拿出所有積蓄,回村辦起了農(nóng)家樂?,F(xiàn)在她家漂亮的吊腳木樓,立在寨子最打眼的地方,成了村里的地標,一年四季接待著天南地北的客人,阿雅每天迎來送往、忙前忙后,始終樂呵呵的。每天早上,聽到她用湘西調(diào)調(diào)的普通話體貼地喊“老師,下樓吃飯咯”,我就覺得暖心得很。阿雅的丈夫楊振邦,四十出頭,也是個勤快人,除了當好廚師,還得負責開車去市場采購,見我與同伴每天頂著熱辣的日頭去另外的寨子采訪,他會搖下車窗,探出憨憨的笑臉招呼:“老師,去飛蟲寨不近呢,我送你們過去吧?;仡^等你們采訪完了,我趕過來接……”我們呢,也沒把自己當外人,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他的好意,仿佛他是自家親戚。一路上,聽他不停地感慨:“沒想到我們這些活在窮鄉(xiāng)僻壤的人,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在梨子寨,我每天都看到一個皮膚黝黑,個子偏矮的中年男子,從大清早開始,就躬著身子,劃動著手里的竹掃帚,滿村打掃衛(wèi)生。他很少與人交談,然而這個不起眼的村民,像一道光鐫刻在我的記憶里。那天,我們在村民常年聚集擺攤的亭子里采訪,一不留神,同伴裝著U盤、筆記本的包,從木欄桿縫隙間滑落到亭子下幽深的谷底,瞬間隱沒在蔓生的灌木雜樹之間。山谷無路,只有風搖動茂密林木的簌簌聲和急促的蟬鳴。我們急得六神無主,村民們有的說拿繩子吊,有的要回家拿長竹竿,正在這時,大家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影,不聲不響,從極陡峭的斜坡,緩慢而艱難地下到了谷底,并在荒草雜竹中找到了手提包。眾人都為那人捏著一把汗,待他氣喘吁吁爬上來,才發(fā)現(xiàn)是村里的保潔員、老實木訥的村民隆志文。他額頭上掛著汗珠,憨憨地笑著把包交給我們,并拒絕了我們以付報酬、買食品的方式表達的謝意,最后拗不過我們,勉強接了一瓶礦泉水。
每天黃昏,我們會沿著起伏的石階路,圍著村子轉(zhuǎn)一圈。這天,經(jīng)過石拔啞大姐家,她正在門前洗衣,屋頂有人在幫她換新瓦。平時,她總穿一身藍色鑲花邊的苗服,坐在木門邊,寧靜得像一口老井。村里人都知道,能被總書記稱為大姐,她內(nèi)心的幸福,是所有的言語也表達不盡的。
石拔啞家背后的坡上,是村民楊秀富家的兩層木樓。屋里的火塘上方,掛滿了熏成琥珀色的苗家臘肉,門楣上寫“愛在拉薩”幾個大字。這是楊秀富與妻子龍拔二開的農(nóng)家樂,因為思念援藏支教的兒子楊英華而命名。年近古稀的楊秀富也是建檔立卡戶,村里發(fā)展旅游業(yè),他在家里開辦了有六間客房的農(nóng)家樂,徹底擺脫了口袋里緊巴巴的狀況。楊秀富指著滿墻貼著的兒子在西藏的照片和各種證書,對我們說:現(xiàn)在村里家家通了自來水,通了電,進出的路修寬了,日子真的越來越好過。我只希望兒子能早點談個好對象,早點有個幸福的小家。
掌燈時分,晚風涼爽,人聲寂靜??諝庵胁萑~的清香和爐灶間溢出的柴煙味糅在一起,有稼穡桑麻人家煙火日子的穩(wěn)妥與踏實。路過楊遠清家,見他與妻子和正坐在矮桌邊吃飯,周圍就是琳瑯滿目的銀飾展示柜。得益于村里發(fā)展旅游業(yè),這對農(nóng)民夫婦,又有了新身份,變成了每年有六萬元租金進賬的房東。女兒也被做銀飾生意的租客聘為營業(yè)員,天天在自家屋里上班。見我們進門,夫婦倆滿臉掛笑,說:“快來,快來,一起吃飯啰?!泵缂液每?,為人慷慨,無論我們路過哪家門前,只要是飯點,主人看見了,一定會熱情地招呼我們上桌。這一路上已經(jīng)被好幾家邀請過。聽說留客吃飯是村里世代的老習俗,哪怕桌上只有一碗粥,也會勻客人一半。雖然一一謝絕,但這鄉(xiāng)村民間的禮數(shù),讓我們心里滿懷暖意,勝過美味佳肴。
我們順著青石板道前行,拐角處就是退休老教師楊東仕的家。2013年11月,總書記來村里,就在這個木門邊與又驚又喜的楊老師握了手。興奮的老人,連夜寫了一副紅紙對聯(lián),“習主席握手溫暖人心,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福澤萬民”,橫批“幸福人家”,貼在家門口。他要讓所有路過的人,分享他的喜悅。
梨子寨并不大,從“幸福人家”循道左轉(zhuǎn),不一會,就到了村民施成付家前坪。當年,總書記在這里與鄉(xiāng)親們親切座談時,施成付與老伴龍德林就一左一右坐在總書記身邊,真切感受到了總書記對老百姓的牽掛與關(guān)懷?,F(xiàn)在他家前坪就叫精準扶貧廣場,成了游人如織的旅游景點。他家的木樓,也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我們進門時,屋里燈光柔和,老太太龍德林迎上來,她纏著頭巾,戴著耳環(huán),穿著精致整潔的淡綠色苗服,看得出這盛裝是老太太有心而為。因為老有游客要求與她合影,她得讓自己展現(xiàn)出苗家人的精氣神。她開心地告訴我們,她和老頭子去過北京三回,在《星光大道》電視節(jié)目上,向全國觀眾講村里脫貧故事。她用方言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現(xiàn)在生活變好了,我們希望能活一百二三十歲,在好日子里多待幾年。
在十八洞村采訪期間,我從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到當戎寨,走訪了散居在村里各個角落的一家家建檔立卡戶,結(jié)識了許多樸實的村民,在他們的身上,彌漫著一種淳樸的民情物意,一種滿滿的幸福,而我更看到了一種深藏中國鄉(xiāng)村肌體的力量。精準扶貧政策引爆了這種力量,十八洞村得以從深度貧困走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而熠熠生輝。這一個村莊的光芒,讓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一種嶄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