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社 王興文
永嘉學派,因其代表人物多為浙江永嘉人而得名,是南宋時期的重要學術思想流派,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永嘉學派在宋元之際斷裂,明清之后復興,尤其是晚清的孫衣言、孫詒讓父子,致力發(fā)揚光大永嘉“事功學術”,倡導“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在取得學術重要成就的同時,也為發(fā)展地方實業(yè)、提倡新式教育而作出了卓越貢獻。
永嘉學派,淵源于北宋永嘉(今溫州)學者王開祖、丁昌期、林石(三人被統(tǒng)稱為“皇佑三先生”)和周行已、許景衡等“永嘉九先生”。后者學于王安石的新學、呂大臨的關學、程頤的洛學,并將學說帶回浙江。南宋時,永嘉地區(qū)學者輩出,薛季宣開創(chuàng)事功之學,繼之者陳傅良,到葉適則集永嘉學派之大成,鄭伯熊、鄭伯海、鄭伯英、徐誼等都是前期永嘉學派的著名學者。
永嘉學派出現(xiàn)的背景:南宋時期,永嘉(今溫州)地區(qū)工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出現(xiàn)數(shù)量眾多的富商、富工及經(jīng)營工商業(yè)的地主,他們要求抵御外侮,維持社會安定,主張買賣自由,尊重富人,并希望能減輕捐稅,發(fā)展商業(yè)。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指出:“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宋元學案》卷五十二《艮齋學案》黃宗羲按語)永嘉學派最大的特點是強調(diào)功利,注重事功。具體地講,這種事功之學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繼承了傳統(tǒng)儒學中“外王”和“經(jīng)世”,提倡“學與道合,人與德合”,杰出人物應是“實德”和“實政”的結(jié)合;二是提出義理不能脫離功利。主張利與義的一致性,“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反對某些道學家的空談義理;三是主張“農(nóng)商一體”。反對傳統(tǒng)“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認為應該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并指出雇傭關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四是主張“富國強兵”。論述了“夷夏之辨”與“正惡之辨”的區(qū)別,突出金兵入侵的非正義性,強調(diào)抗擊金人的正義性與合法性。強調(diào)以民為本,堅持改革政弊,重視歷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歷代國家的成敗興亡、典章制度的興廢,希望以此尋出振興南宋,轉(zhuǎn)弱為強的途徑。永嘉學派繼承并發(fā)展了傳統(tǒng)儒學中“外王”和“經(jīng)世”的一面,使儒家的學說不至于完全陷入純講求個人的心性修養(yǎng),從而使它成為南宋儒學的一個重要側(cè)面。
永嘉學派雖然在南宋時期很活躍,但卻在宋元之際一度斷裂。清初的《宋元學案》該書,給予永嘉學派很多的肯定和贊譽,甚至對其失傳流露出些許同情和遺憾,于編者看來,永嘉學派的思想對促進當時社會的發(fā)展是沒有實質(zhì)作用的,充其量僅能糾正朱學的某些弊端。這種見解從黃宗羲、全祖望的許多論述中都可以見的到。
清代中葉,溫州地區(qū)受海禁、遷界政策之累和三藩之亂的破壞,溫州文化日陷頹勢。從道光年間開始,永嘉學派開始走向復興,以張振夔、孫希旦、孫衣言、孫鏘鳴、孫詒讓、宋恕、陳虬、陳黻宸等人為代表,溫州知識分子開始從學術資源的枯竭來思考區(qū)域文化衰落不振的原因,也使永嘉學派開始走向復興。
具體而言,孫衣言、孫鏘鳴兄弟做學術史的梳理工作,同時孫衣言在其子孫詒讓的協(xié)助下點校整理了《永嘉叢書》,叢書收錄了溫州歷代文獻10多種,包括劉安上、劉安節(jié)、許景衡、薛季宣、林季仲、陳傅良、葉適等人的別集,從時間上看,自北宋末年程學南傳開始,一直貫穿到南宋中期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全盛期。入選書目本身就是一部永嘉學派發(fā)展的學術史,這一工作對永嘉學的復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1913年陳黻宸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講中國通史,其講稿撰成《中國通史》一書,論次自春秋以來至于清代,提綱挈領,間發(fā)議論。陳黻宸結(jié)合清末學界的風氣,針對性地呼吁重視社會史研究。他認為社會史研究是研究政治的基礎,并對清末宋學派縱橫捭闔的政論表示了鄙棄,既對埋頭故紙堆的乾嘉樸學進行了批判,也對好發(fā)空論的宋學進行了批判。
晚清有志于復興永嘉學派的溫籍知識分子,從經(jīng)世致用的角度給予史學高度的重視。宋恕的史學著作并不多,有《浙學史》《永嘉先輩學案》《朝鮮大事記》等。他在史學理論方面的主張,是重視世界史研究。宋恕認為清代中期以來出現(xiàn)的《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書,“題名皆陋,將以尊內(nèi),適使外人笑我學者為井蛙,是反辱國矣”。在轉(zhuǎn)譯日文成風的近代學術界,宋恕這樣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確實是值得贊揚的。
以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研究史學,是近代溫州知識分子復興永嘉學派的一個重要特色,這一特色使永嘉學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圖上占據(jù)了不容忽視的地位。在清末學術裂變中,溫籍知識分子還通過作新國學,躬行西學來處理國學和西學的關系。在清理舊學時,除了批判空洞無物的理學糟粕(從廣義的角度看,康梁之學其實也屬于理學)外,溫籍知識分子還致力于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開物成務、富國強兵的有益成分。同時,溫籍知識分子否認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無能為力。
而在呼吁作新國學的同時,溫籍知識分子對西學的吸收也是徹底的。他們不但從書本上吸收西學,還身體力行,率先在教育、實業(yè)等領域引入西方文明。如陳虬的利濟醫(yī)院開創(chuàng)了中國初等醫(yī)科教育的先河。樸學大師孫詒讓,不僅為浙南初等師范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積極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以實業(yè)救國,曾多次被提名、擔任一些近代企業(yè)的管理者。歷史上,在馳騁商場的同時,在學術上又能達到“三百年絕等雙”(章太炎語)水平的,唯孫詒讓一人耳。
溫籍知識分子大多數(shù)接受的是傳統(tǒng)國學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很深,因此當歐風美雨來襲、燒經(jīng)之說甚囂塵上時,他們都感到了憂慮和痛心。宋恕首先否定理學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指出永嘉學派的“純”與“實”,界定了永嘉學派的“事功”主題。而近代溫籍知識分子從永嘉學派的文獻中汲取了思想精華,在近代情境中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可以說,“貫穿古今,通經(jīng)致用”是南宋永嘉學派的思想靈魂,葉適認為這是向儒家“道之本統(tǒng)”的回歸;“融會中西”則是永嘉學近代存續(xù)的具體形式,而這三者又統(tǒng)一于溫籍知識分子對“儒術”的近代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識分子對儒家“道之本統(tǒng)”的新見解、新境界。
永嘉學派在晚清復興,功莫大于孫衣言、孫詒讓父子也。
孫衣言是溫州瑞安人,他開始全面接觸永嘉學術是在他為官以后。明清之際的黃宗羲在《宋元學案》卷五十二中所書:“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保S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版)強調(diào)功利,注重事功,這是永嘉學派最大的特點。
從道光三十年(1850)考取進士直至咸豐八年(1858),孫衣言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其間參與《宣宗實錄》編纂,曾獨編《夷務書》100卷。同治五年二月,孫衣言遵旨籌劃,并呈上《密陳夷務疏》,他認為“道光二十年以來辦理夷務,無事不識,而尤莫誤于不爭天津???,馴致庚申之變”。他認為西學并非完全不可取,關鍵是要能夠經(jīng)世濟世,研究和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強調(diào)以經(jīng)學為本,注重科學,反對空談,按照時代的要求做事。因此,他積極上書清政府,提出治國改革之理念;在地方上主政則清廉為民。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孫衣言得知清廷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的消息,就憤而作《志憤詩》12首,以紀喪權辱國之痛。道光三十年(1850),37歲的孫衣言考中進士,此后他先后擔任翰林院編修、侍講、上書房師傅,后又出為安慶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最終以太仆寺卿致仕。孫衣言正式進入官僚隊伍時正值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王朝的各種弊端已初露端倪,西方列強無不對中國虎視眈眈。咸豐八年(1858),英法聯(lián)軍入侵天津,舉朝爭議和戰(zhàn)不決,孫衣言連上了兩道奏章,提到了御兵之策。同年六月,因上《御戈之策章》,堅持主戰(zhàn)言論,孫衣言被調(diào)任安慶知府。孫衣言沒有因此氣餒,而是在任上廣施惠政。同治五年(1866),孫衣言遵旨參與籌劃,上《密陳夷務疏》。咸豐十一年,孫衣言升任安徽按察使。光緒元年八月,升任湖北布政使,兩年后調(diào)任江寧布政使,整飭鹽務、厘捐,明斷疑獄,治有政聲。
孫衣言早年做過三年的國子監(jiān)琉球教習,三年中他與琉球弟子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在琉球為日本吞并后,年已古稀的孫衣言還惦記琉球門生,他的再傳弟子林世功曾往中國求救,但愿望破滅,憤而在北京總理衙門前揮劍自殺,以死抗議日本的吞并。 后來孫衣言還任過短期的杭州紫陽書院的山長。紫陽書院為清代官府書院,也是屬于官學教育的范疇。家學方面,孫衣言晚年的時候在家鄉(xiāng)瑞安講學并建立玉海樓。根據(jù)孫延釗《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記載,光緒元年(1875) ,孫氏筑“詒善祠塾”,衣言以永嘉經(jīng)制之學垂為世訓,手題楹帖:“務求知古如君舉 ;尤喜能文似水心。”在孫衣言的努力下,教育出來不少的杰出弟子,著名的有晚清大儒孫詒讓以及清末名臣黃體芳。
孫衣言早年文從桐城學派,晚年則推崇永嘉學派。晚年的孫衣言深刻地認識到該學派經(jīng)世致用思想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并決心以振興永嘉學派為己任,推廣永嘉學派的言論及思想。他的學生黃體芳自稱“弱冠從吾師游,每侍從,輒聞吾師稱南宋鄉(xiāng)先生之學以教學者,有所論著,必三致意焉”(《孫延釗集》上??茖W技術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經(jīng)過多方努力,孫衣言組織搜輯遺佚文獻編成《永嘉集》74卷,??獭坝兰螀矔?3種,收錄鄉(xiāng)哲遺文佚事,編有《永嘉學案》及《甌海軼聞》57卷。此外,他還于光緒八年(1882)編成《葉水心年譜》。在孫衣言的帶領下,他的弟弟孫鏘鳴、次子孫詒讓,學生黃體芳等均以全力發(fā)揚永嘉之學。而在這些人當中,孫詒讓取得的成就最為突出。
孫詒讓,孫衣言之子,既能叱咤商場和各種社會事務,又能在學術上達到“三百年絕等雙”,成為“晚清特立之儒”。孫詒讓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秉承了孫衣言的治學之道,發(fā)揚光大永嘉學術,積極復興永嘉學派。孫詒讓也是樸學大師,但他又與其他乾嘉樸學學者不同,他治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救國。他的為學宗旨是“務實”“應時需”,即把學術與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統(tǒng)一起來。他研治《周禮》是為了從中尋找一條致富之路,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撰寫《墨子間詁》,是因為墨子主張強本節(jié)用,兼愛非攻,勞身苦志,應變持危。孫詒讓非常重視永嘉文獻,獨力編成了《溫州經(jīng)籍志》《永嘉叢書札記》。孫詒讓積極參與社會改革和實踐,他參與籌辦瑞安團防,并管理過瑞安籌防局,擔任過浙江保路拒款瑞安分會會長。孫詒讓還積極興辦實業(yè),曾集資興辦蠶學館,教導飼蠶種桑實業(yè),組織瑞安務農(nóng)支會,試種湖桑和甌柑。1904年這一年中,孫詒讓組織富強礦物公司,設立大新輪船股份公司,并組織創(chuàng)辦人力車公司。1905年瑞安成立商會,自為總理。他的這些實踐,開啟了溫州興辦實業(yè)的風氣,對溫州的近代化進程意義重大。孫詒讓還積極投身改革,積極支持先進人士。甲午戰(zhàn)爭失利后,孫詒讓支持汪康年等發(fā)動公車上書,并附上了自己的名字,“雖獲嚴譴,所不計也”(《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后,孫詒讓拍電報給張之洞,試圖營救秋瑾。1907年,在孫詒讓的援助下,“新山歌”案得以平息,保全了敖嘉熊和陳夢熊等革命烈士。受父親熱衷于教育的影響,孫詒讓致力于浙南初等師范事業(yè)。在戊戌變法前,孫詒讓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瑞安學計館、瑞安方言館、溫州府學堂、溫州師范學堂。此后,他還主持過溫處學務分處并負責具體事務。據(jù)統(tǒng)計,溫處學府在1896年至1908年共13年間,共創(chuàng)辦各級各類學校309所,其中有243所是在學務分處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
孫氏父子對永嘉事功之學的實踐可謂是一脈相承,嘉道以降“經(jīng)世致用”思潮的復興,是晚清學術思想界的重大變化,晚清復興的南宋永嘉學派是這一思潮中的重要一支學術流派。在南宋永嘉學風與晚清社會巨變相互激蕩中形成的孫氏家學的治學門徑是文字學、校勘學等考證方法,治學宗旨是求“經(jīng)世致用”。孫氏父子治學立足于漢學考證,又汲取宋學大義,呈現(xiàn)漢宋兼采的特色,這既是永嘉學派流風所致,也顯示了嘉道以降學術思想界調(diào)和漢宋的新動向,它表明嘉道以降純漢學已退居次席,晚清學風也隨之大變。
永嘉學派以其鮮明的“經(jīng)世”特點,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事功之學的傳承往往也離不開時代的要求。很多情況下,當一個王朝瀕臨毀滅的時候,總會在當時社會上掀起一股經(jīng)世思潮,知識分子渴望通過事功改變國家的命運。永嘉學派,于南宋時希望通過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振興朝綱;而于晚清時則希望通過經(jīng)世實學的思想富國強兵。
(作者簡介:葉正社,溫州市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王興文,溫州市國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