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亮,王鵬,李勝永,左建樂,王浩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隧道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河南 新鄉(xiāng)453000)
隨著地鐵隧道、通信、引水管道及地下電纜的日益建設,盾構/TBM在國內(nèi)外得到全速發(fā)展,盾構法施工相應的后配套設備也隨之發(fā)展,水平運輸設備主要應用在盾構/TBM等隧道掘進設備的配套施工運輸中。利用牽引機車對渣土、管片、漿料、人員等進行運輸,滿足隧道內(nèi)外聯(lián)絡和物質交換[1]。
常規(guī)地鐵隧道用渣土運輸車卸渣方式為龍門吊輔助卸渣,實現(xiàn)起吊和卸渣需配合的輔助裝置較多,所在工地的配套基礎設施投入較多,效率低,費時費力,資金投入大,并且此種卸渣裝置為整體起吊和翻轉,安全性較低[2]。在此種背景下,本文優(yōu)化設計出一種集運輸與卸渣一體的智能液壓自動側卸翻渣車,進一步提升隧道施工有軌運輸后配套渣車的使用性能,并提高施工效率。
如圖1所示,液壓自動側卸渣車主要由車箱總成、底盤機構、側翻轉機構、行走系統(tǒng)、制動系統(tǒng)、液壓支撐系統(tǒng)及液壓泵站等組成,通過液壓控制泵站和機械機構的結合,可實現(xiàn)車箱側翻任意角度的急停和油缸自動支撐和返回,智能化程度高,各主要結構采用模塊化設計,通過螺栓或者銷軸連接,現(xiàn)場拆裝方便。
1.1.1 車箱結構設計
箱體總成主要用于裝載棄渣,在運行、接料和卸料時,主要承受多向動態(tài)載荷,箱體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箱體總成主體結構由不同厚度鋼板壓型拼焊而成,用型鋼加固連接,車箱兩端頂部設置有擋渣平臺,防止移動接渣時渣土掉落在軌道上,影響編組運行;車箱底部合適位置設置有位移傳感器,當支撐油缸縮回到一定位置時,位移傳感器探測到焊接于底盤總成的接受板,蜂鳴器發(fā)出警報,提醒工人師傅支撐油缸即將縮回到初始位置;在車箱底板兩側合適位置設置有振動電動機,設計激振力為3 kN,使卸渣效率顯著提升,棄渣殘留量較之前減少,渣土卸盡率顯著提升。
對車箱結構做優(yōu)化設計,縱向兩側端板,一側為固定式,加強了端、側部整體剛度和縱向的傳遞能力,提高了結構的整體承載能力;另一側為可活動的開閉門結構,橫向箱體中部和兩側適當位置貫穿整個車箱設置有3套四連桿機構,如圖2所示,通過銷軸連接的翻轉拉桿和翻轉側板及底盤總成(底盤作為基體)構成一套四連桿機構,實現(xiàn)單側活動門的平穩(wěn)開閉。
圖1 液壓側卸渣車主視圖
圖2 液壓側卸渣車側視圖
1.1.2 車箱方量設計
福建龍巖萬安溪引水工程TBM開挖直徑為3.83 m,設計一環(huán)掘進2 m,按隧道施工經(jīng)驗,設計松方系數(shù)為1.2~2.0,這里取1.5,則出渣總方量為34.5 m3,編組配4個9 m3液壓側卸渣車可滿足項目施工要求,這樣車箱方量設計為9 m3,根據(jù)現(xiàn)場軌距鋪設,軌距設定為900 mm,根據(jù)寬度和高度尺寸要求,確定車箱整體長度跨度尺寸。
1.1.3 密封性能設計
福建龍巖項目工程引水隧洞施工段長約15 km,地層巖性主要為花崗巖、石英砂巖等,巖體完整,巖石強度高,石英、長石等硬質礦物含量高,磨蝕性強,給隧道施工掘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隧道掘進使用高壓水力耦合破巖TBM,排水量較大,棄渣顆粒較小,存在較多粉末狀,設計液壓渣車為側門打開式,這樣渣車密封性能的設計尤為重要。
如圖1所示,箱體總成中由中部的隔板將箱體分隔為兩個獨立的小箱體,通過側翻轉機構將兩個箱體連接為一體,每個箱體側板端部設置有環(huán)形密封卡板,沿著環(huán)形卡槽粘接有密封橡膠,截面如圖3所示,當支撐油缸縮回到初始位置時,側開門面板接觸密封橡膠,并壓縮密封橡膠,形成兩個小箱體的獨立環(huán)形密封。
圖3 密封截面安裝示意圖
密封橡膠采用T形,和密封卡板位置的密封卡槽緊密配合,輔助膠水粘接,安裝牢固,不易脫落;橡膠材質為三元乙丙,邵氏硬度A40~60,耐老化性、耐腐蝕性及抗擠壓性能優(yōu)異;設計橡膠密封壓縮量為0~6 mm,可補償由于側開門變形對密封性能產(chǎn)生的影響;安裝完成后注水實驗密封性能優(yōu)異,成功解決了側開式液壓渣車的密封性能難題。
1.1.4 翻轉拉桿強度校核
對側翻轉機構進行靜力學分析,如圖4所示,在三維圖中找到翻轉側板的質心位置并定位到二維圖中,對翻轉側板進行受力分析。
根據(jù)受力分析對翻轉側板建立力矩平衡方程:
圖4 翻轉側板受力分析
其中[σ]=σu/n,此處n為安全系數(shù),取值為1.7(起重機械)可得翻轉拉桿滿足Q235B的選材要求。
下裝系統(tǒng)設計主要由底盤總成、行走系統(tǒng)、制動系統(tǒng)及相關輔件構成。底盤為液壓渣車主要承載部件,主要承受牽引力、渣車之間的慣性接觸力及車輪和鋼軌之間的沖擊力。結合圖1、圖2,底盤主體結構采用箱梁拼焊,箱體兩端設置有防脫拉鏈和牽引車鉤,保證編組設備之間的安全連接;為防止渣車在卸渣時發(fā)生側翻現(xiàn)象,在底盤總成上以中心軸線對稱兩端設置有防翻拉鏈,確保項目施工安全、高效。以中心軸線對稱的兩端合適位置設置有油缸支撐底座,用于連接支撐油缸,連接方式為銷軸連接;右側中心和兩側位置設置有3套固定支撐底座,用于連接箱體總成,連接方式為銷軸連接,這樣支撐油缸、箱體總成(可作為一個簡易連桿)及底盤總成(作為基體)構成一套四連桿機構,實現(xiàn)整機平穩(wěn)運行。
行走系統(tǒng)主要構成為以中心軸線對稱的合適軸距位置設定的單軸輪對總成,輪對總成上焊接有彈簧安裝支架,彈簧導套配套減震彈簧置于彈簧安裝支架上,形成一組物理平衡彈簧減震機構;減震彈簧支撐接觸車體機構連接板,連接方式為螺栓固定,防止輪對松動脫落和車輪偏磨等隱患,提高整機安全性能。
制動系統(tǒng)采用杠桿原理機構進行制動,制動動力源來自編組機車氣源,實施方式為兩端對稱單側制動氣室驅動閘瓦,閘瓦接觸抱死車輪實現(xiàn)整車的制動,制動性能穩(wěn)定,兩臺渣車之間用快插接頭連接,氣源快速穩(wěn)定,拆裝方便,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擾。
整個車廂單側翻轉動力系統(tǒng)采用全液壓泵站支撐系統(tǒng),液壓側卸渣車工作模擬調(diào)試示意圖如圖5所示,泵站由電動機帶動齒輪泵驅動,以中心軸線對稱的兩側適當位置設置有液壓支撐油缸,雙側液壓油缸作為執(zhí)行機構其上設置有液壓鎖,可實現(xiàn)任意工作位置的自鎖,支撐平穩(wěn),安全可靠。
圖5 液壓側卸渣車工作模擬調(diào)試
該系統(tǒng)支撐油缸設計行程可根據(jù)渣土方量實際調(diào)整,設計翻轉角度范圍為0°~40°,圖6為液壓自動側卸翻渣車工作位置示意圖,油缸設計行程大,設計翻轉角度靈活可調(diào);在渣車翻轉極限位置停止,通過操作點動旋鈕,抖動卸料,可有效提高渣料卸盡率。
通過液壓控制泵站和機械機構的結合,可實現(xiàn)車廂側翻任意角度的急停和油缸自動支撐和返回,支撐油缸設置有限位裝置,防止車箱四連桿機構達到死角位置,智能化程度高。
圖6 液壓自動側卸翻渣車工作位置
液壓側卸渣車液壓系統(tǒng)主要由液壓泵站、支撐油缸、單向節(jié)流閥、液壓快速接頭及液壓軟管等組成。液壓泵站為整個渣車側卸的動力源,液壓系統(tǒng)工作原理圖如圖7所示,采用電動機帶動齒輪泵驅動,通過控制液壓泵站上的多路閥電磁鐵的通、斷電控制雙側支撐油缸同時伸出和縮回,實現(xiàn)渣車的棄渣及復位動作,在液壓控制回路多路閥中設置溢流閥,保證液壓控制回路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
圖7 液壓系統(tǒng)工作原理圖
電氣系統(tǒng)主要由斷路器、相序保護器、開關電源、安全繼電器、操作旋鈕等組成,是整機油缸動作運行的控制核心,具備配電保護、電動機保護、相序保護等安全保護功能,保證液壓翻渣安全可靠,支撐油缸伸出和縮回按鈕可點動控制,有效提高卸渣的效率。
液壓側卸渣車在福建龍巖萬安溪引水項目上的使用實驗如圖8所示,采用液壓支撐側翻后,將傳統(tǒng)龍門吊卸渣的整體翻轉和人工輔助卸料次數(shù)由30 min/次縮短到8 min/次,省去現(xiàn)場配套輔助裝置和人工輔助,省時省力,卸渣效率高,現(xiàn)場使用反饋良好。
本文以優(yōu)化隧道施工有軌運輸[4]后配套渣車的使用性能為目的,以福建龍巖萬安溪引水工程項目為依托,從結構設計、控制系統(tǒng)兩個方面綜合設計研究,并結合現(xiàn)場工程試驗,優(yōu)化設計一種新型隧道有軌運輸液壓自動側卸式渣車,實際項目使用過程中減少預設的基礎設施,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標,為后期TBM/盾構機后配套有軌運輸渣車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1)液壓自動側卸翻渣方式。車廂中部和兩側位置貫穿整個車廂設置有四連桿機構,實現(xiàn)單側活動門的平穩(wěn)開閉,機械化程度高。2)行走底盤機構設置有防翻拉鏈,避免卸渣過程中車箱發(fā)生側翻,提高整機安全性能。3)整個車廂單側翻轉動力系統(tǒng)采用全液壓泵站支撐系統(tǒng),液壓支撐油缸設置有液壓鎖,使得整機運行平穩(wěn)、承載能力高、堅固耐用、操作維護方便。4)該系統(tǒng)支撐油缸設計行程可根據(jù)渣土方量實際調(diào)整,設計翻轉角度范圍為0°~40°,在側翻極限位置,抖動卸料,提高渣土卸盡率,實現(xiàn)個性參數(shù)化設計。5)智能化控制。通過液壓控制泵站和機械機構的結合,可實現(xiàn)車廂側翻任意角度的急停和油缸自動支撐和返回,設置有限位裝置,防止車廂四連桿機構達到死角位置。6)箱體總成設置有兩個獨立環(huán)形密封,成功解決側開式液壓渣車的密封性能難題。
圖8 現(xiàn)場使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