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央批準修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yè)基地,代號“816”。號令一出,年輕的工程兵們,來不及跟家人說一聲,立刻收拾好行裝奔赴深山,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他們中,有人沒能跨越歲月長河走出深山,永遠定格在21歲。
在重慶市涪陵區(qū)白濤街道的叢山深處,有一個叫“一碗水”的地方。這里有一座烈士陵園,靜靜矗立著76塊墓碑,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齡只有21歲。這些青春,和一個數(shù)字相連——816。
816,是當年國家最高機密地下核工程的代號。這里當年與世隔絕,連地名都從地圖上抹掉,20多年無跡可尋。
1966年,中央批準修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yè)基地,代號“816”。號令一出,年輕的工程兵們來不及跟家人說一聲,立刻收拾好行裝奔赴深山,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
他們中,有人沒能跨越歲月長河走出深山,永遠成為了老照片中的“小伙子”,長眠于此,守護著這方土地。
76塊墓碑,每塊背后都有一位年輕英雄
816工程是恢弘的。數(shù)萬年輕的工程兵憑借著簡陋的工具,在大山中開掘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而今,作為中國唯一解密的核反應堆,這里已成為面向全球開放的最大體量的核軍工洞體景區(qū)。
資料顯示,在整個816建設過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犧牲,76位烈士長眠于此。不過,由于816工程是國家最高機密之一,最初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們是為何犧牲。
當年工程的參與建設者、曾在816工程總指揮部擔任設計管理科負責人的潘開泰,如今已經(jīng)86歲了。因為家住涪陵麥子坪,他便經(jīng)常來這里,看看當年與自己一起奮斗的戰(zhàn)友和兄弟。
潘開泰手中有一本老兵們自己寫的回憶錄,上面有這些墓碑主人的感人事跡:河南青年尹保子,1968年入伍,在一次坑道作業(yè)中遇到塌方。身為副排長的他,飛奔上前將兩名戰(zhàn)士推開,自己卻被巨石砸中,送醫(yī)后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安徽小伙孫好法,在施工中為搶救國家財產(chǎn)犧牲,在弱冠之年永留大山深處……
英雄從哪里來?翻山越嶺顛沛而至
近半個世紀光陰,76塊墓碑一直默默注視著這個曾為之奮斗的地方,也注視著這些年輕人來時走過的路。
別道遂烈士,湖北省沔陽縣同興公社人,生于1951年,1971年10月因公受傷犧牲;程思貴烈士,安徽省渦陽縣公吉壽公社人,1972年8月29日犧牲,時年19歲;馮延文烈士,山西省平定縣鎖簧公社北莊大隊人,1971年8月30日犧牲,時年19歲……
不少墓碑上有烈士的詳細信息,也有部分墓碑只有姓名,沒有原籍記載,還有的信息全無,僅寫著“烈士之墓”。
他們從哪來?怎樣來?
今天的重慶到涪陵,乘高鐵僅需1小時。而當年,火車換大船,大船換小船,重慶境內(nèi)至少就要兩天時間——這才是這群天南地北年輕人顛沛而至的路途。
1969年,高中畢業(yè)的陳懷文只有22歲,他的同鄉(xiāng)毛勸來20歲,他們一起報名從軍。他們最初以為,這個與中央警衛(wèi)團8341部隊番號一字之差的8342部隊應該前往北京,誰料火車卻一路向南,過黃河、跨長江,到重慶后,運送他們的船只最終在烏江邊停下——這個小鎮(zhèn)竟然在地圖上找不到名字。
坐的火車是密封車廂,3個月新兵訓練后,他們才逐漸了解自己的任務:8342部隊是一支特種工程兵部隊,要承擔一個秘密大型工程——即816工程中最為艱巨的洞體開挖任務。
幾十年過去,陳懷文說起涪陵深山中的墓碑,幾度哽咽:“想到毛勸來,我到現(xiàn)在心里都還不好受……從山西到涪陵,我們坐的同一趟火車,當時部隊已經(jīng)批準他回家探親,是準備回去結(jié)婚的。臨走前,他說再上一個班,結(jié)果就是在這個班上,一塊落石砸中了他的頭部,再也沒有醒過來……”
“不僅山西,還有河南、安徽等地來的,全國都有,我是從大漠來的?!迸碎_泰說,1969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土木系的他原本在嘉峪關(guān)外的核工業(yè)404廠工作,接到入川通知后,收拾行裝從塞外踏入蜀道,來到這個“風大,一抬頭帽子就被吹飛”的荒山野嶺。
條件艱苦,不輸大漠,是潘開泰對這里最深的印象?!?7年間,山里前后來了數(shù)萬人,哪有那么多房子?我最初住的是一個廢棄倉庫,有窗戶沒玻璃,一到晚上,四面透風?!迸碎_泰說,更多戰(zhàn)士只能用牛毛氈等材料搭棚子住。后來才逐步搭起臨建房,但條件也惡劣,外面下大雨,屋里就會下小雨。
曾經(jīng)不能說的最高機密,現(xiàn)在不能忘卻
工程在深山中聲勢浩大地開展,但一切的一切都是絕密。當年,修建襄渝鐵路,為了繞開工程,規(guī)劃特意改了線路,寧愿翻山也不走平路。包括陵園周邊,當年都是禁區(qū)。正因如此,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在歷史中深藏了幾十年。
當年大家保密到什么程度?“很多人為這個山洞拼了半輩子,卻從沒在洞里完整走一圈?!痹谂碎_泰記憶中,那時每個人除了本職工作交流,都默契地不多說一個字。有兩個親兄弟在同一個洞工作了幾年,竟都不知對方也在。某天在鎮(zhèn)上相遇,雙方目瞪口呆,卻不敢相認……
2002年,816工程解密;2010年,816工程洞部分開放,真容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2018年1月,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第一批)正式公布,816工程上榜。
隨著工程解密,當年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才逐步從幕后走到臺前。
21世紀初期,潘開泰第一次回老家參加高中同學聚會,讓很多人嚇了一跳?!八麄冋f:‘??!你是潘開泰?你不是2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死了嗎?從哪里冒出來的?”潘開泰說,由于要求保密,當時對外通信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所以家人一度認為他在重慶城區(qū)工作。同學中間廣為流傳的是:“他消失多年,怕是已經(jīng)死了……”
在潘開泰看來,參與工程的所有人中,最辛苦的就是工程兵。那個年代,沒有先進設備,全靠炸藥和人力劈開厚實的山巖。這些年輕的戰(zhàn)士,全靠簡陋的工具,在“無名”中創(chuàng)下奇跡。
“他們用生命推動祖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隱姓埋名幾十年。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我們藏在肚子里太久了?,F(xiàn)在的年輕人,不該忘記他們。”潘開泰說。
(人民網(wǎng)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