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卓
(北京大學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最初由Havighurst(1961)提出,它指老年人具有內在幸福感,滿意個體當下與過去的生活,并可以抵抗老化引起的衰退。截至2019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shù)已達25388萬,占總人口比重18.1%(國家統(tǒng)計局,2020)。如何支持、引導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在老年期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充分,直接影響著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畢生發(fā)展的不充分,但有關研究既缺少豐富的數(shù)據(jù)支持,也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也決定了老年群體老化問題發(fā)展的不平衡,在中國特別表現(xiàn)為城鄉(xiāng)間的差異。基于此,本研究結合了成功老化的主觀和客觀維度,基于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CHALRS)數(shù)據(jù),探索了中國老年群體的老化模式,以及其存在的城鄉(xiāng)差異。
Havighurst(1961,1963)首次提出了“成功老化”的概念,將“成功”目標從“一般”(Normal)的老化過程中區(qū)分出來。此后,“生產(chǎn)性老齡化”(Productive Aging,Butler & Gleason,1985)、“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Guralnik&Kaplan,1989;Strawbridge,Cohen,Shema et al.,1996;WHO,2015)、“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WHO,2002)等概念都從不同主體、不同內涵、不同途徑的角度促進了與成功老化的相關研究。其中,最受關注的是Rowe和Kahn(1987,1997)提出的成功老化概念。他們從如下三個方面定義了成功老化:
(1)老年人沒有與疾病相關的殘疾,患病或殘疾的風險也較低(生理健康);
(2)老年人有著較好的認知功能(認知功能);
(3)老年人有著良好的生活參與度,包括社會聯(lián)系與生產(chǎn)型活動(社會交往)。
Rowe和Kahn所定義成功老化的三個方面,都可以從客觀的角度進行衡量、比較和評價,因此,這一定義主要反映了成功老化的客觀維度(劉雪萍,陳子卓,黃文等,2018)。有許多研究指出,僅從客觀維度定義成功老化是不全面的,還應該從老年人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即結合主觀維度評價老化過程。
包括Rowe和Kahn(2015)在內,許多研究者指出了情緒健康對于成功老化的重要性(Cheng,Fung,Li,et al.,2015)。一方面,盡管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會面臨衰退的挑戰(zhàn),但情緒健康卻可能維持在較好的水平,即“老化悖論”(Paradox of Aging,Charles & Carstensen,2010)。Carstensen等人(2011)的追蹤研究指出,老年人隨增齡,其情感會更加積極,情緒也更加穩(wěn)定(Stability)和豐富(Complexity)。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許多老年人都面臨著抑郁、焦慮和孤獨感等情緒健康問題(李娟,吳振云,韓布新,2009;聶曉璐,王紅英,孫鳳等,2013;唐丹,王大華,2014)。這都說明,情緒健康既是主觀維度的一個方面,也是成功老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功老化的客觀維度也忽視了老年人對于其自身老化過程的主觀認識。Rowe和Kahn制定的客觀標準較為嚴苛,特別反映在生理健康維度上——它把患有慢性疾病、處于長期殘疾狀態(tài)的老年人排除在“成功”之外,甚至把他們貼上“失敗者”的標簽(Strawbridge,Wallhagen,& Cohen,2002;Depp,Vahia,& Jeste,2010;Moody & Sasser,2012;Parslow,Lewis,& Nay,2011)。而Gu等人(2017)直接將自評成功老化納入了分析,并發(fā)現(xiàn),有61%的老年人評價自己實現(xiàn)了“成功的老化”(Age Successfully),但事實上,其中只有約一半的老年人符合客觀評價的標準。Cosco等人(2014)對84篇研究中105個成功老化的操作性定義進行元分析也發(fā)現(xiàn),有48.6%的定義包含主觀幸福感或生活滿意度等方面??偟膩碚f,老年人作為老化的主體,他們對自身老化過程的主觀感受和認知,例如生活滿意度等方面,應是評價其是否實現(xiàn)成功老化的重要參考。
成功老化的主觀維度和客觀維度既相互影響,也彼此獨立。一方面,面對老化過程中的客觀喪失,如患有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社會活動減少等,老年人必然會“不堪其憂”,影響主觀維度。但另一方面,選擇-優(yōu)化-補償模型指出,面對客觀維度的喪失,老年人會通過重新選擇個人的目標與策略,來優(yōu)化個體的老化過程,并實現(xiàn)對喪失的補償(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Baltes & Baltes,1990)。畢生控制理論則認為,老年人會通過采取合適的策略,來調整發(fā)展目標,達成控制的結果。這都說明,老年人面對客觀現(xiàn)實,并非是虛弱無助的,而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仍然“不改其樂”,實現(xiàn)主觀上的成功(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Heckhausen & Schultz,1995)??偟膩碚f,依據(jù)客觀維度評價的“成功”和“失敗”是片面的。本研究將客觀維度和主觀維度結合,將老化模式的評價分為“主觀未成功”、“未成功老化”;“成功老化”、“主觀成功”四類(見圖1),并提出假設1a、1b:
圖1 主觀和客觀維度結合的老化模式
假設1a:存在這樣的老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老年人雖然在老化的客觀維度上低于“成功老化”模式,但在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的主觀維度上與“成功老化”模式相當。該模式可被稱作“主觀成功”模式;
假設1b:存在這樣的老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老年人雖然在老化的客觀維度上好于“未成功老化”模式,但在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的主觀維度上與“未成功老化”模式相當。該模式可被稱作“主觀未成功”模式。
既然老年人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和努力,來達成主觀維度上的成功老化,那么,這是否說明,老年人個體對實現(xiàn)其自身的“成功”負有主要的責任呢?許多研究批評認為,Rowe和Kahn的成功老化理論對后一種觀點的肯定,忽視了社會環(huán)境對老化過程,特別是對客觀維度的影響和限制(Riley,1998;McLaughlin,Connell,Heeringa et al.,2009;Martinson & Berridge,2014)。在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城鄉(xiāng)差異(Rural-Urban Discrepancies)造成了城鄉(xiāng)老年人經(jīng)歷的老化過程,以及實現(xiàn)成功老化的可能性的差異(Zimmer,Wen & Kaneda,2010;Li & Zhang,2015)。
在客觀維度上,中國的城鎮(zhèn)老年人在生理健康與認知功能上較農村老年人狀況更好(湯哲等,2005)。從社會因素角度看,城鎮(zhèn)老年人在獲取醫(yī)療和健康服務(Liu,Hsiao,& Eggleston,1999;Zhang,Wang,Jin et al.,2014;Katz & Calasanti,2014)、享受健康保障和社會政策支持(Xu,Wang,Collins et al.,2007;Zhang et al.,2014;Guo,Chi,& Silverstein,2017)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yōu)勢。從個體因素角度看,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影響著其成功老化的可能性(Britton,Shipley,Singh‐Manoux et al.,2008;Li,Wu,Jin et al.,2006;Newman Arnold,Naydeck et al.,2003;Li & Zhang,2015)。例如,較高的收入使得老年人更有資本承擔其各項健康與認知活動的開支(Zimmer et al.,2010;Long,Xu,Bekedam et al.,2013)。而具有更高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其生理健康狀況較好(Liu,Albanese,Li et al.,2009),經(jīng)歷認知障礙的比例也較低(Nie,Xu,Liu et al.,2011)。而城鎮(zhèn)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總體高于農村老年人,造成了老化過程的差異。不過,城鄉(xiāng)老年人在社會交往上的差異并不明確。城鎮(zhèn)發(fā)達的交通系統(tǒng)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交往上的便利(Huxhold&Fiori,2019),而城鎮(zhèn)中的社區(qū)也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支持(Li & Zhang,2015)。但農村老年人更加依賴家庭提供的社會支持(Guo,Chi,& Silverstein,2016,2017),從傳統(tǒng)的農村家庭和社會中獲得更多的社交補償(Zhang & Du,2015)。
生活在農村地區(qū)的老年人無法改變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他們只能在已有條件下,盡量通過自身的調整和努力,實現(xiàn)主觀維度上的成功。但與城鎮(zhèn)老年人相比,他們在客觀維度上存在系統(tǒng)性的劣勢。為了進一步顯示城鄉(xiāng)老年人在老化過程上的差異,本研究分別評價了城鎮(zhèn)、農村老年人的老化過程,并提出假設2a、2b:
假設2a:從比例上看,城鎮(zhèn)老年人處于“成功老化”的比例更高,農村老年人處于“主觀成功”模式的比例更高,處于“未成功老化”的比例也更高;
假設2b:從內容上看,即使處于同一類的老化模式中,城鎮(zhèn)老年人在客觀維度上的表現(xiàn)仍然好于農村老年人,但在主觀維度上沒有差異。
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收集了一套代表中國45歲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個人的微觀數(shù)據(jù),覆蓋了中國150個縣級單位,450個村級單位,約1萬戶家庭中的1.7萬人。本研究采用了2015 年的調查結果,選取了其中 60 周歲以上(出生于1954年12月31日及以前)的老年人樣本,共9258例。篩除關鍵變量信息缺失的個案后,共有7842例個案進入研究(篩除率約15.29%)。本研究以“當前常住地”來區(qū)分老年人生活的城鄉(xiāng)環(huán)境,除選擇“村莊”(視為“農村”)的老年人(N=5694,平均年齡69.0歲,男性占比50.58%)外,均視為處于城鎮(zhèn)地區(qū)的老年人(N=2148,平均年齡69.0歲,男性占比49.35%)。
根據(jù)Rowe和Kahn定義的成功老化,本研究從生理健康、認知功能和社會交往三個方面評價了成功老化的客觀維度,并結合已有研究,從情緒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兩個方面定義了成功老化的主觀維度。
3.2.1 對客觀維度的測量
生理健康:本研究以自評健康水平衡量老化的健康維度。需要說明的是,主觀評價與客觀維度并不沖突。第一,許多研究指出,自評生理健康可以很好地反映客觀健康水平(Idler & Benyamini,1997;Jylh?,2009),且以往有關成功老化的研究,也有許多采用自評健康水平衡量生理健康維度(Wagnild,2003;Fagerstr?m & Aartsen,2013;Cheung & Lau,2016;Parslow et al.,2011);第二,以往研究對生理健康,特別是疾病的定義、診斷并不一致(Liu et al.,2009;Cheng et al.,2015),也無法衡量其對于生理功能的影響。本文也將慢性病個數(shù)納入分析中,得到的結果與現(xiàn)有結果完全一致;第三,鑒于CHARLS數(shù)據(jù)缺失較多,題目編制并非嚴格符合SF-36題目(Stewart,Hays,& Ware,1988),且本文研究對象較年輕,不適用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i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ADL),Lawton,Brody,& Médecin,1969),故更無法采用“累積喪失法”(Cumulative Deficits Approach,Gu,Fung,Sautter et al.,2017)。綜合以上考慮,本研究采用問題:“您覺得您的健康狀況是很好,好,一般,不好,還是很不好”,將答案依次編為5-1分。
社會交往:本研究以社會交往頻率衡量社會交往。問題為“您過去一個月是否進行了下列社交活動?(含其他)”,隨后通過“過去一個月,您每隔多長時間會做剛才說的這些活動?”記錄對應社交活動頻率,將答案“差不多每天”記作每個月30次,將“差不多每周”記作每個月4次,將不經(jīng)常記作每個月1次。將所有頻數(shù)相加后,再依據(jù)結果分布和原答案分類將其編碼為“1-沒有社交活動”;“2-不多于每周一次”;“3-不多于每天一次”;“4-每天一次”,“5-多于每天一次”。
認知功能:本研究參考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選用了31道認知測試題目作為認知功能的評價標準,包括時間定向能力(年、月、日、星期、季節(jié),共五題);記憶力(聽十個詞隨后復述,共十題;在計算力題目后再回憶這些詞,共十題;總計二十題);計算力(100連減7,共五題);操作能力(模仿畫出兩個五角星重疊的圖片,共一題)。每題計1分,分數(shù)范圍為0-31分。
3.2.2 對主觀維度的測量
情緒健康:CHARLS調查中,有關情緒健康和功能的題目并沒有統(tǒng)一來源,不易復合;許多問題的分布偏差較大,且缺失值較多。因此,本研究選擇“(有關您上周的感覺及行為,請您選擇合適的答案)我很愉快”為問題,答案選項包括“1-很少或者根本沒有”、“2-不太多”、“3-有時或者說有一半的時間”和“4-大多數(shù)的時間”,分別編為1-4分。
生活滿意度:本研究選用“總體來看,您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滿意?”來衡量,將答案選項“一點也不滿意、不太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極其滿意”分別編為1-5分。
就老年人的老化模式而言,本研究采用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的方法。該方法旨在通過潛在類別變量(不同的老化模式)解釋外顯指標(客觀維度的三個測量指標、主觀維度的兩個測量指標)間的關聯(lián),即利用前者來估計后者——處于某種老化模式中的個體,在不同的老化維度上表現(xiàn)出何種傾向(王孟成,畢向陽,2018)。本研究在城鎮(zhèn)和農村老年人中,分別通過不同的老化模式,來解釋五個關鍵變量之間的差異。為選取最佳分類結果,本研究主要參考樣本校正的 LMR 似然比檢驗(Adjusted Lo-Mendell-Rubin LR test,ALMR LR test)、赤池信息準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AIC)、貝葉斯信息準則(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及熵值(Entropy),并結合了研究實際(Lubke & Muthén,2005;黃慶波,杜鵬,陳功,2017)。隨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聯(lián)表檢驗,比較了城鄉(xiāng)間和不同模式間的差異。
除生理健康維度外,其余變量不滿足方差齊性假設(Levene’s test p<.001),故采用獨立樣本W(wǎng)elch’s t檢驗??傮w而言,相較于農村老年人,城鎮(zhèn)老年人的生理功能(t4016=7.99,p<.001)、社會交往(t3428=14.53,p<.001)、認知功能(t4025=26.60,p<.001)、情緒健康(t4116=8.22,p<.001)和生活滿意度(t4090=2.26,p=.024)都顯著地好于農村老年人群體(見表1)。
表1 城鄉(xiāng)老年人在不同老化維度上的差異
在城鎮(zhèn)和農村老年人中,是否存在假設1a、1b中預期的老化模式呢?本研究采用了潛在剖面分析。ALMRLR檢驗的結果顯示,當潛在模式有四類時,分類結果顯著好于分類數(shù)為3的情況(p<.001);AIC、BIC較分為三類更好(低);熵值較分為五類更好(高)(見表2)。因此,本研究在城鎮(zhèn)、農村老年人中都得到了四類不同的老化模式。
表2 潛在剖面分析的模型檢驗
4.2.1 城鎮(zhèn)老年人的老化模式
在城鎮(zhèn)老年人中顯示出了四類老化模式。Welch’s方法校正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這四類模式之間,在五個老化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結合Games-Howell Post-Hoc檢驗的結果,將四類老化模式定義為(見表3、圖2):
表3 城鎮(zhèn)老年人的成功老化模式(M(SD))
圖2 城鎮(zhèn)老年人的老化模式(右側坐標軸標度的是認知功能得分)
(1)成功老化(N=778,36.22%)。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在客觀維度(生理健康、社會交往、認知功能)、主觀維度(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上都處于最好的狀況;
(2)主觀成功(N=764,35.57%)。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雖然在客觀維度(社會交往(p<.001)、認知功能(p<.001))上顯著低于成功老化模式,但在主觀維度(情緒健康(p=0.084)、生活滿意度(p=.417))上與成功老化模式同樣更好;
(3)未成功老化(N=365,16.99%)。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在客觀維度和主觀維度上,都處于較差的狀況;
(4)主觀未成功(N=241,11.22%)。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雖然在客觀維度(社會交往(p<.001)、認知功能(p<.001))上都好于未成功老化組,但在主觀維度(情緒健康(p=1.000)、生活滿意度(p=.993))上與未成功老化模式同樣較差。
綜上,這一結果與假設1a、1b的預期一致。
4.2.2 農村老年人的老化模式
在農村老年人中,也顯示出了與城鎮(zhèn)老年人相似的四類老化模式。Welch’s方法校正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這四類模式之間,在五個老化維度上也都存在顯著差異,結合Games-Howell Post-Hoc檢驗的結果,將四類老化模式類似地定義為(見表4、圖3):
表4 農村老年人的成功老化模式(M(SD))
圖3 農村老年人的成功老化模式(右側坐標軸標度的是認知功能得分)
(1)成功老化(N=1239,21.76%)。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在客觀維度(生理健康、社會交往、認知功能)、主觀維度(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上都處于最好的狀況;
(2)主觀成功(N=2343,41.15%)。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雖然在客觀維度(社會交往(p<.001)、認知功能(p<.001))上顯著低于成功老化模式,但在主觀維度(情緒健康(p=0.176)、生活滿意度(p=.379))上與成功老化模式同樣更好;
(3)未成功老化(N=1563,27.45%)。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在客觀維度和主觀維度上,都處于較差的狀況;
(4)主觀未成功(N=549,9.64%)。處于這一模式的老年人,雖然在客觀維度(社會交往(p<.001)、認知功能(p=.024))上都好于未成功老化組,但在主觀維度(情緒健康(p=1.000)、生活滿意度(p=.939))上與未成功老化模式同樣較差。
綜上,這一結果與假設1a、1b的預期也一致。
從上述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在城鎮(zhèn)和農村老年人中,成功老化都表現(xiàn)出相似的四類模式。但它們在比例和內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圖4 城鄉(xiāng)老年人老化模式差異的示意圖說明:圓形代表處于某一種老化模式中的老年人群,其中虛線代表城鎮(zhèn)老年人;圓形的面積代表處于這種老化模式的老年人占其生活的城鎮(zhèn)或農村老年人總數(shù)的比例;圓心對應的橫坐標指示了這一模式人群平均的生活滿意度,用以反映主觀維度的成功,縱坐標則指示了其認知功能得分,用以反映客觀維度的成功。
從比例上看,列聯(lián)表檢驗顯示,城鄉(xiāng)老年人的老化模式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χ2=212.28,p<.001,Cramer’sV=0.165,p<.001)。有36.22%的城鎮(zhèn)老年人實現(xiàn)了成功老化,而農村老年人中僅有21.76%,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二(調整后標準化殘差=13.1)。而且,在農村老年人中,處于“未成功老化”模式的比例高達27.45%,也遠高于城鎮(zhèn)老年人的16.99%(調整后標準化殘差=9.6)。不過,有41.15%的農村老年人實現(xiàn)了主觀成功,高于城鎮(zhèn)36.22%的比例(調整后標準化殘差=4.5),這些結果與假設2a的預期一致。但總的來看,所有在主觀上達到成功的模式(主觀成功組加成功老化組)中,城鎮(zhèn)老年人的比例(71.79%)仍然高于農村老年人(62.91%)。最后,仍有11.22%的城鎮(zhèn)老年人和9.64%的農村老年人,盡管在客觀維度上比未成功老化模式更好,但在主觀上并未達到成功老化。為了清晰地分析這些差異,本研究以認知功能示例客觀維度,以生活滿意度示例主觀維度,繪制了圖4。
在本研究中,城鄉(xiāng)老年人的老化模式分別來自于其各自群體。那么,從內容上看,本研究也分析了處于同一類老化模式中的城鄉(xiāng)老年人彼此是否存在差異。Welch’s方法校正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所有四類模式的任何一類中,城鎮(zhèn)老年人在生理健康(成功老化:p<.001;主觀成功:p<.001;未成功老化:p=.012;主觀未成功:p=.024)、認知功能(四類模式均為:p<.001)都顯著高于農村老年人。同時,處于主觀未成功和成功老化模式中的城鎮(zhèn)老年人,比處于相同模式的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得分更高(p<.001)。也就是說,即使處于同樣的模式(例如主觀成功模式)中,城鎮(zhèn)老年人在客觀維度上也好于農村老年人。就主觀維度而言,即使農村老年人達到了主觀成功,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顯著低于(p=.015)同樣達到主觀成功的城鎮(zhèn)老年人。上述結果基本驗證了假設2b的預期。
僅由客觀維度定義的成功老化是片面的。本研究將生理健康、社會交往和認知功能等客觀維度,同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等主觀維度結合起來,借助潛在剖面分析的方法,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成功老化”和“未成功老化”之外,還存在其他的老化模式。其中,“主觀成功”模式指老年人雖然在客觀維度上的狀況達不到“成功”,但其情緒健康、生活滿意度同“成功老化”模式類似;而“主觀未成功”組指在客觀維度上的狀況雖然好于“未成功老化”模式,但在主觀維度上卻未見優(yōu)勢。
從客觀維度標準來定義和衡量成功老化,也是從“是否有用”的角度來片面的認識和評價老年人。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健康和生活滿意度是不同成功老化模式間重要的區(qū)分變量,較好地顯示了不同成功老化模式間的差別與內涵,說明了主觀維度對老化過程的意義。這一結果也與許多質性研究中老年人自身定義的成功老化概念一致(Depp & Jeste,2006;Cosco,Prina,Perales et al.,2014;Pace & Grenier,2016;Reichstadt,Depp,Palinkas,et al.,2007;Bowling & Dieppe,2005)。作為老化的主體,老年人既應享有實現(xiàn)其情緒健康和主觀滿意的權利,也應享有對其自身老化過程和決策的話語權(WHO,2015)。
Pruchno等人(2010)和Gu等人(2017)將研究者評定的成功老化(Researcher-defined Successful Aging,RSA)與老年人自評的成功老齡化(Subjective Successful Aging,SSA)分別測定后直接并列(例如,形成客觀維度上未達到指定水平,但主觀評價自己“成功”的模式),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指出,成功老化的主觀和客觀維度并非這樣先驗的簡單并列關系。例如,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生理健康維度、情緒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在不同模式間表現(xiàn)出了相似的共變關系,說明了生理健康對老化過程和老化態(tài)度所起的基礎性作用(Cosco et al.,2014),也導致了“主觀成功”模式的生理健康狀況比“未成功老化”更好等結果。因此,成功老化的主觀和客觀維度相互影響但彼此獨立的關系,也應從整體上研究。
城鄉(xiāng)環(huán)境的差異,影響著生活于其中的老年人的老化模式。為了體現(xiàn)這一系統(tǒng)性的社會環(huán)境差異,本研究分別在城鎮(zhèn)、農村老年人群體中采用潛在剖面分析的方法,并比較了城鄉(xiāng)老年人老化模式在比例和內容上的差異。結合結果3.3部分,從圖4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從比例上看,城鎮(zhèn)老年人(36.22%)比農村老年人(21.76%)更容易實現(xiàn)成功老化,而農村老年人則更容易處于未成功老化模式(27.45%;城鎮(zhèn):16.99%);從內容上看,即使處于同一類老化模式中,城鄉(xiāng)系統(tǒng)性的差異仍然明顯地反映在客觀維度上。四類老化模式中的農村老年人,其生理健康和認知功能,都顯著低于處于名義上相同模式下的城鎮(zhèn)老年人群。這可能是因為城鎮(zhèn)老年人在醫(yī)療健康服務(Liu et al.,1999;Zhang et al.,2014)、健康保障和社會政策(Long et al.,2013;Dai,2015)上的優(yōu)勢的影響。
不過,農村老年人并非被動地“不堪其憂”。本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老年人中處于“主觀成功”模式的比例達到了41.15%,高于城鎮(zhèn)老年人。這一結果說明,農村老年人而是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和生活策略的運用,來補償客觀喪失(Baltes & Baltes,1990)、調整老化目標、適應社會環(huán)境(Heckhausen & Schultz,1995)并在主觀上優(yōu)化老化過程,表現(xiàn)出“不改其樂”。
但是,這一結果也反映了農村中有更多的老年人處于需要付出努力的不利環(huán)境中。而城鎮(zhèn)老年人中所有達到主觀成功模式(成功老化加主觀成功)的比例(城鎮(zhèn):71.79%;農村62.91%)都更高,說明處于有利環(huán)境中的城鎮(zhèn)老年人,并不需要付出較多的主觀努力,就可以安度晚年。研究表明,社會環(huán)境會間接地影響老年人的情緒健康,并整體性地影響其總體生活滿意度(Li & Zhang,2015;Cheung & Lau,2016)。從內容上來看,處于主觀成功模式的農村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仍然顯著低于處于主觀成功模式的城鎮(zhèn)老年人。因此,肯定老年人在其老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老年人的主觀感受,鼓勵老年人的主動努力,絕非夸大甚至將老化責任完全推卸給老年人個體。主觀維度不僅意味著一種能動的“過程”,需要社會和政策的支持和配合,它也意味著一種“結果”,應該得到全面的重視。
衰老和喪失是個體步入老年期的必然,但絕非老化的全部。本研究在Rowe和Kahn(1987,1997)成功老化客觀維度的基礎上,將情緒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維度納入研究,顯示了四類不同的老化模式,更加完整、有效地揭示了老化過程的復雜性,證實了老年人的畢生發(fā)展及實現(xiàn)“成功”的可能性。不過,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城鄉(xiāng)差異影響著中國老年人的老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第一,應強調主觀維度對老化的重要意義。本文發(fā)現(xiàn),無論在城鎮(zhèn)還是農村,都有超過60%的老年人至少實現(xiàn)了主觀維度的成功。因此,應當從全社會層面肯定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以“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為核心的總體心理健康觀念,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建議拓展完善老年人文化活動場所,規(guī)范管理老年人文化活動項目;進一步推廣落實子女,特別是獨生子女“探親假”政策的有效實施;同時尋求政、企、公益組織相配合,建設老年友好型網(wǎng)絡社交平臺,幫助老年人適應、利用和享受信息技術的便捷性等。這些措施旨在保護“主觀成功”老年人的積極狀態(tài),鼓勵和促進“主觀未成功”老年人發(fā)揮其主觀潛力。
第二,應關注城鎮(zhèn)和農村在老化環(huán)境上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本文的結果發(fā)現(xiàn),農村老年人在老化模式的客觀維度上處于劣勢,而它則主要來自于城鄉(xiāng)環(huán)境的差異。因此,針對農村老年人的政策,一方面應消除或減少城鄉(xiāng)環(huán)境差距(Dai,2015),例如提高農村基層醫(yī)療服務的可及性、改進現(xiàn)有的醫(yī)療和社會保障系統(tǒng)的運作模式、普及老年健康知識以實現(xiàn)“精神脫貧”等;另一方面,未來研究也應關注,農村老年人面對與城鎮(zhèn)不同的老化環(huán)境,采取了何種特有的策略和環(huán)境互動,最終達到了與城鎮(zhèn)老年人相當?shù)摹爸饔^成功”水平——在此基礎上對政策進行調整,而非照搬城鎮(zhèn)經(jīng)驗。同時,本文結果也表明,超過四分之一的農村老年人處于“未成功老化”模式中。這些農村老年人可能面臨著“空巢”、“留守”等更加復雜不利的生活處境,使他們在主觀和客觀維度都處于劣勢,加大了陷入“未成功老化”模式的風險。因此,應當重視農村老年人所處環(huán)境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就不同老年人面臨的實際問題予以有效干預。
第三,應當明確主動和被動因素的區(qū)別。劉雪萍等(2018)將影響成功老化的因素分為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前者指老年人可以“主動地控制和能動地改變”的因素,而后者則主要關注早期經(jīng)歷、人口學因素等在老年期無法改變的因素。本文認為,應當肯定主動因素的作用,鼓勵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決策(WHO,2015);同時開展和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樹立“主觀成功”的榜樣,改變老年人自身對老化的消極認識,喚醒其主動努力的動機。另一方面,就被動因素而言,應當考慮不同老年人的差異,避免社會政策的“一刀切”,幫助老年人適應、補償其無法改變的人生條件,實現(xiàn)其老化目標。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研究采用的樣本年齡總體較小,且缺失值較多,無法反映高齡老年人群體的老化狀況;第二,文章在生理健康維度上采用了主觀評價的方法,這可能受到個體主觀看法的影響;且生理健康維度、情緒健康和總體生活滿意度都由單一問題測量,在測量效度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三,將主觀生活滿意度直接納入研究,也可能存在著“過度主觀化”的問題,即過度強調老年人的主觀看法,而忽略了客觀維度的重要性。這也可能導致,在未深入了解老年人老化態(tài)度內涵的前提下,為主觀上對自身老化“不滿意”的老年人貼上“不成功”的標簽。未來研究也應結合訪談等方法,豐富主觀維度的內涵;第四,本研究采用的是橫斷設計的方法,未來研究可以對處于不同老化模式的老年人采用追蹤設計,從生命全程的視角探索他們動態(tài)的老化過程,以及相應的影響因素??傊?,成功老化研究的目的絕非為老年人設定標準,更不是將老化的一切后果都歸為老年人個體的責任,而是要充分肯定老年人對自己老化過程的主導,在此基礎上,未來也應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政策制定的角度出發(fā),引導、支持、配合老年人實現(xiàn)成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