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紀錄片《發(fā)掘記》第二集《晉地深處》里37號大墓的發(fā)掘坑,棺槨深埋于地底九米左右,進出發(fā)掘坑需要梯子。片方供圖
中國沿海的海底能見度很低。水下考古人員在測量探方?! 栋l(fā)掘記》片方供圖
★考古人進入考古工地工作,重要的不是挖到什么,而是挖的過程,論證的過程。
田建文搖搖晃晃走在田間小路上,早年的意外事故讓他腿腳不便。他斜挎一個包,臉龐因常年的戶外工作顯得粗糙黝黑。烈日下的考古工地,同事們遠遠就辨認出了他的身影。
田建文喜歡作打油詩,“是披衣露滋的昧旦,是眾里尋他的夜晚。小隱于市大隱于心,我有個寧靜的空間?!彼谔锕∩献咧?,一首小詩從他口中流淌而出。
屬于他的“寧靜的空間”,就在這片麥田的地底下。田建文是山西聞喜邱家莊考古隊的領隊,主持這一帶東周晉國墓葬的發(fā)掘工作。每年春耕開始的時候,這一年的發(fā)掘季,也就開始了。
2021年3月首播的央視紀錄片《發(fā)掘記》本來也叫“發(fā)掘季”,“季”字帶有循環(huán)往復的意思,考古工作就是這樣,每年在固定的時間,考古隊來到工地,開始發(fā)掘。到了收隊的時候,又像候鳥一樣準時離開。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殷墟發(fā)掘了九十多年,良渚發(fā)掘了八十多年……
《發(fā)掘記》就是這樣一部平平淡淡的紀錄片。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攝制組分五集走訪了五個考古工地,攝影機對準了像田建文這樣面朝黃土的考古人,以他們在每一個發(fā)掘季里的“平凡”工作,致敬百年中國考古。
考古類的紀錄片不少,但是以普通考古人為對象的則幾乎沒有??倢а輨④娦l(wèi)追求的標準是“紀實”,也正是這一標準,打動了片子里的考古人,使他們愿意向攝影機敞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展示考古奇觀。
張海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也是在《發(fā)掘記》第一集《奔向田野》里出現的考古人,他還記得當時看了剪完的成片后,自己對它的評價。“它的焦點是展現考古工作者的真實生活,真實的所思所想,”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以前的節(jié)目基本上以物為中心,大家都關注物——挖出來什么東西,有什么重大發(fā)現。但是沒有以人為中心的,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角度。”
既然不以物為中心,那挖出來什么東西就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像第二集《晉地深處》里,田建文為領隊的考古隊挖出了晉國大墓里的青銅器、金箔,但沒有音樂的渲染,也沒有鏡頭的特別調度,喜悅只是彌漫在考古隊員忙碌的背影上。
田建文輕輕地說道:“這個考古啊,能不挖就不挖,迫不得已了,才挖?!?/p>
一切都新鮮都未知
邱家莊考古隊正在發(fā)掘的東周晉國墓葬群,位于山西聞喜。春秋早期,經過長達67年的內戰(zhàn),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取代了晉侯緡,成為晉國之君。這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標志性事件。然而古曲沃的具體位置,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田建文最大的期待,就是找到真正的古曲沃。而邱家莊的晉國墓葬群對于確定古曲沃的位置至關重要。
這個發(fā)掘季,要挖的是墓葬群中的第37號墓。此前發(fā)掘的1號大墓,被古今至少八組盜墓者洗劫一空??脊抨牨黄刃袆?,搶救這批晉國貴族墓葬群。
根據有關規(guī)定,為保護文化遺產,對不妨礙基建的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文物保護技術還不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fā)掘。換句話說,墓葬考古工作,一般是被動開展。
“這次不開,以后啊,就沒有機會了?!碧锝ㄎ恼f。
田建文1984年畢業(yè)于北大考古系,幾十年來一直扎根于山西的考古工地。
如今的北大考古系學生,也和當年田建文一樣,畢業(yè)之前有四個月田野考古的機會。第一集《奔向田野》,講的就是這批考古雛鳥們奔向田野的故事?!皬牡谝患膶W生,到后面幾集的考古學家,看他們怎么一步步成長?!睆埡Uf。紀錄片里五個沒有聯系的考古故事背后,其實有一條中國考古學發(fā)展的隱線。
這是北大考古系延續(xù)了半個多世紀的傳統(tǒng),在世界考古學教學中也獨一無二。每屆學生到了大三上學期,由新石器、商周、漢唐三個教研室的老師們每年輪流帶隊,到考古工地進行為期四個月秋冬發(fā)掘季的實習。
2019年,輪到了新石器教研室?guī)ш?,秦嶺、張海等老師帶著學生們來到了河南平糧臺龍山文化遺址。平糧臺遺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大連鄉(xiāng)大朱莊村,1980年發(fā)現并開始發(fā)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這一季,《發(fā)掘記》攝制組跟著他們進了村。
四十多位北大師生,四個月住在鄉(xiāng)村,挖土,整理資料,現場授課。大鍋飯要學生輪流從附近的鎮(zhèn)上采購,一車車運進村里。每一組學生負責挖一個探方,老師在旁邊盯著,隨時下坑幫忙。
“吃得好嗎? 魚,是后面池塘里現撈的,外加一盆杠子饃燉雞,一盤麻婆豆腐,茴香小油條,每天都是一樣的配置。住得好嗎? 反正只要不噴花露水,就得跟蒼蠅一起棲息。”執(zhí)行總導演朱允后來回憶,攝制組并沒有四個月全程跟著,但慢慢地,攝影師張亮、分集導演季家希和制片主任張雅涵都被學生們感染,愛上了這個村子。
有挖得順利的小組,也有蹉跎時間的學生,一切都新鮮,都未知。跟得久了,朱允覺得他們拍紀錄片的人和考古人有點像。她想起田建文說的,考古人進入考古工地工作,重要的不是挖到什么,而是挖的過程,論證的過程。
沒人知道下一步會挖到什么,也沒人知道下一秒會拍到什么。“我們拍紀錄片,一樣的意思,我們不是想拍他們挖到的那個東西,是想拍他們找那個東西的過程,他們求索的過程?!彼龑δ戏街苣┯浾哒f。
這一年考古實習,學生們在城內高臺式排房的室外墊土之下,發(fā)現了兩組東西向敷設的陶排水管道,這是目前國內發(fā)掘的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
像小孩拆開盲盒
聞喜邱家莊第37號墓的棺槨位置,在地面以下約9米處。一車車的黃土被清理出去,下挖到6米的時候,發(fā)掘坑的一壁,出現了洞穴。
是壁龕還是盜洞?“戰(zhàn)國的墓還沒有出現過壁龕的。”田建文的老搭檔王金平嘀咕著,心里隱隱感到擔憂。王金平的兒子王秦嶺還是考古學研究生,跟著父親在考古工地,難掩臉上的興奮。
王秦嶺從小跟隨父親在考古現場長大,高考之前就鐵了心要學考古,但高考沒有考好,去了其他專業(yè)。四年之后,他還是回到了考古。他熱愛這個職業(yè),很多次大年三十,父子倆都在工地上過的年。
再往下挖,發(fā)掘坑壁上又連續(xù)出現了三個疑似壁龕的洞穴。為了確定下面的槨室有沒有被盜,考古隊員下探了一根洛陽鏟,越探越深,最后抽上來的一管土壤,讓他們看到了線索。
土壤,是考古人辨認古代遺跡的重要依據。他們通過辨認土質、土色和土里的包含物來尋找線索。
“是槨蓋吧”,他們圍在一起觀察洛陽鏟上的土壤,發(fā)現了槨蓋腐爛后與土壤的混合物。沒有被破壞的痕跡,他們把盜洞的嫌疑排除了?!坝兴膫€壁龕,太漂亮了?!庇腥瞬唤l(fā)出了驚嘆。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碧锝ㄎ恼f。很多在外人看起來所謂的“驚世大反轉”,在考古人看來不過是用證據來說話的必然。
第三集《櫟陽密碼》的主角李毓芳,1967年畢業(yè)于北大考古系,是比田建文更老一輩的考古學家。她回憶起當年發(fā)掘阿房宮遺址時的情形。2002年,她心里裝著杜牧的《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滿以為會挖出一座宮殿,但她在巨大的夯土臺基上細細爬梳了兩年,愣是沒發(fā)現半點秦代的建筑遺跡,她開始懷疑古代被普遍相信的記載:原來阿房宮從來沒建成過?她也沒有發(fā)掘出燒土的痕跡:難道項羽火燒阿房宮也只是傳說……
證據使然,李毓芳成了第一個說出“阿房宮從未建成”的人。這一結論,頓時讓她謗譽交加。不是她要故作驚人之語,而是她看到的證據讓其不得不說。
“像小孩拆開盲盒大聲宣布收獲時,那種不可思議的自豪感?!敝煸蕦⒖脊湃说倪@種內心的起落比喻成盲盒游戲。事實上,市面上已經有了很多模仿考古工作的“考古盲盒”。
與“考古盲盒”玩具不同的是,現實中的考古也許會像李毓芳那樣,挖到最后什么也沒有。但黃土能給予人的,大于它所埋藏的?!包S土從來不負人”,田建文又在工地上吟了一句詩。黃土不負人,黃沙也是。陸上考古,日常工作是挖土;水下考古,就是天天挖沙。
五集紀錄片,“講了五種考古類型,田野考古、墓葬考古、城市考古、邊疆考古和水下考古?!毖胍暭o錄片頻道的陳攀說,她是《發(fā)掘記》項目的策劃和主編。拍考古人的日常生活這個想法,是她先提出的。她還記得有一年冬天去安陽,比北京更重的霾,她在那里看到了普通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她被他們的這種“平凡”所感動,“考古紀錄片不應該是尋寶,不應該是一驚一乍的那種?!彼龑δ戏街苣┯浾哒f。
人生多少事不過一夜雨
邱家莊的發(fā)掘坑終于下探到了槨室的位置。考古隊開始依次清理“壁龕”。
“壁龕”里發(fā)現了某種動物的骨頭?!笆遣皇茄沉藗€人?”王秦嶺興奮地自言自語。
“在底下不要說話,謹增言,慢開口。發(fā)表之前,不要吭聲,這是規(guī)矩?!碧锝ㄎ牧⒖虈烂C地教育了他??脊懦晒l(fā)表之前,考古人會嚴守保密規(guī)則。這不僅關乎防盜和學術上的嚴謹,還因為過早引起的大眾喧囂有時會使考古人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動物的骨頭被證明是羊?,F場的考古隊員有懷疑是祭祀的羊,也有懷疑是古代的盜洞沒有回填,羊掉了進去,就此被掩埋。
關鍵時刻的判斷,還是要看土壤??脊抨牷氐降孛?,在發(fā)掘坑的附近、朝“壁龕”出現的方向,再次下探了一根洛陽鏟。
洛陽鏟下去,“底下就虛了,一摁就下去”,土虛,說明不是天然的地層土,而是沉積的土。是盜洞。37號墓的“劇情”急轉直下,考古隊員的臉上有一絲的失落。
田建文的失落則顯得更加隱秘而克制。一個下雨的清晨,他漫步在古代盜賊光臨過的這片墓葬區(qū),慢慢吟道:“雨興雨又止,傾盆復小雨。人生多少事,不過一夜雨?!?/p>
千年古墓有盜洞,百年沉艦遺鐵甲。千里之外的威海甲午海戰(zhàn)古戰(zhàn)場上,考古隊發(fā)現了一塊疑似定遠艦的鐵甲遺骸。第五集《永不沉沒》,拍了這群打撈鐵甲的水下考古人。
定遠艦1885年10月開始服役,成為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排水量7000噸,裝甲厚度達305-356毫米,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甲午戰(zhàn)爭初期的黃海海戰(zhàn)中,定遠艦成為日海軍的集中打擊對象,雖身冒彈雨,但因其鐵甲堅固,只受一般破損,并未失去戰(zhàn)斗力。
黃海海戰(zhàn)后,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wèi)以自保。1895年2月4日,定遠艦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2月9日,陸上日軍占領了威海衛(wèi)附近的清軍炮臺,從陸上發(fā)炮,擊傷定遠艦,使其徹底失去了戰(zhàn)斗力。10日,管帶劉步蟾下令炸沉定遠號,以免資敵。定遠號沉沒后,劉步蟾亦自殺。
?下轉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