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娜,趙 宏,林海珊,曹邦偉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腫瘤中心,北京 100050)
乳腺癌一旦合并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ipsilateral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 metastasis,ISLM),則預示全身疾病和不良預后[1],多數(shù)患者在診斷為ISLM后的1年內(nèi)發(fā)生遠處轉移[2-3],中位生存期為2~4年[4-5]。ISLM治療后復發(fā)在臨床上時有發(fā)生,全身治療的作用存在爭議。1987年,其被認為是遠處轉移,并定義為Ⅳ期[6]。2001年,Brito等[7]報道,與內(nèi)臟轉移患者相比,ISLM患者的臨床情況更好。2002年,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重新修訂了乳腺癌TNM分期,將ISLM劃入了N3c的分期,認為是局部晚期病變,應屬于ⅢC期[8]。Brito等[7]的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約30%的患者在接受包括化療和放療在內(nèi)的綜合治療后10年內(nèi)沒有疾病進展。到目前為止,在缺乏隨機試驗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復發(fā)后的治療手段仍不一致,可以考慮淋巴結清掃術和放療[9]?,F(xiàn)有研究結果也表明,不伴遠處轉移的乳腺癌ISLM可歸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是一種有潛在治愈可能的病變[7,10]。因此,發(fā)生ISLNM的乳腺癌患者在臨床上接受了更多的積極治療,部分患者預后較好[11]。為評價化療與治療性放療聯(lián)合應用是否能改善ISLM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擇復發(fā)性ISLM病例,將全身化療聯(lián)合局部放療用于復發(fā)性ISLM患者,并進行預后分析,以期探討該類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為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回顧性選取2008年7月至2019年7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61例女性復發(fā)的ISLM乳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既往初診時無遠處轉移并可切除。納入標準:經(jīng)活體組織檢查或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復發(fā)的ISLM,無遠處轉移,至少存在1枚淋巴結轉移;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評分0~1分;年齡<75歲;肝腎功能及心臟功能正常。如果患者同時存在腋窩淋巴結、乳房和胸壁復發(fā),這些復發(fā)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切除,則可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患者曾接受過鎖骨上窩、頸部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的放療,或者無病間期(乳腺癌初次治療至鎖骨上淋巴結復發(fā)的時間)<6個月?;颊叩呐R床資料見表1。
表1 患者的臨床資料Tab 1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1)化療:使用含有蒽環(huán)類或紫杉類藥物的方案進行化療,共計6~8個周期。①之前未接受過蒽環(huán)類藥物化療或預計累積量未超出標準(阿霉素總量≤450 mg/m2,表阿霉素總量≤750 mg/ m2)的患者采用AT或ET方案(即第1日阿霉素50 mg/m2或表柔比星75 mg/m2,紫杉醇175 mg/m2或多西他賽75 mg/m2,3周為1個周期,連用6個周期);或采用AC-T或EC-T方案(第1日阿霉素60 mg/m2或表柔比星75 mg/m2,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3周為1個周期,連用4個周期;第1日紫杉醇175 mg/m2,3周為1個周期,連用4個周期;共治療8個周期)。②使用紫杉醇175 mg/m2治療的不適合接受蒽環(huán)類藥物化療者,采用TC方案(第1日多西他賽75 mg/m2,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3周為1個周期),或采用XT方案(多西他賽75 mg/m2,卡培他濱950 mg/m2,1日2次,口服第1—14日,停7 d,3周為1個周期),均治療6個周期。③如果化療方案中第21—28日患者的粒細胞絕對值<1.5×109/L或血小板計數(shù)<75×109/L,則治療至少中斷1周。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患者使用內(nèi)分泌治療;HER-2陽性的患者中,經(jīng)濟條件允許者接受了曲妥珠單克隆抗體治療。
(2)放療:從第3個化療周期后(AC-T方案為第4個周期后)15 d開始,患者在放療結束后15 d內(nèi)接受第4個化療周期治療(AC-T方案為第5個周期)。所有患者每周均接受5 d的放射治療,每日劑量為2 Gy。胸壁復發(fā)患者,胸壁的照射中位劑量為50 Gy(劑量范圍:40~70 Gy),鎖骨上窩采用6MV-X線照射,多采用單前野照射,照射中位劑量為60 Gy(劑量范圍:50~70 Gy)。照射區(qū)域包括胸壁及鎖骨上窩。僅患有復發(fā)ISLM患者的照射野包括腋窩尖和鎖骨上窩。
(1)在治療后第4周和第8周使用超聲或CT檢查,評估ISLM的緩解情況。(2)臨床緩解率、DFS和總生存期(OS)。(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4)隨訪時間的統(tǒng)計均從診斷為復發(fā)的日期開始,隨訪時間8個月至11年,隨訪方法結合我院病史記錄和電話,中位隨訪時間為41個月。
療效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版進行評價。完全緩解:所有可檢測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續(xù)4周;部分緩解:所有可測量病灶的兩個最長垂直直徑的乘積之和減少>50%,至少持續(xù)4周;當連續(xù)8周檢測到緩解<50%或病灶進展<20%時,則視為病情無變化或病情穩(wěn)定;進行性疾病指腫瘤或淋巴結體積增大>20%或發(fā)生“新病灶”。臨床總緩解率=(完全緩解病例數(shù)+部分緩解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DFS和OS的分布計算采用了Kaplan-Meier法,單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納入的61例患者中,復發(fā)部位僅為ISLM的患者數(shù)為46例(占75%),局部復發(fā)部位的詳細信息見表2。同時,表2詳細列出了18例患者的24個復發(fā)性病灶所采用的手術治療方法以及61例患者的具體化療方案,A(E)C-T化療方案應用8期,其余方案均為6期。24例患者在完成化療后接受了內(nèi)分泌治療,11例患者接受了曲妥珠單抗的靶向治療。
表2 患者的具體復發(fā)部位、手術治療干預措施和化療方案Tab 2 Specific sites of recurrences, surgical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and chemotherapeutic regimens for patients
所納入病例均完成了治療方案,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評分,該治療方案對可控制毒性的耐受力良好。從臨床來看,前期化療并未增加放療的急性毒性,2例患者在放療后觀察到了3級皮膚毒性,經(jīng)積極處理后手術2例患者最終還是完成了化療。6例患者出現(xiàn)3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5例患者出現(xiàn)3級嘔吐,42例患者的毒性達到1—2級。
放化療后,54例患者(其中7例在開始化療前進行了ISLM淋巴結根治性清掃術)的臨床總緩解率為94%,其中46例完全緩解,部分緩解5例,疾病進展3例。
在61例患者的最后一次隨訪中,32例患者(占52%)在隨訪期內(nèi)發(fā)生再次復發(fā),其中20例屬原區(qū)域再次復發(fā),12例為其他區(qū)域復發(fā),5例同時或先后發(fā)生原區(qū)域和其他區(qū)域的再次復發(fā),再次復發(fā)的中位時間為10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為31個月(范圍2~115個月),中位OS為45個月(范圍11~116個月)。5年無病生存率為22%(95%CI=6%~34%);5年總生存率為38%(95%CI=19%~51%)。OS和DFS的Kaplan-Meier曲線見圖1。
圖1 采用放化療治療的61例ISLM復發(fā)患者的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Fig 1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of the 61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of ISLM after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關于OS的相關預后,對以下7個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年齡、原發(fā)性乳腺癌確診時的腫瘤T分期和N分期、腋窩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雌激素受體狀態(tài)、既往輔助化療及DFS。表3顯示了總生存率相關預后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在所研究的7個因素中,激素受體狀態(tài)與總生存率的預后相關,激素受體陽性者優(yōu)于受體陰性者(P<0.05);其他6個因素均與總生存率的差異無關。
表3 61例復發(fā)的ISLM乳腺癌患者的總生存率相關預后因素Tab 3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overall survival of 61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of ISLM of breast cancer
與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的治療指南相比,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鎖骨上淋巴結復發(fā)的治療手段和對預后的判斷都缺乏成熟的共識,且存在爭議[12]。本回顧性研究僅包括復發(fā)性ISLM患者,分幾個亞組:不同年齡、初診時腫瘤T分期和N分期、DFS以及激素受體狀態(tài)等,從統(tǒng)計學上分析了上述因素分別對生存率的影響。其中,復發(fā)病灶的激素受體狀況是獨立的預后因素,激素受體陽性者優(yōu)于受體陰性者,其他因素均與總生存率的差異無關,該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13]。同時,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既往的輔助化療對該類患者的OS沒有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復發(fā)的ISLM乳腺癌的患者5年總生存率為38%,低于腋窩和內(nèi)乳淋巴結復發(fā)的總生存率(38%~50%)[7]。當放療劑量足夠大時,放療會提高“區(qū)域”控制率。有文獻報道,乳腺癌根治術后復發(fā)ISLM的鎖骨上下區(qū)鞏固放療劑量為50~70 Gy時,可降低鎖骨上下區(qū)再復發(fā)率[14]。而局部復發(fā)轉移的淋巴結不加以治療的話,可能會成為腫瘤遠處轉移的潛在來源。根據(jù)這一假設,本研究在化療期間開始放療,因為延遲放療可能會對預后產(chǎn)生負面影響。此外,本研究采用3個療程的化療對轉移性疾病進行誘導化療,這有助于識別和排除患有快速進展性疾病的患者。為減少放化療毒性,本研究未采用放化療同步,而是化療-放療-化療的三步驟進行,增強了治療的可行性,使患者均按計劃完成了治療。Wang等[15]和Gang等[16]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給予積極的局部和全身治療的患者可以獲得54%~63%的5年生存率,提示全身治療潛在的價值。本研究中,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分別為20%和35%,中位OS為45個月,與大部分文獻報道的5年生存率(35%~49%)相當[17-18],偏低的可能原因是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分期較晚,腋窩淋巴結陰性和3個以下陽性者占比低。與單獨使用放療[19]相比,6個療程(AC-T方案8個療程)的靜脈化療加根治性放療的聯(lián)合治療所獲得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更長,而與放療聯(lián)合6個療程(AC-T方案8個療程)化療的治療相比,進行更多期[7]化療并不能更多獲益,聯(lián)合更少期[20]化療獲益更少。因此,到目前為止,增加化療療程并未給患有復發(fā)性ISLM的患者帶來額外的益處,至于放化療同步是否能獲得更好的OS,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目前尚無充分證據(jù)證明全身性化療治療ISLM復發(fā)的優(yōu)勢,也沒有任何預后因素明確哪些患者應接受根治性局部放療。本回顧性研究結果提示,對于ISLM復發(fā)的乳腺癌患者,局部區(qū)域放療加化療是1個優(yōu)化的選擇,未來需要大樣本前瞻性的臨床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