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鋒
(江蘇省馬壩高級中學,江蘇盱眙 211700)
語文學科屬于人文性比較突出的基礎性學科。語文教材中的諸多課文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美育元素,因此,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在審美能力培育中,審美感知力是初級能力,要求教師從多角度集中滲透、培育,擬定針對性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與鑒賞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應重點突出三維發(fā)展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價值觀與情感態(tài)度培育。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部分教師更注重實現(xiàn)前兩個發(fā)展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生字注音釋義、段落大意總結、句子賞析、中心思想歸納等實現(xiàn)知識點傳授,注重對寫作技巧的培育,并引導學生掌握規(guī)范化學習方法。此類教學方法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難以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字背后蘊含的多種情感,難以使學生獲取良好的情感體驗?!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能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難以有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只是基于自身想法、思路對整節(jié)課進行統(tǒng)領,未能尊重學生直接的學習體驗。其中由于多項教學任務較重,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是選取理論講授法,壓縮了學生思考與學習消化的時間,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難以得到突顯。
高中語文教學的美感不只是在語言表達中,文字中包含的多種情感與意境也具有豐富的美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變教學思想、優(yōu)化教學方式,要注重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對學生審美情感進行集中培育。面對高考壓力,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會基于“數(shù)理化”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答題技巧,忽視了語文學科對學生內在修養(yǎng)的培育[1]。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文字的合理應用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2]。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且不同形象均能成為教師進行美育的有效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不同人物形象來豐富學生情感世界,有效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可以將人物形象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從文字中獲取不同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是小說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剖析。比如,從林黛玉婉言謝絕邢夫人時的語言描寫中,可以得出林黛玉待人接物處處留心等細節(ji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對二人對話進行真實復述。此類方式能有效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為了加深學生對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并讓學生用紅筆對涉及林黛玉外貌及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勾畫。在默讀結束后,教師要注重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分小組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這樣能使學生深刻了解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為了提升教學成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對賈寶玉、賈母、王熙鳳等人物形象進行品讀,針對人物形象寫出相應的品讀感想。
優(yōu)美的語言具有較強的魅力。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朗讀,從而提升學生審美水平。優(yōu)美的語言主要源于學生及教師對文本的“美解”,也源于優(yōu)美文學作品塑造出的完美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境描寫的語言,引導學生全面融入語言環(huán)境中,在情境中感受到更多不同情感、美感。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收集與北國、江南秋天相關的風景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為學生進行展示,以激發(fā)學生審美興趣。之后,教師可以輔助性應用配樂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有效感知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等特征,感受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眷戀情感及作者內心的孤獨感與憂思惆悵。在學生朗讀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技巧進行培育,在學生朗讀之前可以講述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創(chuàng)作結構層次,對朗讀中停頓語氣進行把控。教師可以先帶領范讀,之后,引導學生基于個人理解進行自由朗讀,這樣能使學生全身心進入相應美景中,通過語言與肢體表達等感受到作者對環(huán)境的喜愛。故都秋景,不僅是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當沉浸其中,學生也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故都的那份久遠眷念之情,在潛移默化中充盈了審美感知。
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瑣碎的美,感受民俗文化中的智慧美與創(chuàng)造美,積極擁抱生活、熱愛生活。例如,在《邊城》一文中,民俗文化展示是較為出彩的部分。比如,端午節(jié)捉鴨子、賽龍舟,中秋節(jié)月下對歌等,此類民俗活動能有效營造出邊城人民安逸、祥和的生活氛圍。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重基于相關影視片段展示湘西美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視頻能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體驗,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初步體驗逐步實現(xiàn)向心靈激蕩的進階。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動筆進行批注,使學生學會運用文字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興趣選取一個節(jié)日進行寫作,讓學生回憶記憶中的節(jié)日民俗。不同節(jié)日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態(tài)與精神內涵的有效體現(xiàn)。教師要注重為學生講述民俗精神,使學生認識到節(jié)日民俗的意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創(chuàng)新原有的教學方式,基于不同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敏感度,健全其個人人格。
高中語文教材是美的有效載體,其中選取的文章美感度較高,表達了真誠、善良、平凡、偉大等情感,且不同文章題材中均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受、閱歷、審美情趣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作者內心真實情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多次閱讀,之后,通過建立不同學習小組讓學生深入領悟“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百舸爭流”等壯闊景象描寫的作用,然后指導學生對比《沁園春·長沙》中的秋日情懷及秋的景象。通過對比,學生能有效獲取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
綜合上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全面實踐審美教育,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要求。當前,教師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滲透審美教育,促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