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美芳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綢都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黨建工作是學校所有工作的中心引領、思想根基。將學校文化有機融入黨建品牌建設,是學校管理轉型期文化重塑的首要工作,是學校正確、健康、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下面,本文以綢都小學絲綢特色文化融入黨建品牌建設為例,談談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綢都小學原先是盛澤小學的分校區(qū),在教學人員配備、硬件設施、平時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比本部差一些,而且學校文化、德育活動、黨建工作都是以參與者的身份為主,很少獨立承擔、運作。因此,當獨立建制后,很多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1)分校獨立初期,教師對學校發(fā)展前景缺乏信心、思想不穩(wěn)定,特別是盛澤作為一個經濟重鎮(zhèn),繁華的城鎮(zhèn)中,各種誘惑也較多,讓教師們甘于清貧、安心工作,本身要比其他地方難一些。因此,如何用一股強而有力的思想精神去引領他們武裝頭腦、推動實踐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2)盛澤小學原有的“和合文化”特色,主要是本部在建設。綢都小學作為原來的分校區(qū)不管“和雅”環(huán)境建設、“和潤”德育,還是“和智”課堂、“和怡”評價,幾乎是空白的。獨立建制后,如何建構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文化體系,成為一件意義非凡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情。
(3)校園校舍、設施較為陳舊,一些建筑需要改建,很多設備都需要添置或更換。如何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人力資源營造精致、優(yōu)雅、純美的校園環(huán)境,需要全體教師,特別是學校管理人員一起認真謀劃、設計和落實。
(4)綢都小學現任行政大多是原來盛澤小學的中層副職,平時80%的各級各類活動都是以本部為主來完成,或由本部策劃后,選擇一部分內容參與一下,因此,領導能力相對薄弱。如何在管理機制上進行有序、有效的改進,提升學校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是刻不容緩、急需解決的事情。
根據學?,F狀,為了更好地促進學校個性化發(fā)展,學校黨支部結合自己的師資、地域等特點創(chuàng)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一帶一路,綢都追夢”黨建品牌。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種絲路精神和共同發(fā)展的理念正是學校需要的辦學理念,是全體師生需要的精神力量,它最終可以引領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綢都小學美好的明天[1]。
“綢都追夢”的提出有著豐富的內涵。盛澤是中國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日出萬匹,衣披天下”之美譽,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產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絲綢第一鎮(zhèn)”。綢都小學校址在明朝嘉靖至清朝初年的200 多年間,一直是盛澤絲綢交易的中心地帶,綢都小學的名稱由此而來。絲綢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是極其豐富和厚重的,自然而然地將絲綢文化與綢都小學緊緊聯系了起來。因此,“綢都追夢”是全體綢都小學師生立志努力拼搏、勇敢追夢,將來為建設家鄉(xiāng)盛澤(綢都),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學校文化重塑,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完全棄舊從新。綢都小學作為盛澤小學原來的分校區(qū),也積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在研究確定學校文化特色時,學校需要著眼于自身已有的環(huán)境、制度、“三風”建設等,建構起符合現在學校實情、引領學校走向長遠、內涵發(fā)展的文化體系。
綢都小學最早叫盛澤中心小學,當時主要以數學、象棋為主要特色,后來學校擴大成五個校區(qū),改名為盛澤小學,本部遷至目瀾校區(qū)。學校特色以目瀾校區(qū)的“和合文化”特色為主,而原有的數學、象棋特色慢慢弱化,但仍然堅持在做,但新的“和合文化”特色在校區(qū)沒有很好地深入展開。顯然,原有的特色文化并不適合現在的形勢。
成立前,學校的科學教學和機器人社團的教學成績和比賽成績一直在全區(qū)領先,特別是獲獎率高居榜首,但相對集中在一小部分師生中,涉及的師生面并不是很多,所以作為學校的主要特色文化也不大合適。
綢都小學位于盛澤鎮(zhèn)的東面,臨近中國早期的絲綢市場,現在的盛澤東方廣場,在明朝嘉靖年間,是有名的絲綢“莊面”集合地。同時,綢都小學校址是清代時期盛澤有名的山西會館的原址,又稱東關帝廟、山西殿。綢都小學西北角的先蠶祠又名蠶王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前后,盛澤的新生、新民、新華、新聯四大絲織廠就坐落在附近,學校南邊還有一座盛澤古橋——升明橋。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歷經5000多年,則是留給后人無比巨大而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因此,將絲綢文化作為學校特色文化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學校通過開展學校文化調查問卷、學校文化研討會、黨政聯席會、邀請專家“把脈”等多種形式,深入探討、分析,最后決定在重點建設絲綢特色文化的同時,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數學、科技、象棋”特色,確立了以絲綢文化為主特色,以“數學、科技、象棋”文化為輔特色的“1+X”型特色文化發(fā)展之路,全力打造學校發(fā)展新高地。
成立以黨支部宣傳委員為首的特色文化宣傳教育組,首先收集、匯編各類特色文化宣傳資料、視頻,再進行分工,定期為青年團員教師、群眾教師、少先隊員等不同群體開展政治理論教育、專題講座,將學校的特色文化內容滲透其中,以更好地引導教師把特色文化的內容和精神融入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
黨員教師應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起到表率帶頭作用。為此,學校建立了黨代表制,黨員帶頭,夯實群團基礎。結合綢都小學原有教師辦公室分布、工會小組分組,有效協同,將黨員教師、團員教師、群眾教師均衡編組,讓每個團隊都有黨員教師,讓學校的黨員均衡、有序地分布在學校各個團體中。其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政治思想,黨員引領;二是業(yè)務提升,黨員帶頭;三是生活互助,黨員示范。
結合少先隊活動,傳承絲綢精神。由黨建帶隊建,開展好“紅心向黨”活動,與絲語文學社、“心之聲”廣播等聯合舉辦各類學生講座,邀請名家進校園講學。隊員通過紅色課堂的學習,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了解盛澤的絲綢史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感;開展與絲綢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社團活動、家校聯誼活動,黨員班主任帶頭組織學生開好班隊會,把絲綢文化融入班級活動中;以黨建帶隊建,實現“絲綢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總之,學校應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黨建品牌為引領,全力打造絲綢特色文化,在工作中發(fā)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好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建設祖國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