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后病逝于五丈原,蜀軍于是撤退。司馬懿派兵追擊,但諸葛亮事先命人做了一個他自己的木雕,等到追兵趕來,姜維就把那個有木雕的四輪車推出來。司馬懿以為諸葛亮沒死,嚇得馬上退兵。這就是有名的“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同時也是“金蟬脫殼”之計的經(jīng)典事例。
金蟬脫殼,原為兵法上的三十六計之一,意思是利用假象迷惑敵方,使自己及時脫身而不被發(fā)覺。當然,這里我們不談用兵或處世的詭計,只說說大自然中真正的“金蟬脫殼”及相關(guān)的故事,那過程也很精彩呢!
童年捕蟬記
在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之前,先多花點筆墨,聊聊我童年時捕蟬的趣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边@首題為《所見》的小詩,為清代詩人袁枚所作,非常形象地描寫了孩子捕蟬時既快樂又緊張的心情。這種心情,我也體會過。
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暑假開始后,最開心的事,莫過于捕蟬。我把一個小網(wǎng)兜綁在長長的竹竿上,便扛著竹竿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發(fā)了,在村子里亂轉(zhuǎn),循著響亮的蟬鳴,仰頭尋找正在樹上大聲歌唱的蟬——那是雄蟬在求偶呢,雌蟬是不會唱的。雄蟬的腹部有鼓膜發(fā)音器,可以通過收縮運動發(fā)聲。
一旦找到蟬,就屏聲靜氣走到樹下,小心翼翼舉起網(wǎng)兜,從它的背后猛然一扣,多數(shù)情況下,這只蟬就落入了網(wǎng)中。頓時,歡樂的歌聲變成了陣陣慌亂急促的抖翅聲。
如果失手,蟬在逃脫的瞬間,常會拉一泡尿下來,運氣不好的話,就會滴到我的臉上或手上。大人為了阻止小孩子一天到晚捕蟬,便嚇唬我們說:“這尿有毒,滴到皮膚上的話,會生毒瘡的!”我還真的很怕這個,故每次“中招”,都趕緊到河邊洗去蟬的尿液。后來才知道,蟬逃跑時“嚇尿”了,乃是為了減輕體重便于迅速飛離而采取的本能行為。
整個暑假,我都忙于捕蟬,抓住蟬之后,要么系上細繩以放飛玩樂,要么將蟬扯去翅膀喂螞蟻,整天樂此不疲。太公看不慣我如此頑劣,就數(shù)落我父母說:“海華每天就知道捉‘無知鳥,捉那么多回家燒菜吃嗎?你們也不管管?!备改嘎犃艘簿托πΓ⒉粸榇思s束我。
太公說的“無知鳥”(“鳥”字在方言中發(fā)音為“吊”),就是我老家一種常見蟬的俗名。
“無知鳥”與“老前”
我小時候,只知道家鄉(xiāng)的幾種蟬的方言俗名,直到最近幾年關(guān)注博物學,才了解了它們的大名。無論在華北還是江南,最容易見到的蟬,主要有3種:蒙古寒蟬、黑蚱蟬和蟪蛄。
在我老家浙江海寧,所謂“無知鳥”,就是指蒙古寒蟬,因為其雄蟬的鳴聲就是持續(xù)的“無知鳥!無知鳥!”當然,簡略的說法,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知了”。蒙古寒蟬由于鳴叫聲獨特,因此在全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俗名。據(jù)說北京人就叫它為“伏天兒”,也很形象。其鳴叫的音調(diào)比較多變,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蒙古寒蟬體長3厘米左右,背部以綠色為主,雜以黑斑。這是一種很警覺的蟬。當人接近時,它先是停止鳴叫,然后還會繞著樹干“躲貓貓”。
黑蚱蟬體長可達四五厘米,是3種常見蟬中最大的,體色幾乎全黑。它的叫聲要單調(diào)很多,有人說,那是一種“持續(xù)的強大的電鋸噪音般的”聲音。因此,在我老家,它的俗名就叫“老前”,這里的“前”是象聲詞,意思就是說它只會無休無止地“前前”叫。黑蚱蟬最喜歡“大合唱”,有時一棵樹上就有好多只一起唱,氣勢雖然不小,但有時也真的嫌它們太吵了一點。
蟪蛄則是3種常見蟬中最小的,體長才2厘米多一點,體色以黃綠為底,飾以黑紋。其雄蟬常發(fā)出“滋,滋……”的鳴聲,也有人打趣說,它的叫聲像是“吃,吃,吃”,好像它老是吃不飽似的。蟪蛄個子小,鳴唱聲也比前面兩種蟬輕很多。
上述3種蟬之中,蒙古寒蟬的鳴唱期是最長的,甚至到9月底10月初,還可聽到個別蟬在鳴唱。北宋詞人柳永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估計說的就是蒙古寒蟬吧。
但不管怎么說,基本上夏天一結(jié)束,作為成蟲的蟬的生命也就到頭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這里說的“蟪蛄”,倒不一定就等同于現(xiàn)代所說的蟪蛄,而是說蟬的生命短暫,只知夏日,不知春秋。
夜觀“金蟬脫殼”
童年時見到過無數(shù)的蟬蛻,但由于不曾夜觀,因此竟從未見過“金蟬脫殼”的場景。直到近40歲時,才“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買了高亮的手電與頭燈,開始探索夜晚的自然世界。2012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我和李超一起到鳥友竹子山的山居去玩。山居位于橫街鎮(zhèn)的四明山頂上,夏夜甚是涼爽。我們拿著相機,沿著山路隨意走,忽然走在前面的李超說:“快過來,有好東西!”我和竹子山過去一看,哇,一只蒙古寒蟬正鉆出它的殼呢!
我還是第一次親眼目睹這場景,非常興奮,趕緊蹲下來拍照。蟬的外殼上有不少新鮮的泥點,顯然幼蟲剛從泥洞里鉆出來沒多久呢。在地下待了多年的幼蟲來到地面后,選擇一根樹枝,腳爪緊緊抓住,然后開始破殼而出的艱難過程。殼的背部開裂了,蟬的頭部先從那里出來,接著,綠色的身體、皺巴巴的翅膀、后腿也逐漸出來,最后只留尾部還在殼內(nèi)。然后,按照法布爾在其偉大的《昆蟲記》里的非常形象的說法——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這溫潤如碧玉的柔弱的小家伙,身體慢慢翻轉(zhuǎn),使頭部倒懸于下。它皺成一團的翅膀開始以極慢的速度伸展開來,直至完全舒展成形,那時,翅膀呈現(xiàn)出一種極為美麗的藍色。與此同時,原本蜷縮的足也開始在空中輕輕揮舞。
然后,它仿佛在做“仰臥起坐”一般,再次盡力翻轉(zhuǎn)身體,這次是讓頭部重新回到上方,然后抽出留在殼內(nèi)的尾部,用嬌嫩的爪子抓住自己的殼,吊掛在那里。就這樣,它要靜靜地吊掛在那里好幾個小時,讓翅膀慢慢變硬,那美麗的藍色逐漸退去,變成褐色。
絕大部分蟬選擇在晚上完成這一華麗蛻變的過程。此時,是蟬一生中最脆弱的時候,萬一被鳥兒等天敵發(fā)現(xiàn),就只能束手就擒。因此,它們只好在夜色的掩護下完成這一過程。當清晨溫熱的陽光照到它的身上,曬干露水,它就已經(jīng)足夠強壯,振翅飛往高枝了。
從此,林中開始響起了陣陣蟬鳴。古往今來,這鳴聲不知觸動了多少詩人的心!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綠槐高柳咽新蟬。(宋·蘇軾《阮郎歸·初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宋·楊萬里《初秋行圃》)
又有幾人曾親眼看過,蟬鳴的背后那許多艱辛的付出!所以,誠如法布爾所言:“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xiàn)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與飛鳥可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么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