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科技學院(南昌,330004) 朱海燕 翁家俊 楊宜花
齊仲甫,南宋婦科醫(yī)家,為宋朝步軍司軍醫(yī)官兼太醫(yī)局教授,專司婦人一科。他研習歷代中醫(yī)婦科著作,結合臨床經驗,著《女科百問》一書。該書共2卷,設百問,以問為目,以答為論,論后附方,闡述了婦女的生理、病理、經帶胎產等方面的內容?!杜瓢賳枴氛Z言簡練、說理清晰,是一部綜合性婦科書籍,比陳自明所著《婦人大全良方》早十余年,被世人譽為第一部婦產科普及讀物[1]。
月經病是婦科中最常見且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醫(yī)辨治月經病有獨特的優(yōu)勢,臨床實踐也有良好的效果[2]。故筆者通過整理分析《女科百問》中治療月經病的方藥,挖掘其月經病診治思想,以期指導中醫(yī)臨床。
1.資料來源
齊仲甫《女科百問》中有關月經病的方劑32首。
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方劑必須有明確的主治與藥物組成;給藥途徑為內服,劑型不限。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重復方劑計1次;組成中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學》《中藥大辭典》中均不收錄藥物的方劑;單方不予收錄;剔除現(xiàn)已不用或極少用的藥物的方劑,如“童便”等。(凡符合以上任意一項的方劑均予以排除)
3.數據規(guī)范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學》《中藥大辭典》規(guī)范藥物名稱。統(tǒng)計數據只計入基本組成所包含的藥物,不計入臨證加減藥物。
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方藥數據庫,對藥物的使用頻率和藥物類別等進行分析。
1.藥物功效頻次統(tǒng)計
齊仲甫辨治月經病總計32首方、112味藥,用藥頻次為290次。藥物按照功效類別歸納為18類。按照各類藥物使用頻次(某類藥物出現(xiàn)的頻次總和)和頻率(某類藥物出現(xiàn)頻次占所有藥物出現(xiàn)頻次總和的百分比)排序,使用頻次≥15的藥物見表1。
表1 藥物功效頻次表(頻次≥15)
2.用藥頻次統(tǒng)計
統(tǒng)計112味藥中使用頻次超過5次的共有12味,使用頻次≥10的藥物依次為當歸、肉桂、干姜、川芎、甘草、白芍,累計使用頻率達28.97%,詳見表2。
表2 用藥頻次表(頻次≥5)
3.藥性、藥味、歸經統(tǒng)計
通過對112味中藥按藥性(總頻次為290次)、藥味(總頻次為503次)、歸經(總頻次為838次)分類統(tǒng)計,以甘溫入肝經為主,詳見圖1-3。
圖1 藥味統(tǒng)計
圖2 藥性歸類統(tǒng)計
圖3 歸經統(tǒng)計
1.病因強調風冷,辨證首重氣血
《黃帝內經》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毖獨馐?,陰陽和,則形體適平。氣血乃生命之本始,氣血同源,一陰一陽,相互維系,氣血調和方能使月水、乳汁得以滋養(yǎng)化生。齊仲甫在《女科百問》第六問有言“經候或前或后多寡不定,當和其陰陽,調其氣血,以平為福”。氣血不和,則致周期前后不定,經量或多或少,陰氣盛乘陽,胞寒氣冷,血不營運;陽氣盛乘陰,則血流散溢?;蛞蛟谕庑l(wèi)氣失于濡養(yǎng),在內營氣失于灌溉,致經候欲行,身體疼痛。齊仲甫引《諸病源候論》“血性得溫宣流,得寒則澀閉”的觀點,認為風冷是主要致病因素,全篇論述“風冷”致病共計20余處。他認為,月水不通是因血氣不和,體虛易感外邪,以致風冷客于胞絡,風冷之邪損傷衛(wèi)氣,客于經絡,與血氣相搏,血得冷則壅滯不通。因此,齊仲甫用藥偏于溫熱辛散里寒,組方中當歸、肉桂、干姜、川芎、莪術、熟地等藥物多用。如齊仲甫診治經行腹痛,認為其是衛(wèi)氣外虧,營血內乏所致,藥用茴香、陳皮、青皮、川芎、胡椒、肉桂、白芷、生姜為方,合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大圣散。方中白芷、生姜辛溫解表;肉桂、茴香、胡椒溫里散寒;大圣散調氣和血,散寒暖宮。全方以婦人氣血為本,風冷為標,內調營血,外實衛(wèi)氣,祛邪溫里,標本兼治。此外,齊仲甫提出月水不通還與醉后入房、血枯血瘕、墮墜驚恐等其他病因有關。
2.肝脾同調,善化用四物湯
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則氣血化生有源;肝藏有形之血,疏泄無形之氣,調暢氣機,使血液正常運行?!杜瓢賳枴份d:“心主行血,脾主裹血,肝主藏血?!眿D人以血為本,當血氣充盈,則有腎氣全盛,沖任通調,血脈漸盈,應時而下。齊仲甫在《女科百問·第三十四問·下利經水反斷》中有言:“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蹦c胃虛弱,不能腐化水谷,則谷氣內虧,津液耗減。結合用藥功效統(tǒng)計,齊仲甫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溫里藥為主。而補虛藥之當歸、人參等多甘溫,歸脾胃心肝經,活血化瘀藥之川芎、莪術等多主入心肝經,溫里藥之肉桂、干姜等多辛溫,歸脾胃肝經,這與齊仲甫用藥以入肝經、脾經、心經三經為主的藥物歸經統(tǒng)計結果亦相一致。
由此可見,齊仲甫治療月經病強調顧護肝脾,以達脾健運化,肝血充盈,氣機調暢,陰陽平和之功。尤善選取四物湯化裁運用,其用方中,有12首方由四物湯加減而成。清代醫(yī)家柯韻柏有言:“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營氣安行經隧也。”《黃帝內經》云:“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碧斓厝f物順應四時,而人亦順應這一自然規(guī)律,故當歸甘辛溫潤,如春和暖日之生長榮發(fā)之氣;川芎辛溫行散,如夏日壯盛繁茂之機。又《素問》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白芍酸收寒潤,如秋令之氣從容平斂;熟地甘溫味厚,如冬令之氣精閉神藏。是故前人有言“行血用歸、芍以行春夏之令,止血用地、芍以行秋冬之令”[3]。自宋代醫(yī)家多用四物湯治療婦人諸疾以來,齊仲甫繼承這一思想,善化用四物湯辨治月經病。如:陽氣勝陰所致的經候或前或后多寡不定,宜四物湯加黃芩、白術組成當歸飲,以抑陽助陰,調理經脈;月水時來不快利,宜四物湯加青皮、丹皮、白芷、海桐皮、牡丹皮、五加皮、干姜、姜黃,組成養(yǎng)榮湯,以補血行氣,活血通經。齊仲甫在治療月經病證時重視補血理氣、溫里散寒、活血通經以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思想,為后世認識女子月經不調之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縱觀齊仲甫辨治月經病,首重氣血。蓋因氣血源于臟腑,行于經絡,是婦人經孕產乳的物質基礎。亦常因經孕產乳失調而耗血傷氣,導致氣血失調。氣血失調不僅是婦人諸疾之因,亦是之果。故調理氣血為治療婦人諸疾的重要原則之一。若氣血調暢,沖任通盛,經孕如常;若氣血不調,衛(wèi)弱營虧,則風冷客絡。齊仲甫深明此意,善化用四物湯補血調血。又因氣血源于水谷,化生于臟腑,故多調肝脾,促進脾的運化輸布、肝的統(tǒng)血藏血功能,兼以補虛溫經,活血理氣,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