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翠霞
(東華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語料庫是通過對自然語言運用的隨機抽樣,由在真實語境下使用的大量語言信息組成的資料庫[1]。自Tim Johns提出“數(shù)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 DDL)”的教學理念以來[2],語料庫已然成為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語料庫信息龐雜,直接運用于語言教學中存在諸多弊端。梁茂成提出的“微型文本”是使用者通過檢索工具從大型語料庫中得到的包含若干個索引行的文本,是創(chuàng)建者可根據教學需要加以編輯的語料庫,與大型語料庫相比,具備使用簡單、快捷、學習內容針對性強等優(yōu)勢,開始運用于英語教學與研究中[3]。但是,現(xiàn)有研究對以下問題存在不足:微型文本是否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具體運用微型文本;是否應該對于不同性別、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有差別地運用微型文本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故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教師和學生今后能更好地使用微型文本。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江西省某高?!按髮W英語Ⅰ”一個教學班的59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開展了基于微型文本輔助的英語教學實驗,為期三個月。同時,還邀請了該校15名“大學英語Ⅰ”課程的任課教師參與微型文本的課堂使用。
為確保教學實驗設計的有效性,實驗前筆者首先對59名實驗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回收有效問卷59份,用于了解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模式、對現(xiàn)階段自我英語能力的評價以及對語料庫與微型文本的認知程度等。調查結果顯示,實驗樣本對象中男生共36人(占61%),女生23人(占39%);高考英語成績58~83分(低分組)9人,84~108分(中分組)21人,109~133分(高分組)29人。其中,高達97%的實驗對象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接受的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先講解單詞和課文,后完成課后練習并最終實現(xiàn)所學內容內化輸出的教學模式;其余3%的學生接受的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即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完成部分學習內容的歸納和輸出。然而,幾乎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未曾在過去的英語學習中使用過語料庫或微型文本作為輔助工具,只有1位學生曾經聽說過語料庫,但不甚了解。
本研究擬探討微型文本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旨在解答以下3個問題:第一,與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對于基于微型文本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認同度如何,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和英語水平差異;第二,學生對于微型文本輔助教學的使用場合、使用形式是否存在明顯傾向;第三,微型文本的使用有何優(yōu)缺點及有什么樣的改進措施和教學建議。
根據教材提煉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運用PowerGREP軟件從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或英國國家語料庫(BNC)中獲得大量與所學知識點相關的真實索引行,然后運用Conc-Sampler軟件對所得索引行進行隨機抽樣,再根據學生的水平篩選出適合學生閱讀的索引行,建立平均大約含30個索引行的單個微型文本并積累成微型文本庫。實驗開始前對學生進行了包括語料庫與微型文本相關知識的介紹、微型文本語料庫檢索工具的使用說明以及微型文本操作實例演練展示等在內的培訓,為期一個月。實驗開始后將整理好的微型文本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協(xié)作或個人自行觀察索引行的方式在課堂上或課后呈獻給學生,完成基于微型文本輔助的大學英語教學實驗。同時,將微型文本庫資源共享給參與實驗研究的15名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自主使用。實驗后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來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
問卷調查:實驗后利用課堂時間再次對59位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收回有效問卷59份。問卷參考張金福研究中所使用問卷的部分內容[4],并根據研究目的作了修改。問卷為封閉式,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兩種題型,共18題,除研究對象個人基本情況部分與一些多選題之外,其余問題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的陳述評價問題形式。問卷就不同性別、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微型文本使用的具體情況、使用效果的評價、使用傾向以及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進行了調查。
訪談:為進一步證實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分別邀請參與教學實驗的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開放式訪談。學生訪談者中包括高考英語成績高、中、低分組各2名學生,其中女生3人,男生3人,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性別、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基于微型文本的英語教學模式的評價以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改進建議;教師訪談中邀請男教師2名,女教師4名,共6人參與,其中包括中青年教師各3名,用于了解教師對于微型文本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的體驗和建議。
實驗前通過問卷對學生現(xiàn)階段自我英語能力的評價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自己英語聽說水平的認同度最低,分別為71.4%和12.9%,其次為寫譯能力分別為4.3%和8.6%,極少數(shù)學生認為自己閱讀能力最差(2.8%)。造成學生普遍對自我聽說能力認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語言學習所需的真實語境,導致語言的輸入(聽)與輸出(說)不足,因鍛煉機會少從而影響了聽說能力的提高。而對于造成學生寫譯能力自我認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是詞匯量匱乏,同時在選用詞匯時經常受漢語母語語義遷移的影響[5],導致用詞不當,無法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用恰當?shù)脑~匯和句子表達出來[6]。
事實上,學生詞匯量大并不一定就能寫出好作文,產出性詞匯能力才是寫作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7]。然而,僅以教參為輔助工具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式存在語言自然性和內容新穎性不夠、例證偏少、信息輸入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產出性詞匯能力不高。而能提供給學生真實語境下語言運用的海量信息的語料庫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教學實驗后,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實驗對象進行關于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的認同度調查。調查數(shù)據顯示,與實驗前學生對于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完全不了解相比,實驗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接受基于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上課模式(完全接受占27.1%,比較接受占54.2%),且認同該上課模式對英語能力提高的有效性(認為幫助很大占17.0%,幫助較大占49.2%),并愿意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繼續(xù)運用該模式(非常愿意占20.3%,愿意占42.4%)。調查結果證實了大多數(shù)學生對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積極態(tài)度。
本研究還進一步調查了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基于微型文本的教學模式的認同度。由表1可以看出,被試者共有59人,其中男生對該模式的認同比例(完全接受占16.7%, 比較接受占55.6%)遠低于女生(完全接受占43.5%,比較接受占52.2%)。表2是卡方檢驗的結果,值為0.048,其概率小于0.05。數(shù)據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運用微型文本進行英語輔助教學的意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且女生比男生更加愿意使用微型文本作為英語學習的輔助工具。
表1 不同性別學生對微型文本輔助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
表2 性別差異對學生微型文本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的一致性檢驗結果
此外,本研究還調查了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對于該教學模式的認同度。英語水平參考值為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具有較高的信度。如表3和表4的數(shù)據所示,英語水平與接受程度的卡方檢驗的漸進顯著性(即p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于運用微型文本進行英語教學的意愿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且高分組的學生接受程度最高。
表3 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對微型文本輔助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
表4 英語水平差異對學生微型文本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的一致性檢驗結果
從使用模式、使用場合與使用方式三個維度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微型文本的使用傾向。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希望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采用的是基于微型文本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占96.6%),僅有2位學生仍堅持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運用。從使用場合來看,69.5%的學生希望能在英語課堂教學和課后自主學習中同時發(fā)揮微型文本輔助學習的作用,而只接受在課堂內教學中或只在課后自主學習中使用微型文本的學生僅占10.2%和20.3%。在使用方式上,相比于個人獨自研究(占8.5%)和與教師一起研究(占27.1%),64.4%的學生更愿意以小組多人的方式使用微型文本。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使用傾向及其選擇原因,筆者通過訪談方式對部分實驗對象再次進行了調查。訪談結果表明,由于微型文本所提供的語境共現(xiàn)界面,通過觀察目標詞與周圍詞共建短語詞塊的詞匯,可以研究詞語的搭配方式、語法范式、語義韻及語用功能,這對于學生英語學習中所需的產出性詞匯能力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學生接受在保留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部分優(yōu)勢下,使用微型文本作為英語教學的輔助工具,并愿意在課堂內外同時使用微型文本,以便延續(xù)性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輸出能力。然而,基于微型文本語料庫具有探索性的“3I”(Illustration-Interaction-Induction)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基礎、研究性思維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所以,大部分學生愿意以小組為單位,多人協(xié)作、取長補短,共同研究使用微型文本。
隨后,通過與部分參與實驗的教師開放式訪談,從教師的角度了解了微型文本的使用傾向。調查結果表示:在受訪的6位教師中,有5位較多地在課程教學中運用了微型文本庫,僅有1位教師因不太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式較少使用;5位經常使用微型文本的教師都認為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而選擇使用微型文本庫的具體形式,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對于較容易的學習內容可供學生在課堂內通過快速觀察微型文本庫語料后由學生個人歸納完成;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可由學生在課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習得;而對于較為復雜的知識點則需要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個人或小組觀察討論后由教師最后總結和歸納。教師們在訪談中也表示,因基于微型文本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耗時性和對學生英語水平的高要求,所以在應用上應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通過問卷調查和開放性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微型文本使用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分別調查了學生和教師在教學實驗中微型文本的使用體驗。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使用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有效提高自我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流利度(占60.6%),這也正是微型文本較之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最大的特點,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產出性詞匯能力;其次是語言的豐富性(占26.1%),這和微型文本語料庫所能提供的海量語言信息的優(yōu)點相吻合;同時,學生認為基于微型文本數(shù)據驅動的學習范式對于提高研究性思維(占59.0%)和思辨能力(占56.0%)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微型文本對學生哪方面英語能力的幫助最大的調查中,學生反饋微型文本對詞匯能力的幫助最大(占89.1%),其次是語法知識(占56.4%)。這一結果也證實了微型文本具備的檢索功能所能提供的關于詞素、單詞、短語與搭配、結構和句式、語義傾向和語義韻的海量信息對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
對于微型文本在教學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如表5所示,學生反饋的最主要問題是無法提取知識點(占36.9%),其次是時間花費大(占29.9%)和文本內容難(占25.5%),少部分學生存在設備跟不上(占6.4%)和不懂操作(占1.3%)等問題。
表5 學生微型文本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樣本的開放式訪談還反饋了微型文本使用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微型文本所涵蓋的內容不夠全面,不能解決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碰到的所有問題。
教師代表在訪談中發(fā)表了各自對于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看法(優(yōu)缺點)。調查顯示:教師一致認為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優(yōu)點首先在于教學語料的自然性(100%),其次為內容豐富性(83%),可以較好地擴大學生自然真實的語言信息量的輸入,從而實現(xiàn)更加自然(100%)、準確(100%)和流利(67%)的語言輸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83%)、思辨能力(83%)和研究性思維(50%);相比較而言,在詞匯(100%)和翻譯教學(83%)中應用的效果最佳,其次為寫作教學(67%)。然而使用微型文庫語料庫輔助英語教學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6 教師微型文本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表6數(shù)據可以看出,教師也認為微型文本在使用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時間花費大和操作難的問題;但同時也反映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不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時因學生的不配合或學生相關研究能力的缺乏無法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等。
從上述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自我的英語輸出能力認同度不高,尤其是產出性詞匯能力,普遍認為自己無法用準確、流利和地道的語言形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微型文本語料庫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上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這一突出矛盾,也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生和英語教師的認可,肯定了微型文本在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力、研究性思維和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同性別、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于微型文本輔助英語教學的認同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成績好的女生接受度最高;在使用傾向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希望在保留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下,在課堂學習和課后自主學習中以小組多人共同研究的方式,適當?shù)厝谌胛⑿臀谋镜膬热?;基于微型文本DDL的教學范式,需要學生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通過自我總結和歸納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從而獲得知識點的內化,這對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學習時間和語言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是學生在使用微型文本這一英語學習輔助工具時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在將微型文本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時,需要構建一個合理的應用模式,使其揚長避短。具體而言,有以下教學建議。
第一,就微型文本的創(chuàng)建內容而言,應根據教學的重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斷地完善,使其成為一個動態(tài)化的不斷豐富的小型語料庫,盡可能成為學生英語學習快捷便利的輔助工具。同時,教學過程中可適當?shù)厝谌刖W絡大型語料庫的運用,彌補所創(chuàng)建微型文本在內容上的不足。此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對微型文本的內容加以適當?shù)木庉?,使其能在學生語言水平能夠理解的范圍內發(fā)揮其最大優(yōu)勢。
第二,就微型文本的應用模式而言,對不同性別與不同英語水平的班級構成應有所區(qū)別,同時還應將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納入考慮范圍。對于成績好的班級或女生多的班級,教師可以在保留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下,更多地融入微型文本的學習內容,反之則不然;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微型文本具體使用的場合(課堂或課后)和使用方式(學生個人研究、小組討論研究或教師引導下研究),以實現(xiàn)最佳的學習效果。
第三,就基于微型文本的DDL教學范式下老師的角色而言,一是新事物的開拓者,即首先從思想上愿意接受新的嘗試,以期找到更好的教學模式;二是具有全局觀的設計師,能根據教學的重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好微型文本的內容;三是優(yōu)秀的組織者,能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構成的差異,組織好學生基于微型文本的課堂和課后學習;四是耐心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從被動地、不配合地使用微型文本轉化為主動尋求微型文本輔助學習;五是貼心的幫助者,為在使用微型文本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學生答疑解惑。
基于微型文本輔助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以語料庫數(shù)據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fā),力求實現(xiàn)大數(shù)據時代“以數(shù)據驅動學習”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產出性詞匯能力、觀察力、研究性思維和思辨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可助力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研究中所構建的微型文本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模式或可為今后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