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陳家壩溝牛形象巖畫 白銀市博物館藏
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牦牛巖畫內蒙古包頭博物館藏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被馴化。多數(shù)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被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之后擴展到歐洲、亞洲等地區(qū)乃至我國。我國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7000年的歷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鄉(xiāng)羅家角兩處文化遺址的水牛遺骸,證明當時在中國東南濱?;蛘訚傻貛В八R验_始被馴化。在北方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巖畫中也時常有牛的形象出現(xiàn)。這些巖畫栩栩如生,生動地描繪和記錄了人類祖先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
人類馴化的牛,最初以役用為主。因牛的繁殖率較低,在古代,作為主要役畜的牛比較珍貴,因此,牛也是財富的象征。
18世紀以來,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和消費需要的變化,除少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黃牛仍以役用為主外,普通牛經過不斷選育和雜交改良,均已向專門化方向發(fā)展。
十二生肖亦稱十二元辰、十二時神、十二屬相或十二支像,由鼠、牛、虎、免、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這十二種動物組成。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生肖不只是以普通生靈的形象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其自然習性也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被視作人們祈求平安、長久的象征。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寓意和傳說,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虎代表勇猛,免代表謹慎,龍代表剛毅,蛇代表柔韌,馬代表一往無前,羊代表和順,猴代表靈活,雞代表穩(wěn)定,狗代表忠誠,豬代表隨和等等。這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動物崇拜意識,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與動物的親善關系。
據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就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tǒng)。在古代文物和藝術品中以十二生肖為題材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從壁畫到陶俑,從年畫到剪紙,從玉器到瓷器,十二生肖無處不在。千百年來,十二生肖已經成為一個穿越歷史的文化符號,融入中國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十二生肖俑?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周時期,人們崇拜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常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地位、國威的標志和象征。牛是最早被先民崇拜的自然生靈之一,對古人而言,牛是辟地的神獸、農事的象征,也是工具、財富、食材、祭品。因此,牛的形象經常出現(xiàn)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
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阝+爰)伯”銅提梁卣,出土于甘肅省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群。卣為筒形,有蓋,蓋頂有圈形捉手。扁條形提梁的梁面上飾鳳紋,提梁兩端飾有牛首,套接于器身半環(huán)鈕上。其中牛首的造型生動逼真,形制小巧,制作技藝精湛。
除了作為青銅器上的造型和動物紋飾外,牛還是古人占卜祭祀時的重要物品。在商代,牛肩胛骨是占卜用的主要材料,在流傳至今的甲骨中尤為多見。而周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俱全方稱“太牢”,如缺少牛牲,則只能稱“少牢”,正所謂“諸侯之祭,牛日太牢”。在三牲之中,牛最珍貴,非一般人所能享用。犧、牲等與祭祀有關的文字,也都以牛作為部首,以此表達人們對神明的敬意。
耕稼圖(臨?。?中唐 榆林窟第25窟 敦煌研究院藏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yè)大國,牛在古人的農耕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清代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地辟于丑,而牛則辟地之物也,故丑屬牛?!痹缭诖呵飸?zhàn)國時,中國人就以牛耕田。至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創(chuàng)造了“代田法”,使牛耕得到推廣,牛的地位越發(fā)重要,位居六畜之首,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幫手。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農耕社會中,它們是人們親密的伙伴,人與牛共甘苦、同勞作,牛身上更是寄托了人們對人生美好安定的向往。時至今日,我國部分農村仍保留著用牛拉犁耕田的傳統(tǒng)習慣。
在敦煌壁畫中,有許多描繪古人勞作的場景。壁畫中人們拉犁耕作,牛兒奮進向前,反映了古代河西地區(qū)的農民在大漠戈壁、黃沙瀚海辛勤勞作、默默耕耘的圖景,“黃砂磧里人種田”便是對這種生活場景的描述。在河西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壁畫墓中,有許多表現(xiàn)古人耕作生活場景的畫像磚,牛的形象也是無處不在。
牛除了在農業(yè)生產和物質享用中為人們提供豐厚的保障外,也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漢初戰(zhàn)亂初定,國家百廢待興,馬匹數(shù)量不足,普通人只能坐牛車,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yǎng)生息,到漢武帝之后,馬車才重新流行。此外,漢代乘坐馬車禮儀繁縟,乘者必須時刻保持君子風度,新興的士族階層為擺脫拘束也喜好使用牛車。到魏晉時期,乘牛車之風仍十分盛行。墓葬中出土的彩繪木牛拉車、彩繪木牛拉犁、木牛篷車、陶牛車等,可以印證當時牛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播種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藏
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牛也經常出現(xiàn)在許多民間神話中。諸如在許多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都是牛破開沉睡的大地,喚醒生命的種子,溝通人與天地、鬼神,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在神話中的形象也是“牛首人身”;道家傳說中,有“老子李耳,乘青牛西游”的傳說;中國民間著名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中,也有牛的身影。還有一些與牛相關的典故,如吳牛喘月、犀牛望月、飲犢上流、丙吉問牛、時苗留犢等,都反映了人們對牛的喜愛和對平安幸福的祈愿。
木牛篷車?漢 武威市博物館藏
除了是民間神話中的主角外,古人還相信牛有鎮(zhèn)水的功能。相傳,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便鑄一鐵牛沉入水底,以鎮(zhèn)服水患,自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用鐵牛鎮(zhèn)水的序幕。在今天許多大江大河之旁,常見高大的銅牛、鐵牛、鐵犀牛雄踞河岸堤壩之上,既有用來遏制水患的象征意義,有的也在水利工程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力學構件。
都江堰石犀?長3.31m 高1.93m?戰(zhàn)國晚期至漢 成都市博物館藏
牧牛圖?絹本淺設色 61×63cm 宋 李唐 故宮博物院藏
遠古巖畫中可覓得牛兒質樸的蹤影,古代美術作品中的牛兒形象更是無處不在,如“仙人騎?!薄澳僚M印钡榷际侵袊糯L畫中的常見形象。在歷代畫家筆下,牛壯實強健、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被描繪得逼真?zhèn)魃瘢馊ぐ蝗?。在生活中,牛的藝術形象也隨處可見,在服飾、玩具、剪紙、織繡等民間美術、工藝美術作品中,都能經常見到各式各類,或立體或抽象的牛形象。古人乘牛、牧牛的恬淡情趣躍然紙上,流傳千年。
宋代李唐所作《牧牛圖》,用筆細膩舒緩,描繪出老牛屈膝低頭,牧童爬上牛頭的瞬間,呈現(xiàn)出人與牛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明代沈周所繪《臥牛圖冊》中的水牛,用筆方挺,墨法高超,展現(xiàn)了自由輕松的生活情趣。清代畫家黃鼎所繪《牧牛圖》,設色清淡細膩,筆墨精細,畫出兩頭壯牛覓食的情景,引人入勝。現(xiàn)代畫家李可染對牛兒更是情有獨鐘,所繪《暮歸圖》《設色青鄉(xiāng)八云圖》《暮韻圖》《牧童牛背吹笛圖》等,畫面清新明快,筆墨層次分明,描繪出牧牛時安閑自在的美好時光,充滿情趣和詩意。徐悲鴻筆下的牛,濃淡墨交融,畫家只是簡練幾筆,牛兒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斗轉星移,時序更張。告別庚子鼠,喜迎牛歲入。在幾萬年的時間長河中,牛與人類生活的聯(lián)系千絲萬縷。從遠古時期被人類所敬畏、崇拜,到成為人類親密的伙伴,牛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為中國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中的重要元素,牛更是以其堅韌不拔、開拓向前、為民造福、任勞任怨、不怕犧牲的品格受到人們的贊頌。
牛身上寄托了人們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與期望,也賦予了人們無盡的精神力量。古人的這些期盼,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的牛文物上得以體現(xiàn)。讓我們在感知牛的世界、領悟牛的精神的同時,發(fā)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chuàng)新發(fā)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披荊斬棘,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