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肖永海,周超,徐文學
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對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水平的影響
周輝,肖永海,周超,徐文學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骨科,貴州 遵義 564300)
研究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對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傷椎前緣高度、頭側端椎上緣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交角(Cobb角)水平的影響。選取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段骨折患者,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試驗組患者行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血漿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個月的腰背部疼痛評分、傷椎前緣高度以及Cobb角;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血漿引流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腰背部疼痛評分、Cobb角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均<0.05);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可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與血漿引流量,還可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同時傷椎前緣高度丟失較少,Cobb角變小,改善脊柱功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胸腰椎段骨折;椎旁肌間隙入路;傷椎置釘;脊柱功能
胸腰椎段骨折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患者的胸腰椎骨質(zhì)被連續(xù)性破壞,通常情況下由車禍和高處跌落所致。如果患者在早期處理不當,容易引起駝背畸形伴腰背部頑固性疼痛[1]。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傳統(tǒng)的入路方式需要廣泛剝離與長時間牽拉椎旁肌,術后容易引發(fā)頑固性腰背部疼痛、椎旁肌損傷等情況。而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骨折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保護患者神經(jīng)功能,同時降低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風險,減少術后創(chuàng)傷[2]。本文旨在探討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對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傷椎前緣高度、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的垂線的交角(Cobb角)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段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1~67歲,平均(45.34±4.19)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22~66歲,平均(45.73±4.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有關胸腰椎段骨折的診斷標準者;無手術禁忌證者;Cobb角>20°者等。排除標準:先天性脊柱畸形者;有明顯骨質(zhì)疏松者;患有精神疾病者等。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實施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shù)闹委煼绞剑簩⒃囼灲M患者的身體擺放為俯臥位,全身麻醉實施成功后,在X線機輔助下,觀察損傷椎體具體情況,并在皮膚相應部位標出損傷椎體與相鄰椎體;在進行消毒與鋪巾后,作一條10 cm左右的縱行切口,于最長肌間隙與雙側的多裂肌間隙將胸腰筋膜準確切開,把肌間隙有效分開,將關節(jié)突充分暴露后,于傷椎和鄰近上下椎實施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將其恢復至正常生理解剖關系,最后清洗傷口,逐層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后,予以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處理,維持48 h,并予以預防感染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shù)姆绞街委?,以傷椎為中心?1 cm縱切口,切開腰背筋膜與皮膚,在棘突兩側骨膜下,用電刀直接剝除椎旁肌至椎板后、小關節(jié)及橫突。牽拉兩側椎旁肌,顯露傷椎上、下椎體關節(jié)突;確定螺釘入口點后,打開隧道,置釘安裝固定和關閉切口等處理方法同試驗組,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和血栓形成。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血漿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個月腰背部疼痛評分、傷椎前緣高度以及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的檢測方法:利用X線取得患者的腰椎前后位和側位的圖片,然后將近片側涂鋇后,分別攝取其前位和側位X線片,致密線與淡影線間的距離為椎體的高度;Cobb角的檢測方法:首先確定患者側彎的端椎,其中上、下端椎是指患者側彎中向脊柱側彎凹側傾斜度最大的椎體,然后在患者的上端椎椎體上緣畫一條橫線,在下端椎椎體下緣畫一條橫線,對比兩條橫線并各作一垂直線,其中兩條垂直線的交角就是Cobb角(對于較大的側彎,上述兩條橫線的直接交角也等于Cobb角);腰背部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進行測評,滿分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疼痛越明顯。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腰背部板滯、切口感染、醫(yī)源性腰背疼痛等。
2.1 手術指標 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血漿引流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2.2 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VAS評分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均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Cobb角、VA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2.3 并發(fā)癥 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組別例數(shù)腰背部板滯切口感染醫(yī)源性腰背疼痛總發(fā)生 對照組202(10.00)1(5.00)3(15.00)6(30.00) 試驗組20 1(5.00)0(0.00) 0(0.00) 1(5.00) χ2值 2.771 P值 >0.05
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出現(xiàn)頑固性腰背部疼痛與廣泛肌肉剝離密切相關,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椎旁肌失去神經(jīng)支配后,引起其肌肉逐漸萎縮,最終引起疼痛的現(xiàn)象[5]。采用傳統(tǒng)的入路方式對胸腰椎段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后,患者在術后容易發(fā)生頑固性腰背部疼痛,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6]。
在手術過程中,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不需要暴露過多有血管界面的肌間隙,因此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血漿引流量,并縮短手術時間。對胸腰椎段骨折患者使用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shù)姆绞竭M行治療后,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血漿引流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可有效改善手術相關指標,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安全性良好。除此之外,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shù)闹委煼绞讲僮骱唵?,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傷椎高度快速復位,避免損傷傷椎。同時椎旁肌間隙入路內(nèi)固定主要是在患者的肌間隙內(nèi)完成,不會對患者的椎旁肌起止點造成較大的破壞,因此在手術后患者的肌間產(chǎn)生的瘢痕較少,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多裂肌深面的支配神經(jīng),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神經(jīng)損傷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避免對患者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腰背部疼痛的概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VAS評分、Cobb角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傷椎前緣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可減少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
表2 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VAS評分比較(±s)
注:與術前比,*<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Cobb角: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的垂線的交角。
綜上,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可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血漿引流量,還可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同時傷椎前緣高度丟失較少,Cobb角變小,改善脊柱功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值得大力推廣。
[1] 劉俊, 郭錦明, 嚴宏生, 等. 傳統(tǒng)入路與后路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對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 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18, 20(7): 533-536.
[2] 李代君, 蔡小軍, 董革輝, 等. 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療效對比[J]. 遼寧醫(yī)學雜志, 2018, 32(3): 24-27.
[3]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等. 實用骨科學[M].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88.
[4] 孫兵, 車曉明.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 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5] 胡錚, 林勇彬, 林可新, 等. 3種不同手術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 2018, 21(2): 136-140.
[6] 吳繼彬, 郭開今, 袁鋒, 等. 經(jīng)椎旁肌入路結合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6, 24(8): 697-701.
[7] 張慶普, 夏文衛(wèi). 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對椎體結構的影響[J].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8, 34(10): 1560-1561.
[8] 陳澤欽. 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結合傷椎置釘技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效果探究[J].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8, 26(4): 24-25.
R687.3
A
2096-3718.2021.07.0135.03
周輝,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骨科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