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張立朝 袁慧書
痛風雙源CT 尿酸鹽檢測憑借其快速、無創(chuàng),以及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1.2],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痛風的臨床診斷。痛風雙源CT(DECT)已被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和歐洲風濕病防治聯(lián)盟(EULAR)共同納入2015 年版痛風分類標準[3]。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改變痛風處理軟件Dual-Energy Gout 的參數(shù)會對尿酸鹽檢測結果產生影響,如改變空氣距離、骨距離可以減少趾甲、皮膚偽影等[4-9]。然而對于雙能數(shù)據重建參數(shù)對尿酸鹽檢測的影響,業(yè)界尚無文獻報導。本文通過研究雙能數(shù)據重建層厚/間距對尿酸鹽檢出情況的影響規(guī)律,為痛風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可靠依據。
回顧性選擇2019 年6 月至12 月期間在北醫(yī)三院行雙源CT 檢查的痛風患者46 例,年齡16~60 歲,平均年齡(37±11)歲,其中足踝部24 例,膝關節(jié)17例,手腕部5 例。痛風診斷符合ACR/ EULAR 2015年痛風分類標準。所有病例均無金屬置入術史,并排除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利用CT 原始數(shù)據重建4 組雙能數(shù)據(80 keV/140 keV),各組重建層厚(mm)/間距(mm) 分別為A 組0.6/0.3、B 組0.75/0.4、C 組1.0/0.5、D 組1.5/0.8,各組顯示視野及中心點均一致。本研究所用CT 設備的重建層厚共設12 級固定值,級別增大則層厚增加。A 組層厚為CT 物理探測器實際尺寸,為第一級;B、C、D 各組層厚依次為設備層厚第二至四級;其余級別的層厚過大,四肢關節(jié)常規(guī)CT 重建時并不采用,故本研究中未予涉及。
檢查設備為西門子二代雙源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后 處 理 工 作 站Syngo MMWP VE23A。痛風尿酸鹽分析軟件為Dual-Energy Gout(以下簡稱Gout),并利用體積分析軟件Volume 進行尿酸鹽結晶體積測定。Gout 參數(shù)設置:軟組織140 keV、80 keV CT 值為50 HU,比率為1.36,CT 值計算范圍150~500 HU,范圍為5,空氣距離為5,骨距離為10。將雙能數(shù)據導入Gout 后處理得到4 組MPR 及VR 偽彩融合圖像,尿酸鹽結晶以高亮綠色顯示。將Gout 分析所得序列調入Volume 軟件,軟件自動標記尿酸鹽興趣區(qū),并計算得到容積范圍內尿酸鹽結晶體積之和。Volume 軟件CT 值設置:上限為-1 HU,下限為-100 HU。將4組數(shù)據分別按以上步驟進行后處理得到4組尿酸鹽結晶檢出結果。
將Volume 軟件計算所得容積范圍內尿酸鹽結晶體積數(shù)值作為尿酸鹽結晶檢出的客觀數(shù)值。2 名從事骨肌影像診斷10 年以上的影像科醫(yī)生分析4 組MPR及VR 偽彩融合圖像,就尿酸鹽分布及形態(tài)分別給予主觀評分。當兩者意見不一致時,共同協(xié)商達成一致。尿酸鹽結晶分布評分標準:為體現(xiàn)重建層厚對尿酸鹽結晶檢出的影響,選擇中間層厚0.75 mm 的B 組為參照,其檢出尿酸鹽分布解剖范圍評分為1 分;若其他組檢出尿酸鹽結晶分布范圍多于B組,則評分為2 分;若分布范圍少于B 組,則評分為0 分;若分布范圍與B 組相同,則評分1 分。尿酸鹽結晶形態(tài)評分標準如下,0 分:無尿酸鹽結晶;1 分:僅有散在的、亞毫米級點狀尿酸鹽結晶;2 分:存在散在的、結節(jié)狀狀尿酸鹽結晶;3分:團塊狀/斑片狀尿酸鹽結晶聚集;4分,點狀、結節(jié)狀、團塊狀/斑片狀尿酸鹽結晶并存。
應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 s 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及秩和檢驗對4 組尿酸鹽結晶結果的統(tǒng)計學差異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組結果中所檢出的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別為(6.93±19.36)、(6.49±18.26)、(6.18±17.55) 與(5.42±15.18)mm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雙能數(shù)據重建層厚/間距的增加,Gout 軟件檢出的尿酸鹽結晶體積相應減小。其中A 組與C 組之間,A 組與D 組之間尿酸鹽結晶體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2。
4 組尿酸鹽結晶分布評分分別為(1.09±0.28)、(1.00±0.00)、(0.04±0.21)與(0.04±0.2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組尿酸鹽結晶形態(tài)評分分別為(2.24±1.40)、(2.15±1.49)、(1.30±1.40)與(1.23±1.41)分,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A 與B 組、C 與D 組之間,其余各組尿酸鹽分布及形態(tài)評分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 3)。詳見表1、2。
近年來,痛風雙源CT 尿酸鹽檢測憑借其快速、無創(chuàng),以及高敏感型和高特異性,成為痛風臨床診斷的重要工具[2]。雙源CT 痛風分析軟件Dual-Energy Gout 與體積測量軟件Volume 的銜接使用,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尿酸鹽結晶并測定尿酸鹽結晶體積,可作為痛風療效評估的重要手段[10-13]。本文通過比較不同重建層厚/間距下,痛風雙源CT 檢出尿酸鹽的體積數(shù)值、解剖分布以及形態(tài)變化,研究雙能數(shù)據重建參數(shù)對尿酸鹽檢出情況的影響,從而為痛風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可靠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4 組尿酸鹽結晶的體積、分布范圍及形態(tài)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隨著雙能數(shù)據重建層厚/間距的增加,檢出尿酸鹽體積逐漸減小,分布范圍縮小,尿酸鹽結晶形態(tài)更聚集。當層厚由0.6 mm增加至1 mm時,46例痛風患者中無尿酸鹽結晶檢出患者增至22 例,其中有17 例患者檢出尿酸鹽結晶形態(tài)由點狀、結節(jié)狀、團塊狀/斑片狀尿酸鹽并存變成僅為團塊狀/斑片狀聚集。但當層厚由1 mm 增加至1.5 mm 時,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布及形態(tài)評分變化不大。這說明當雙能數(shù)據層厚增至1.0 mm 以上時,亞毫米級或結節(jié)狀的微小尿酸鹽結晶未被檢出(圖1),因此檢出尿酸鹽結晶體積變小。從Gout 運算過程分析,定義參與運算范圍的參數(shù)(空氣距離/骨距離)以及定義平滑濾過的參數(shù)(范圍),均以體素為基本單位,而單個體素空間尺寸取決于像素,因此圖像的空間分辨率,成為影響尿酸鹽檢測敏感性的關鍵。此結論在本研究中得以印證。
表1 各組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布及形態(tài)統(tǒng)計結果± s
表1 各組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布及形態(tài)統(tǒng)計結果± s
a:卡方值;4組尿酸鹽結晶體積統(tǒng)計學差異采用多個獨立樣本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實質上用卡方檢驗做近似計算;4組尿酸鹽結晶分布及形態(tài)統(tǒng)計學差異均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檢驗值P值尿酸鹽結晶體積/mm3 6.93±19.36 6.49±18.26 6.18±17.55 5.42±15.18 8.25a<0.05尿酸鹽結晶分布各分值例數(shù)0分0 0 44 44 227.898a<0.05 1分42 46 2 2 2分4 0 0 0評分/分1.09±0.28 1.00±0.00 0.04±0.21 0.04±0.21尿酸鹽結晶形態(tài)各分值例數(shù)0分0 3 22 24 174.545a<0.05 1分23 21 5 4 2分6 5 2 1 3分0 0 17 17 4分17 17 0 0評分/分2.24±1.40 2.15±1.49 1.30±1.40 1.23±1.41
表2 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布、形態(tài)兩兩比較統(tǒng)計結果
圖1 典型痛風病例(46歲男性,病程4年)雙源CT示右膝關節(jié)腔內尿酸鹽結晶A~D為A、B、C、D各組不同層厚/間距分析所得VR偽彩圖像,所計算尿酸鹽結晶體積分別為0.03、0.02、0.01和0.01 mm3。圖A、B顯示收肌結節(jié)后緣可見結節(jié)狀尿酸鹽結晶(白箭頭),圖C、D中均未顯示。圖A、B髁間窩區(qū)域可見亞毫米級結節(jié)狀尿酸鹽結晶聚集(白箭頭),圖C、D中該區(qū)域尿酸鹽結晶體積明顯變小。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雙源CT 尿酸鹽檢測在痛風患者首次發(fā)病(6 周內)期間的敏感性明顯低于痛風石形成的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階段,且各報道間的敏感性差異頗大。有學者認為,雙源CT 能夠檢測出尿酸鹽結晶最小尺寸(2 mm)限制了其在痛風首次發(fā)病期的診斷敏感性[7-9]。本研究中A 組層厚0.6 mm,這是CT設備探測器的物理尺寸,為重建層厚最小值,而研究結果示A 組和B組檢出尿酸鹽結晶的體積、分布及形態(tài)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當雙能數(shù)據層厚小于1 mm 時,0.6 mm 和0.75 mm 對于亞毫米及結節(jié)狀尿酸鹽結晶檢出無差異。因此,本文建議為提高雙源CT 痛風檢查的可靠性,為提高早期痛風患者微小尿酸鹽結晶檢出率,痛風雙源CT 檢查雙能數(shù)據層厚應小于1 mm。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1)Volume 軟件體積計算精度為0.01 mm3。若患者本身尿酸鹽結晶體積小于該值,或因層厚增加導致檢出尿酸鹽體積變化小于該值,軟件未能給出更精確計算。(2)層間距反映數(shù)據在Z 軸方向重疊情況,本研究直接選擇最佳比值[14],即:間距為層厚一半,其余間距未予涉及。(3)除Z軸方向的圖像空間分辨率外,X 和Y 軸層面內圖像分辨率對尿酸鹽結晶的檢出精度的影響,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雙能數(shù)據重建層厚/間距設置對雙源CT 尿酸鹽結晶檢出有影響。隨著雙能數(shù)據重建層厚/間距的增加,痛風雙源CT 檢出尿酸鹽結晶減少。為提高該檢查可靠性,建議雙能數(shù)據層厚設置應小于1 mm。使用雙源CT 對痛風患者進行動態(tài)療效評估時,應盡量保持前后重建參數(shù)保持一致,以避免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