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成
摘要:撐綠竹是一種高產的雜交竹品系,有著生長快、適應性強、適用于造紙的優(yōu)點,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本文針對雜交撐綠竹引種和豐產栽培技術進行研究,通過引種和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有利于提高各省市的竹類資源,優(yōu)化林業(yè)種植結構,對提高種植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雜交撐綠竹;引種;栽培技術
前言:
撐綠竹系以撐蒿籬竹為母本、大綠竹為父本,通過人工控制授粉選育而成的,這項科研成果對我國林業(yè)種植領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撐綠竹適應性強、抗病、抗?jié)?、耐寒等?yōu)點,使其成為林木領域主要研究對象,在發(fā)展撐綠雜交竹色引種和栽培技術的前提下,能提高撐綠竹種植產量和品質,因此,加大對撐綠雜交竹引種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試驗地情況
本次試驗地在宜賓市高縣,該地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年平均溫度達18.5℃,年降雨量為1221mm。選擇的種植區(qū)域土層中等,土壤中的含沙量較大,約為50%,包括較多粗砂,但土壤保水能力差、透水性強,導致肥力不高。
二、材料與方法
本次試驗選用年齡一年以上鮮撐綠竹三號竹杄,切成段,每斷二至三個節(jié),浸泡二十四小時,用生根粉,處理大頭節(jié),大頭捍入土中,小頭露出土面,覆蓋地膜保溫,搭遮陽棚防中午高溫。按照田間試驗方法來設計,
三、結果與分析
采取帶狀整地的種植方式,帶寬為1米,在帶中挖穴并設計其規(guī)格為40*40*35cm,控制每畝植株為55顆。種植前使用黃泥漿漿過根后開始斜值,使竹桿和地面保持45度角,之后回土踏實。觀察幼林生長結果,可發(fā)現植被30天后開始長出新芽,約90天后90%以上的雜交竹已經萌發(fā)兩條竹筍,每條竹筍約1-3厘米粗,但由于該地區(qū)降雨量少,造林后正逢高溫季節(jié),還受到管理不當、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導致成活率較低,但在及時調整后仍然保證了撐綠雜交竹的有效引種[1]。撐綠竹整體生長情況良好,引種當年平均每條植株萌芽兩條,竹林高約2.5米;兩年后新萌發(fā)的竹筍明顯增加,徑粗約2.26厘米,竹林高,4.2米;3年后徑粗約為3.8厘米,竹林高5.4米,基本長成。
由于造林植株間的行距較大,林內空間大且當地的灌木和雜草將抑制幼林生長,為了提高撐綠雜交竹產量和品質,保持土壤中的養(yǎng)分,當竹林種植1年時,可劃分其中一小片讓農戶在林間種植紅薯、花生、黃豆等作物。種植一年后進行觀察,發(fā)現采用間種方式的竹林在徑粗、林木高度、萌條數等生長指標上都要高于不間種的林木,尤其是總植株數量上,間種要比不間種的多兩條,徑粗要大,在外觀上呈現出葉色濃綠、長勢良好,而不間種的雜交竹長勢差且葉色發(fā)黃。通過間種,能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能提升種植產量,是一種有效的雜交竹種植方式,在一些土地資源有限的地區(qū)可利用這一經營方式。
四、雜交撐綠竹引種栽培技術分析
以上主要介紹了雜交撐綠竹引種栽培過程中運用到的種植技術,為了達到較好的種植效果,需要加大對雜交竹引種和栽培技術的研究,為最終種植產量和效益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持。
(一)育苗技術
一方面,要做好苗圃的選擇和整地。雜交撐綠竹是一個特殊的品種,為了保障其存活率,需要按照相關要求選擇種植場地,并有效整地。進行苗圃選擇時要考慮以下幾點問題:一是選擇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確保土壤具有較強的保水性能,應避免選擇黏性強的土質;盡可能靠近水,方便灌溉和排水;三是要保證苗圃附近交通便利,為日后移植和收苗提供便利;四是保證地面盡量平整,避免選擇坡度大的地點。整地過程中,要全面清理灌木和雜草,進行土壤的深翻處理,深翻要求達到20厘米以上,然后用耙使土壤平整,徹底根除土壤中的樹根和雜草,為撐綠雜交竹種植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另一方面,在育苗時間和手段方面,雜交撐綠竹最佳育苗時間是2月中旬到3月底之間,最晚不能超過4月上旬。本文主要針對雜交撐綠竹3號進行討論,相對于其他雜交竹而言,雜交撐綠竹3號育苗方式主要包括節(jié)間切口埋桿、埋單節(jié)、插值育苗等。當使用帶蔸埋桿育苗技術時,應首先選取合適的母竹。挖掘竹苗過程中將竹蔸一起挖開,確保竹蔸芽眼完整性,并砍掉竹梢,要求竹苗桿長約為60厘米[2]。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優(yōu)先選用隨挖隨種的育苗方式,避免竹苗在移植過程中存活能力降低而對之后林木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種植時應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距離開挖育苗溝,在種植竹蔸的溝中放入適量基肥,之后置入竹苗。完成上述步驟后為竹蔸蓋上約10厘米的土壤,通常要求竹尾一端的土壤應淺一些,踩實蓋土后及時澆水并蓋草,合理控制栽培密度。使用插枝育苗技術時,應選擇長度大于1厘米的枝條進行,提高成活率。具體方式是準備好土壤后,將枝條插入育苗溝中,保持插入深入約為6厘米,同樣在踩實土壤后澆水、蓋草、覆蓋農膜、25度以上晴天加蓋遮陽網,農膜溫度達35度打開兩頭通風,半月補澆水一次。
(二)后期管理
1.發(fā)芽期管理
這一時期是指完成種植時到5月上旬的期間,由于幼苗正處于根系形成的重要階段,要注重減少外部環(huán)境對竹苗生長的影響。這時幼苗抗?jié)场⒖购的芰^差,因此要定期排澇或淋水,保證幼苗正常生長,還要及時清理雜草和灌木,避免降低竹苗存活率。
2.生根階段的管理
一般來講,幼苗生根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這一期間竹苗根系開始生長出來,為了促進幼苗正常生長,這一階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為幼苗松土、施肥和除草。
(三)幼苗移植技術
在進行幼苗移植時,為了保護幼苗根系完整性要將周圍土壤一起挖出,將幼苗連蔸拔起,并用刀將竹桿柄處切斷,上述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竹蔸,以免竹蔸出現破裂現象。要求母竹必須具有兩個以上完整的芽眼,同時要保留兩個以上的竹節(jié)。按照預計的數量對其進行捆扎并運輸到種植地點,移植過程中要保證植株水分充足。
五、結論
傳統(tǒng)的撐綠竹種植技術,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產量目標,為了提高種植產量,研究機構加大了對雜交竹種植技術的研究,其中撐綠雜交竹是重要的一種。實際進行雜交撐綠竹育苗與栽種時,應選擇適合的土壤環(huán)境,采取科學的種植和養(yǎng)護管理手段,確保種植產量和品質達到較高標準。
參考文獻
[1]白祖云,李正銀.雜交竹高效培育技術在昭通市示范推廣應用效果及前景分析[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9,44(01):153-158.
[2]甘漢英.撐綠雜交竹3號育苗及高產栽培技術[J].綠色科技,2018(23):94-95.
[3]曾慶旻.撐綠竹組織培養(yǎng)與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8,30(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