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桃
摘要:不同的年齡段人對于音樂的認識和感知能力不同,有的年齡段人天生對于音樂的認識和感知能力較強,可以比較容易地在實踐中體會和看到在音樂中各種情感的變換、旋律的變化;有的人對于音樂的感知和創(chuàng)造能力相對較弱,很難在自己心理上與其他地方產(chǎn)生共鳴。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音樂老師,存在孩子對音樂的了解很少的問題。在初中聲樂教學中,就需要進一步地加強對于學生的音樂樂感培養(yǎng),提高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認識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樂感;方法
引言
樂感是指對音樂節(jié)奏、旋律,音樂高低、強弱等的聽辨能力。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與音樂產(chǎn)生共鳴;聽音樂也是一種聽力訓練;聽音樂還可以緩解日常學習的煩悶,在音樂中找到自我,找到伴侶和知音。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中,學生家長對學生的音樂培養(yǎng)不夠重視,學生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對音樂的了解也很少,很多學生也只是通過手機聽一聽各種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給學生一定的樂感訓練,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下手。
一、注重對樂理知識的講解
日常音樂教學,教師可能會忽略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其實,這一部分的知識很重要。掌握基礎的樂理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這一部分是什么調(diào),運用了什么樂器進行伴奏,唱的是高音還是低音,要如何去發(fā)聲等等的基本問題。當學生拿到一首曲子或者聽到一首作品時,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作品優(yōu)美之處,音樂作品傳達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這一方面有更強的理解能力[1]。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七子之歌》為例,這是一首將古詩改編成曲的經(jīng)典之作。這首曲子的情感由弱到強,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將盼望早日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師在教學生前,學生不一定能聽出這首曲子的情感音調(diào)變化,也不一定能聽出這首曲子運用了什么樂器在里面。教師就可以教學生一些基本樂理知識,學生在聽音樂作品的時候,就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其中,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平時生活中,學生也能運用這些知識去演唱一些作品,在運用中加強記憶,提高樂感。
二、運用現(xiàn)代化科技,在情景中教學
音樂的教學,可能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這對音樂教學的效果不是很好。音樂講求的是聲、光、電等多方面的感知,通過多種形式的接觸,提高對情感的共鳴和感知,才能創(chuàng)作和理解一首音樂作品。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學校提供一些音樂器材,像鋼琴、吉他、笛子等的樂器,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樂器的認識[2]。在上音樂課時,教師可以豐富上課的內(nèi)容和形式,讓音樂課“活”起來。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歌唱祖國》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祖國的壯美河山的風景圖,像長城、故宮、秦兵馬俑……學生看到這些圖片,會對祖國產(chǎn)生深深的崇敬和熱愛之情,更能理解《歌唱祖國》這首歌中蘊含的濃濃深情,在演唱時,傳達的情感就會更加豐富。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你們愛不愛我們的祖國”“你最喜歡祖國的什么地方”,學生積極回答教師問題,活躍課堂氛圍,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學習這首歌后,可以給學生播放其他演唱版本,在不同的版本中尋找差別;或者聽一聽其他的愛國歌曲,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歌曲進行評價,完善其音樂鑒賞能力[3]。
三、將音樂教學與其他活動相結(jié)合
僅僅借助日常的樂感訓練來提升學生樂感,是遠遠不夠的。日常的樂感訓練形式簡單,且有點枯燥乏味,學生難以長期堅持和保持興趣。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外,還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合唱隊、樂隊以及各種舞臺演出當中,讓學到的知識一次次得到運用,同時,這也是一次次學習機會,在各種地方觀摩其他表演者的演唱水平和技巧,發(fā)現(xiàn)差別,獲得從理論到實踐的成長。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合唱歌曲《小鳥,小鳥》,這首歌節(jié)奏歡快活潑,特別適合中學生演唱。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室外演唱,看著春天的腳步走近,鳥兒飛回溫暖的地方筑巢安家,學生隨著鳥兒清脆的鳴叫,唱響這一首春天的贊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與其他合唱團、舞蹈團等一起演奏這首歌曲,以歌舞的表現(xiàn)方式,表達對春天的喜愛;或者舉行歌曲演奏比賽,通過比拼,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這首歌曲,提高對歌曲的樂感[4]。
四、根據(jù)學生興趣設置課程
當前,各種歌曲充盈耳畔,音樂教材里面的歌曲可能不符合學生的胃口,學生不太喜歡,上課的時候就會失去興趣。相反,當下一些流行歌曲郎朗上口,學生對此類歌曲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這種情況,適當?shù)卣{(diào)整上課的方式和內(nèi)容。在上課的時候,播放一些當下學生感興趣的歌曲,給學生分析其中使用的樂器,這首歌的旋律是什么樣的,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慢慢理解這首歌的情感和蘊含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樂感,提高對歌曲的理解能力。這種方式,是將經(jīng)典與流行相結(jié)合,讓枯燥的樂理知識以一種活潑的方式展開講解,保證學生上課的激情和興趣,也拉進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讓教師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照本宣科上。課堂內(nèi)容的改變,也讓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一直保持下去,也讓樂感不斷得到提高。
五、結(jié)束語
樂感是對音樂的一種感知,音樂中可以傳遞和表達的情感可以很豐富很細膩,有樂感在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注重對樂理知識的講解、借助現(xiàn)代化科技在情景中教學、將音樂教學與其他活動結(jié)合、根據(jù)學生興趣設置課程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樂感,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去了解和學習音樂,讓學生的審美水平再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趙艷[1].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與鑒賞課教學實踐[J].中國文藝家,2019,000(003):P.176-176.
[2]杜軍.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與鑒賞課教學方式探討[J].東西南北:教育,2019(13):0318-0318.
[3]李潤國.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與鑒賞課教學方法探討[J].讀天下(綜合),2018,000(021):P.252-252.
[4]李向南.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與鑒賞課教學探討[C]//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三).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