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要:鴉片戰(zhàn)爭之后,為了救亡圖存,先后有多個階級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或是為了推翻封建王朝等原因進行了實踐,但結(jié)果均已失敗告終。五四時期,通過一批進步人士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傳播。這一時期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習、宣傳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并深入工農(nóng)群眾之中進行革命思想啟蒙,以汲取工農(nóng)群眾的偉大力量,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正是因為進步青年的有效宣傳,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才在通過對各種思潮的比較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在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實踐后,建立了新中國。
關(guān)鍵詞: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
嚴格意義上來說,五四時期是指1915年9月《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這段時間中國的歷史。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了廣泛的傳播,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等率先舉起“德先生”、“賽先生”的旗幟,翻譯了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讀物,為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普遍與快速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21年7月成功創(chuàng)立。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將近100周年之際,研究這段先進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奔走呼號的歷史,對于今天我們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亡圖存,中國各個階級先后進行了探索,如農(nóng)民階級進行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主導的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發(fā)起的辛亥革命,但最后無不以失敗告終。這些階級所進行的實踐,均說明他們的指導思想與所采取的方式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當時的先進分子認識到,僅僅依靠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沒有辦法救中國的,要救中國,必須在文化上得到啟蒙和覺醒。五四前期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向國人打開了思想的洪流,也向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正統(tǒng)發(fā)起了挑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人民看到了社會主義如何變成現(xiàn)實,給中國人民提供了探索救亡的新出路。在中國,第一個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先進分子是李大釗。李大釗順應潮流發(fā)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使得當時的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隨著罷工、罷課、罷市的進行,中國工人階級首次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它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它突破了以往運動中只有上層精英參與的狹隘方面,是群眾廣泛參與的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先進知識分子在進行研究的同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大力宣傳。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在指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決定了中國人民當時的任務是反帝反封。而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的各階級運動中,要么不反帝要么不反封。結(jié)合中國的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理論,能夠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并結(jié)合中國實際,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jié)合。
在各階級探索接連失敗后,中國知識分子紛紛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亡圖存的指導理論。李大釗在五四運動前后分別寫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宣傳,并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陳望道首次對《共產(chǎn)黨宣言》進行了翻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并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知識分子以及青年學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新文化運動通過宣揚科學、民主直指舊社會的封建綱常,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促進國民思想解放,為新文化涌進國門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五四運動通過新文化運動,使得馬克思主義涌進國門,通過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將其傳播,并成長為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準備。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揭開了反帝反封的新序幕。
習近平指出,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魯迅曾寫道: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梁啟超有言:少年強則國強。習近平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中談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中國的青少年都應將國家民族的復興作為己任,認真學習,勤于實踐,在學習實踐中充實生活,升華思想,獲取人生價值。五四運動后的一百年來,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yè),為人民戰(zhàn)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僅對當時的中國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而且自此重新回顧,能深刻領悟到中國青年積極向上、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勤瑤.從五四啟蒙到馬克思主義啟蒙——析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啟蒙轉(zhuǎn)向與意義[J].甘肅理論學刊,2020(04):48-55.
[2]蔡凱文. 五四時期進步社團傳播馬克思主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20.
[3]李一冉.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傳播方式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22(02):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