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波
“古老的小鎮(zhèn)梅恩菲爾德所處的位置十分怡人。出了小鎮(zhèn),一條小徑穿過郁郁蔥蔥的大片綠地,蜿蜒伸展到山腳下,高聳的山脈氣勢宏偉,低首俯視著山谷。陡峭的小徑崎嶇向上,一直通到阿爾卑斯山上,路開始變陡的時候就進入了一片草原,里面長滿矮草和尖草,只要旅人一走近,就能立刻聞到它們所散發(fā)出來的淡淡香氣?!?/p>
讀瑞士作家約翰娜·斯比麗的兒童長篇小說《海蒂》,一開始就給人一種清新愉悅的感覺,仿佛讓我們一下子置身于阿爾卑斯山青翠的山崗之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俯瞰著美麗的山間風(fēng)景一般。
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海蒂》(國內(nèi)翻譯成《海蒂和爺爺》)幾乎完全遵循了原著小說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甚至表現(xiàn)手法都如出一轍。影片一開場如同一部風(fēng)光紀錄片,雪山、白云、草地,阿爾卑斯山的秀美景色一覽無余。小女孩海蒂身著厚厚的裙裝在山間行走著,她時而仰望著山谷中展翅飛翔的雄鷹,時而張開雙臂呼吸新鮮的空氣,臉上露出動人的微笑。
看電影《海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海蒂的微笑,這也是讀小說和看電影感受最不一樣的地方——看小說你只能想象人物的表情,而看電影會讓你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狀態(tài)。相信看完電影《海蒂》,海蒂那動人的微笑會長久地浮現(xiàn)在你的腦海。
海蒂是不幸的,她從小父母雙亡,一直由姨媽撫養(yǎng),生活在貧窮的環(huán)境當中。后來姨媽找到了一份城里的工作,不能再繼續(xù)照顧海蒂,于是不得不把5 歲的海蒂送到住在阿爾卑斯山的爺爺那里。可是爺爺對姨媽并無好感,也不歡迎孫女海蒂的到來。姨媽無奈之下激動地丟下海蒂拔腿離去。故事正是從姨媽帶著海蒂到爺爺家開始的。
跟著爺爺這個不被村里人待見、在山頂離群索居的古怪老頭子,似乎預(yù)示著海蒂更加窮苦和悲慘的生活。來到爺爺家的第一天,爺爺甚至不讓海蒂到自己屋里睡覺——實際上,別說床了,爺爺甚至連一把多余的椅子也沒有。于是,小海蒂只能到儲藏室依偎著山羊睡了一個晚上??墒?,畢竟血濃于水??!早晨起來,爺爺推開儲藏室的門,一句話也不說地擠了半桶山羊奶,然后從中舀了一瓢遞給剛剛睡醒的海蒂,“喝吧!”爺爺說。饑腸轆轆的海蒂一口氣喝下了一整瓢新鮮的羊奶。
然而,故事并沒有刻意描寫海蒂上山以后的生活如何艱難困苦,而是把筆墨和鏡頭更多地留給了阿爾卑斯山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和對海蒂享受淳樸自然生活的描寫上。海蒂來到爺爺家的第二天,她就開始跟著放羊倌彼得天天爬上山頂一起放羊,她喜歡喝剛剛擠出來的新鮮羊奶,愛在陽光下開滿鮮花的山坡上無拘無束地奔跑,愿意把羊兒當成朋友……她那天真善良、活潑開朗的熱烈情緒和動人的微笑很快感染了飽經(jīng)滄桑、心情抑郁的爺爺,讓長期板著面孔的爺爺也露出了微笑。爺孫倆的感情與日俱增,爺爺不但每天給海蒂準備新鮮的食物,還給孩子做了一把新椅子。
相較電影,小說對海蒂和爺爺?shù)倪@段生活的描寫頗為具體生動。比如上山放羊的時候,海蒂把自己的食物無私地分享給經(jīng)常食不果腹的彼得;冬天來了,她要求爺爺用雪橇帶著她來到彼得家,去看望彼得雙目失明的奶奶;然后當她發(fā)現(xiàn)奶奶家里四處漏風(fēng)時,又懇求爺爺幫助奶奶修葺好破舊的窗戶和房頂。海蒂的天真、善良不僅讓窮苦的奶奶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也讓爺爺重新體會到了做人的尊嚴與價值。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莫過于海蒂被姨媽偷偷從山上帶走,爺爺發(fā)現(xiàn)后追下山那種絕望的眼神和表情,那真是一種撕心裂肺般的離別之痛,讓人潸然淚下。
在城市貴族塞斯曼家,海蒂衣食無憂,不但同只能長期坐在輪椅上的女孩克拉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還在克拉拉奶奶的幫助下學(xué)會了閱讀。但是海蒂人在法蘭克福,心卻總想著阿爾卑斯山的爺爺和奶奶。她悄悄背著大家積攢吃剩的軟面包,準備回鄉(xiāng)時帶給牙口不好的瞎眼老奶奶。她日夜懷念著阿爾卑斯山上的積雪,思念著親愛的爺爺,以至于經(jīng)常半夜哭醒。
《海蒂》讓人感動和著迷的地方就在于,故事并沒有將窮苦的爺爺描寫成小氣吝嗇的窮酸鬼,更沒有把貴族塞斯曼一家描寫成為富不仁的大壞蛋,而是讓我們看到不管窮人還是富人,每個人都閃爍著人性善良的光輝。當有一天男主人塞斯曼先生發(fā)現(xiàn)海蒂因為思家心切出現(xiàn)了夢游的毛病,嚴重影響了她的身心健康時,塞斯曼先生和奶奶不顧克拉拉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將海蒂送回了海蒂的爺爺身邊,還給她帶去了滿兜的軟面包和大香腸。
而回到故鄉(xiāng)的海蒂,也熱情地寫信邀請克拉拉來阿爾卑斯山生活。夏天來了,克拉拉終于來到海蒂和爺爺?shù)募?,她同海蒂一起住在爺爺?shù)拈w樓上,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和天然美食,身體越來越強壯。在爺爺和海蒂的幫助下,她竟然擺脫了長期依賴的輪椅,站起來獲得了新的生活。
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海蒂》這部電影,都成功地將瑰麗的自然美和溫馨的人情美融合在了一起,讓作品成為了一曲童心美的頌歌。海蒂雖然是作者虛構(gòu)出來的理想人物,但讀者卻不會產(chǎn)生虛幻之感,而是充分感受到她那純凈心靈給人帶來的永恒陽光。而《海蒂》的魅力,恰恰也在于它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讓人們在爾虞我詐、相互傾軋、人性扭曲的現(xiàn)實生活中,喚醒心中的愛與善,思考何為幸福,何為生命的意義。
《海蒂》是小說家約翰娜·斯比麗歷經(jīng)十載完成的作品。約翰娜·斯比麗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和詩情畫意的家鄉(xiāng)賦予了她創(chuàng)作《海蒂》的靈感。據(jù)說,她喜歡獨自漫步在村莊周邊,并在散步時構(gòu)想海蒂的故事。100 多年來,《海蒂》一直是西方兒童文學(xué)史上公認的經(jīng)典,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在1970 年代,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先生就根據(jù)《海蒂》制作了一部長達52 集的電視動畫片《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頗受小朋友喜愛。
《海蒂》同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世界名著《霧都孤兒》一樣,都是描寫貧苦孤兒生活的作品。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嗎?兩位作者不約而同地都給故事呈現(xiàn)了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讓小讀者看到人性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永遠是兒童文學(xué)作品應(yīng)有的魅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