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步,劉子豪,徐振華,李 婭,王 艷
(1.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8;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00)
致密砂巖氣藏作為非常規(guī)天然氣藏中的主要類型之一,已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渤海灣等盆地發(fā)現了儲量巨大、分布廣泛的天然氣資源[1-3]。該類儲層多受到較強成巖作用的影響,儲層物性差且非均質性極強,孔隙結構復雜,“甜點”分布預測難度大[4-6]。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是目前中國發(fā)現的最大氣田,為典型的致密砂巖氣藏氣田[7]。蘇里格氣田不同區(qū)塊的開發(fā)效果差異較大,同一區(qū)塊內部的鄰井產量的差異也較大,極大影響了開發(fā)井網的部署及開發(fā)的深入[8-10]。研究發(fā)現,蘇里格氣田西區(qū)南部下石盒子組的巖石相影響儲層質量,導致產能差異,但巖石相控制的致密砂巖儲層質量差異機理尚不明確。以蘇里格氣田中南部的3個開發(fā)區(qū)塊為例,基于巖心、測井資料,通過薄片觀察、實驗分析等方法,闡明不同巖石相的儲層質量差異特征,探討儲層質量差異機理,為該區(qū)有利儲層的預測及致密砂巖氣藏勘探開發(fā)的深入提供理論依據。
蘇里格氣田位于長慶靖邊氣田西北側的蘇里格廟地區(qū),研究區(qū)位于蘇里格氣田中南部,構造上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伊陜斜坡之上,構造穩(wěn)定,地形平緩[6],海拔約為1 200~1 500 m,總面積約為1 360 km2(圖1a)。研究區(qū)上古生界地層自下而上發(fā)育有上石炭統(tǒng)本溪組、下二疊統(tǒng)太原組、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中二疊統(tǒng)下石盒子組、中二疊統(tǒng)上石盒子組、上二疊統(tǒng)石千峰組,總沉積厚度為700 m左右,主要含氣層段位于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11]。其中,盒8段為產能最好的含氣層段,沉積期發(fā)育三角洲平原沉積相,沉積微相類型主要為分流河道、溢岸及分流間灣[12-13](圖 1b)。研究區(qū)盒8段儲層巖性以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為主,粒度多為中粗粒到細粒級別,巖石組分以石英和巖屑為主,長石含量極低,石英顆粒含量大于50.00%,巖屑以火山巖巖屑和變質巖巖屑為主,砂巖結構成熟度較低,分選中等—好。研究區(qū)總體儲層物性較差,平均孔隙度約為8.70%,平均滲透率約為0.64 mD,為典型的低滲致密儲層。從生產情況上看,研究區(qū)“甜點”區(qū)的單井射孔后日產氣量一般大于1×104m3/d,但“甜點”分布復雜,各井產能差異較大。
圖1 研究區(qū)構造位置及沉積相分布Fig.1 The tectonic locat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in study area
根據巖心資料,研究區(qū)盒8段儲層的巖性主要為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及巖屑砂巖;碎屑顆粒以石英為主(平均含量約為73.00%),巖屑次之(平均含量約為15.00%),長石含量極少,僅在巖屑石英砂巖或巖屑砂巖中零星分布。
研究區(qū)盒8段儲層顆粒間的填隙物含量約為12.00%,以膠結物為主,雜基含量較少,膠結物類型主要包括石英膠結、鈣質膠結、黏土礦物膠結等(圖2a—c)。其中,石英膠結是研究區(qū)盒8段最主要的膠結類型,石英膠結物平均含量約為5.35%,最高可達22.00%,石英膠結主要以2種形式存在,一種為石英加大邊,另一種為孔隙中形成的自生石英顆粒(圖2a、b);此外,黏土礦物膠結也是重要的膠結類型之一,其平均含量可達到6.20%,主要包括高嶺石、伊利石、綠泥石等(圖2b、c);鈣質膠結在研究區(qū)發(fā)育相對較弱,平均含量僅為1.89%,主要包括方解石和鐵方解石膠結等,以孔隙充填式膠結為主。
圖2 研究區(qū)盒8段典型的巖心礦物薄片及掃描電鏡Fig.2 The typical core mineral slic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Member 8 of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study area
根據巖心資料,研究區(qū)盒8段砂巖粒徑多為0.25~1.00 mm,以含礫粗砂巖、粗砂巖、中砂巖為主,碎屑顆粒多為次棱角—次圓狀,分選中—好,顆粒間主要為線接觸或凹凸接觸,少數呈點接觸或點-線接觸(圖 2a、d、e)。
根據巖心粒度特征,研究區(qū)內砂巖可劃分為5種類型巖石相(為簡便起見,涉及具體巖石相名稱時簡稱為巖相),包括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粒徑大于1.00 mm)、粗砂巖相(粒徑為 0.50~1.00 mm)、中砂巖相(粒徑為0.25~0.50 mm)、細砂巖相(粒徑為0.10~0.25 mm)、粉砂-泥巖相(粒徑小于0.10 mm),其中,前4種為儲層巖石相,最后一種為非儲層巖石相。研究區(qū)儲層巖石相以中砂巖相及細砂巖相為主,分別約占12%和13%,而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及粗砂巖相僅約占7%與6%。由于非儲層巖石相含氣飽和度極低,難以形成有效儲層,因而不做具體研究。
通過117塊巖心分析化驗(物性分析、巖心薄片及壓汞實驗)資料,發(fā)現不同巖石相的儲層質量具有明顯的差異,包括儲層宏觀物性差異及微觀孔隙結構差異。
蘇里格氣田下石盒子組盒8段不同儲層巖石相的平均孔隙度為4.00%~10.00%,差異較小,其中,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及粗砂巖相孔隙度相近,均約為10.00%,孔隙度最高,而細砂巖相孔隙度最低,約為4.00%(表1)。但是,不同儲層巖石相的平均滲透率差異明顯,其中,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平均滲透率最高,為2.37 mD,粗砂巖相次之,僅為0.46 mD,而最差的細砂巖相的滲透率小于0.10 mD(表1)。
表1 不同巖石相孔隙度和滲透率特征Table 1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ithofacies
研究區(qū)儲層的孔隙結構較為復雜,根據鑄體薄片及掃描電鏡資料,發(fā)現研究區(qū)孔隙類型主要包括粒間孔隙(包括殘余粒間孔、粒間溶孔)、粒內溶孔和微孔隙(微孔、晶間孔)等,喉道類型主要包括片狀、管束狀和縮頸型喉道。其中,粒間孔及片狀喉道為研究區(qū)盒8段主要的孔隙及喉道類型。
通過對研究區(qū)砂巖樣品的孔喉配置關系進行分析,并依據各類孔隙占總孔隙體積的比例,確定樣品中發(fā)育的主要和次要孔隙類型(分別占總體積的50%和30%),同時將片狀喉道進一步細分為寬片狀喉道(喉道半徑大于5 μm)和窄片狀喉道(喉道半徑小于5 μm)。在此基礎上,共將研究區(qū)砂巖劃分為6種孔喉配置關系,分別為粒間孔-縮頸型喉道、粒間孔-寬片狀喉道、粒間孔-粒內孔-寬片狀喉道、粒間孔-微孔隙-寬片狀喉道、粒內孔-微孔隙-窄片狀喉道、微孔隙群-管束狀喉道。其中,粒間孔-縮頸型喉道對應的孔喉半徑最大,孔滲性最好,而微孔隙群-管束狀喉道的孔喉半徑最小,孔滲性最差。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不同巖石相對應的孔喉配置關系差異明顯,其中,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主要發(fā)育粒間孔-縮頸型喉道(圖2e),粗砂巖相主要發(fā)育粒間孔-寬片狀喉道(圖2f)、粒間孔-粒內孔-寬片狀喉道(圖2d),中砂巖相主要發(fā)育粒間孔-微孔隙-寬片狀喉道(圖2g)、粒內孔-微孔隙-窄片狀喉道(圖2h),而細砂巖相主要發(fā)育微孔隙群-管束狀喉道(圖2i)。不同的巖石相類型具有不同的孔喉類型和配置關系,這也是導致其物性差異的根本原因。
研究區(qū)砂巖儲層經歷了復雜的成巖演化過程,主要的成巖作用包括壓實、膠結及溶解作用,由于儲層巖石相類型的差異,不同巖石相經歷的成巖作用類型和程度均有不同。
4.1.1 不同巖石相的差異壓實作用
壓實作用是研究區(qū)砂巖儲層致密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區(qū)壓實率普遍大于70%,最高可達到95%以上,強烈的壓實作用一方面可以導致剛性顆粒(如石英)發(fā)生破裂(圖2f),另一方面也可以導致塑性礦物(如云母、火山巖巖屑等)發(fā)生塑性形變,甚至充填到孔隙中形成假雜基,從而導致儲層孔隙大量減少(圖2i)。
對于不同類型的巖石相,其壓實作用強度也有一定差異。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和粗砂巖相的壓實程度較弱,壓實率多小于70%,這一方面是由于粗顆粒本身表現出了較強抗壓能力,另一方面,當砂巖粒度較大時,塑性礦物的含量會降低,從而增強了粗巖相砂巖的抗壓實能力。與之相對的,中砂巖相和細砂巖相的塑性礦物含量相對較高,因此,壓實率也隨塑性礦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壓實率多大于75%。
4.1.2 不同巖石相的差異膠結作用
研究區(qū)膠結作用普遍較為發(fā)育,其中,以硅質膠結作用為主,石英晶體會在石英顆粒邊緣附著然后沿顆粒邊緣向上生長。在有充足石英來源的情況下,不同顆粒間的石英膠結會一直生長到占據所有孔隙空間,從而使儲層物性降低(圖2a)。
研究區(qū)粗巖相砂巖受到的硅質膠結作用最強,平均硅質膠結含量為7.35%,這主要是由于粗巖相砂巖早期抗壓實能力較強,保留了較多的原始粒間孔隙,為硅質膠結的發(fā)育提供了充足的生長空間。中細砂巖相中硅質膠結平均含量為5.10%,這主要是由于壓實作用相對較強,缺乏石英膠結所需的生長空間,而且中細砂巖相中塑性礦物含量較高,抑制了石英膠結的發(fā)育[14-15]。
4.1.3 不同巖石相的差異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是研究區(qū)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區(qū)溶解孔隙類型主要包括巖屑溶孔和長石溶孔,溶蝕孔隙的發(fā)育對于儲層質量的提升有極其重要作用。
大氣中的CO2和烴源巖熱解中產生的有機酸是溶蝕孔隙形成的重要因素[16-17]。由于粗巖相的抗壓實能力較強,殘余粒間孔比較發(fā)育,酸性流體更容易進入,從而形成大量的溶蝕孔隙,擴寬喉道半徑(圖2e),進而改善儲層質量;中細砂巖相由于塑性礦物含量較高,壓實相對致密,溶蝕孔隙相對不發(fā)育。
不同類型的巖石相在成巖作用過程中發(fā)生不同變化,從而對孔隙演化產生不同的影響,最終導致砂巖的儲集性能的差異[17-22]。綜合巖石相類型及塑性礦物含量,研究了4種巖石相的成巖和孔隙演化過程(圖3)。
4.2.1 粗巖相
粗巖相主要為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粗砂巖相,石英含量大于70.00%,巖屑中塑性成分小于10.00%,主要經歷了弱壓實—強膠結—強溶解的成巖序列,形成低孔低滲儲層(圖3)。
粗巖相的粒度較粗,原始孔隙度較高,約為40.00%。在早期壓實過程中,粗顆粒及較低的塑性礦物含量使其抗壓能力較強,壓實后仍存留大量殘余粒間孔隙,孔隙度約為20.00%;隨后,殘余粒間孔隙為膠結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空間,發(fā)生了強膠結作用,孔隙度約為10.00%;最后,殘余孔隙中的酸性流體促進了強溶解作用,孔隙度最終大于10.00%。該類巖石相經過成巖作用后,仍能保留較好的孔滲性,為研究區(qū)最好的儲層。
4.2.2 富含剛性顆粒的中砂巖相
該類巖石相主要為中砂巖相,石英含量大于70.00%,塑性成分小于10.00%,主要經歷了中等壓實—中等膠結—中等溶解的成巖序列,形成低孔低滲儲層(圖3)。
該類巖相的粒度中等,原始孔隙度約為35.00%。早期,中等粒度的顆粒及較低的塑性礦物含量使其發(fā)生了中等強度的壓實作用,壓實后的孔隙度約為15.00%;隨后,部分殘余粒間孔隙中發(fā)生了中等強度的膠結作用,孔隙度約為5.00%;最后,殘余孔隙中的酸性流體發(fā)生了一定強度的溶解作用,孔隙度最終約為8.00%。
4.2.3 富含塑性顆粒的中砂巖相
該類巖相仍為中砂巖相,但石英含量小于70.00%,塑性成分大于10.00%,主要經歷了強壓實—中等膠結—中等溶解的成巖序列,形成特低孔特低滲儲層(圖3)。
圖3 4種巖相的成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及典型薄片Fig.3 The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pore evolution model of the four lithofacies and typical mineral slices
該類巖相的粒度中等,原始孔隙度約為35.00%。早期,中等粒度的顆粒及較高的塑性礦物含量使其發(fā)生了強壓實作用,壓實后的孔隙度約為10.00%;隨后,部分殘余粒內孔隙發(fā)生了中等強度的膠結及溶解作用,孔隙度最終約為5.00%。
4.2.4 細砂巖相
該類巖相主要為細砂巖相,石英含量一般小于60.00%,塑性成分含量大于15.00%,主要經歷了強壓實—弱膠結—弱溶解的成巖序列,形成致密儲層(圖3)。
該類巖相的砂巖顆粒較細,原始孔隙度僅約為30.00%。早期,細粒度的顆粒及較高的塑性礦物含量使其發(fā)生了強壓實作用,塑性礦物(云母、火山巖巖屑、變質巖巖屑等)發(fā)生強烈變形,并充填粒間孔隙。砂巖中主要的孔隙類型為黏土礦物的晶間孔及微孔隙,壓實后的孔隙度僅約為5.00%;隨后,低孔隙空間導致了膠結與溶解作用程度較弱,孔隙度最終小于5.00%。
通過上述分析發(fā)現,研究區(qū)粗巖相(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與粗砂巖相)的儲層物性最好,滲透率多大于0.40 mD,單井射孔后的日產氣量一般大于2 000 m3/d。其中,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滲透率多大于1.00 mD,其單井射孔后的日產氣量一般大于1×104m3/d,為研究區(qū)的有利“甜點”。
利用巖心標定測井,對研究區(qū)單井進行了巖石相測井解釋(圖4),并以此為條件數據,進行了單層的巖石相分布研究(圖5)。由圖5可知,研究區(qū)粗巖相多呈孤立透鏡狀分布于條帶狀分流河道砂體之中,而粗巖相中的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分布范圍更小,分布更離散,這一分布特征是導致研究區(qū)單井之間產能差異明顯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高效地開采此類致密砂巖儲層,有必要進行精細的巖石相分布研究,確定粗巖相,尤其是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分布。
圖4 巖石相單井測井解釋模板Fig.4 The single-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of lithofacies
圖5 盒8下段1~3層巖石相分布Fig.5 The lithofacies distribution of 1~3 layer in the lower Member of He8
(1)巖石相類型控制砂巖儲層成巖差異,砂巖粒度越大,塑性礦物含量越少,則壓實強度越低,溶解程度增大,即使膠結程度偏高,也能形成良好的儲層。
(2)根據巖石相及塑性巖屑含量,研究區(qū)儲層成巖演化序列可以分為4類,包括粗巖相(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與粗砂巖相的統(tǒng)稱)、富含剛性顆粒的中砂巖相、富含塑性顆粒的中砂巖相及細砂巖相。其中,粗巖相經歷了弱壓實作用—強膠結—強溶解的成巖序列,最終孔隙度多大于10.00%,物性最好。
(3)研究區(qū)粗巖相多呈孤立透鏡狀分布于條帶狀分流河道砂體之中,而單一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分布范圍更小,分布更離散,這一分布特征是導致井間產能差異明顯的主要原因。確定粗巖相,尤其是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分布是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高效開發(fā)的前提。
(4)不同的巖石相儲層質量具有明顯的差異,研究區(qū)細礫巖-含礫粗砂巖相的儲層質量最好,滲透率大于1.00 mD,主要發(fā)育粒間孔-縮頸型喉道,其單井射孔后的日產氣量一般大于1×104m3/d;粗砂巖相的儲層質量次之,而細砂巖相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