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胡興明
(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市中醫(yī)藥研究所)上肢及小兒骨科,湖北 襄陽 441000)
肱骨干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發(fā)病率較高,約占1~3%,其骨折位置常發(fā)生于肱骨外科頸下3cm至肱骨髁上4cm范圍[1]。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成人發(fā)生肱骨干骨折的概率每年大約為0.016%,隨年齡增長發(fā)生率也會上漲,85歲及以上的患者發(fā)生率每年大約會增長至0.06%[2-3]。老年人大多因摔倒而導致肱骨干骨折,青少年群體大多是由于沖擊或穿透的創(chuàng)傷所致[4]。臨床常以外科手術的方式來治療肱骨干骨折,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手術治療的適用范圍也有所擴大,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的直接創(chuàng)傷也有明顯的減弱,但在術后仍舊有眾多患者出現(xiàn)劇烈的疼痛等不良反應,為患者術后身體恢復帶來了較大困擾[5]。近年來,隨著各種設備的更新?lián)Q代及手術技術的逐漸成熟,手術治療理念也有明顯的改進。當前在治療骨折方面,切開復位鋼板內(nèi)固定術得到表現(xiàn)較為良好,在加快患者功能恢復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本文就對切開復位鋼板內(nèi)固定術治療肱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展開分析研究,內(nèi)容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7月15日至2020年7月15日我院骨科所收治的6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30例為一組。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5-52歲,平均(30.87±5.64)歲;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8-53歲,平均(29.75±5.97)歲;兩組的患者在疾病類型、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1)選擇我院2019年7月15日至2020年7月15日經(jīng)CT、X線、臨床明確診斷為肱骨干骨折患者;
(2)常規(guī)進行血、尿常規(guī),CT、肝腎功等輔助檢查。均無腫瘤,傳染病。
1.2.2 排除標準
(1)對本研究的手術使用的藥物有禁忌、過敏等反應;
(2)存在精神問題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1)令患者平臥,肘部呈90度彎曲,掌側移位的手掌向上,背側移位的手掌向下;(2)醫(yī)生和護理人員分別將患者患肢腕掌部和肘部握緊,進行牽引時持續(xù)用力;(3)醫(yī)生用力向下屈曲患者腕部至60度以分離骨折斷端,令患側腕關節(jié)呈尺偏狀,石膏浸泡完畢后,經(jīng)腕關節(jié)的背側或掌側將其放置,后將石膏用繃帶纏繞并固定;(4)對患者患肢進行觀察,若發(fā)生腫脹需第一時間采取治療措施,每周行X線檢查一次,待骨折愈合后,方可拆除石膏。
觀察組: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nèi)固定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對患者施以全麻,取平臥位,將患者左上臂放置于胸部前,于左上臂上方1/3處綁止血帶,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根據(jù)患者實際骨折情況選擇切口處,待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后,暴露肱三頭肌、劍魔及橈神經(jīng),將橈神經(jīng)牽開以避免對其噪聲意外損害,針對存在橈神經(jīng)損壞患者,若為斷裂可進行修復,若為損傷則可切開神經(jīng)外膜以緩解癥狀。隨后于患者肱三頭肌中線處切開,直至肱骨骨膜,將肱三頭肌向著兩側拉開,暴露肱骨骨折端,使用消腫措施消除血腫后,重建鋼板預彎并將其放置于肱骨后側,隨后鉆孔,攻螺紋,并擰入螺絲進行固定,對骨折端進行加壓,檢查骨折固定情況,且患者肘關節(jié)活動未受到限制后,清洗患者傷口進行采取止血措施止血,留置膠管引流1條,有序進行縫合
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對比
對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效果進行對比
(1)分別觀察兩組患者術前3天,術后 3天、術后6天、術后9 天時的VAS評分,具體評分為0-10分,評分上漲趨勢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關。
(2)能采用AOFAS量表評估,AOFAS評分越高,則表明肱骨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處理,VAS評分及AOFAS評分等計量資料使用(±s)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jù)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采用不同治療方案后,觀察組VAS評分(3.21±0.11)比對照組(5.49±1.03)低;觀察組的AOFAS評分(86.47±10.35)明顯高于對照組(68.33±11.89)(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會和功能恢復效果(AOFAS)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會和功能恢復效果(AOFAS)對比(±s)
組別 n VAS評分 AOFAS研究組 30 3.21±0.11 86.47±10.35對照組 30 5.49±1.03 68.33±11.89 t / 12.056 6.303 P / 0.000 0.000
肱骨干骨折是骨折情況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發(fā)生率約占總的骨折發(fā)生率3%,大多數(shù)是由于外界暴力因素導致,近年骨折治療方法有長足的進步,通常肱骨干骨折患者在使用保守治療后即可取得較為良好的治療成果,但有些患者發(fā)生骨折時,由于軟組受到的損傷太嚴重,而導致骨折愈合時發(fā)生了放性骨折、骨不連、多段骨折、骨畸形等情況,還有部分患者采取手術外的方式治療后復位情況不佳,這時候通常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目前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依然是治療骨折的主要方法,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中,如患者骨折斷端過長、骨折處的鋼板固定難度過大,或是患者合并有骨質疏松等癥狀,需實施植皮手術[6-7],又或者是患者感染尚未痊愈,針對這些情況,可嘗試使用切開復位外固定方式進行治療,將其部分固定法結合,可對特殊患者進行治療,且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術后愈合率較高,治療效果顯著。
就人體肱骨而言,其橈神經(jīng)解剖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患者發(fā)生肱骨骨折,則有較大幾率會使橈神經(jīng)出現(xiàn)損傷,且橈神經(jīng)所處位置較為固定,一旦出現(xiàn)骨折導致關節(jié)移位,就很可能引起橈神經(jīng)損傷。人體肱骨干上附著的肌肉較多,總體可分為伸肌以及屈肌[8-9]。可根據(jù)患者具體的骨折位置來判斷出患者骨折端的移位方向,舉例而言,若患者骨折處處在肩袖及胸大肌之間,則肱骨移位方向為外展外旋;若骨折位置處在三角肌止點遠端,則肱骨移位方向為近端外展;若骨折位置處在肱橈肌和伸肌起點近側,則肱骨移位方向為遠端外旋。
骨折患者術后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通常是腫脹感和疼痛感,此癥狀對患者術后恢復也有嚴重影響。若手術過程中操作不當容易發(fā)哦之患者肌肉、肌腱、神經(jīng)及血管受損,因而導致患者患者感覺疼痛,而劇烈的疼痛還容易導致患者局部筋肉緊張、血液循環(huán)速度減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10]。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靜脈管壁受到損傷、或由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引起血管內(nèi)液進入到組織間隙之中是導致患者術后發(fā)生腫脹的根源所在,且術后若患者患肢長期缺乏運動,則會對其淋巴循環(huán)產(chǎn)生消極影響,進一步惡化患肢腫脹情況[11]。患肢腫脹除會加深患者痛苦之外,還會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痊愈時間,甚至可能會惡化患者身體情況,引起局部組織的壞死,對患者預后會產(chǎn)生嚴重影響[12]。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的手術治療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VAS評分(3.21±0.11)分低于對照組(5.49±1.03);AOFAS評分(86.47±10.35)高于對照組(68.33±11.89)(P<0.05)。從該結果可得出,切開復位鋼板內(nèi)固定術比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術療效更好,同時對患者造成的術后疼痛感也更低。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鋼板內(nèi)固定術對肱骨干骨折者臨床中的治療效果更好,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