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珊
摘 要:從2020年福建省中考地理答題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地理概念的淺表認知導致涉及地理基本概念的試題容易出錯。鑒于此,在地理二輪復習中,應以地理基本概念如“氣候”為專題,借助概念圖工具,通過對概念進行解構分析、關聯(lián)概念體系建構、情境運用處理,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概念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概念圖;概念解構;體系建構;情境運用;深度學習
一、概念認知淺表化,阻礙知識體系建構
表1是2020年福建省中考涉及地理基本概念“氣候”的考點,從得分率以及學生的作答情況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對概念的混淆,考查氣候基本概念的問題易成為學生的錯答題。
例1.(2020年福建省中考地理第27題2、3小題)我國各地因地制宜發(fā)展生產(chǎn)。讀我國部分區(qū)域圖(圖略),完成下列各題。
(1)乙區(qū)草場廣布,適宜發(fā)展的農業(yè)部門是?當?shù)乩锰柲馨l(fā)電的有利氣候條件是?
(2)從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來看,丙、丁兩區(qū)均位于? ? ? ? ? ? ? ,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氣候條件是? ? ? ? ? ? ? ? 。
解析:從廈門市學生的作答情況來看,第1小題中學生將“氣候特征”與“氣候條件”兩概念混淆,導致錯答的情況較普遍。第2小題中最后一空同樣是對“氣候條件”概念的考查,但由于學生對此概念缺乏深刻且全面的理解致作答錯誤。因此,對地理概念認知淺表,未理解其深刻內涵,很大程度阻礙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概念是地理學科的基礎,是學生理解地理規(guī)律、原理的前提,也是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因此,在地理二輪復習中應重點關注地理基礎概念,以教學專題的形式,借助概念圖厘清概念間的異同并解構概念,將地理基礎概念間的聯(lián)系通過概念圖進一步明晰。
二、解構地理概念,促進地理深度認知
描述地理位置和地理要素的特點是初中學生必備能力之一,針對將“氣候特征”和“氣候條件”這兩個概念相混淆而導致描述錯誤的問題,采取概念解構的方法(圖1)將兩個概念加以明晰。氣候特征是從氣溫和降水兩要素入手,描述氣溫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一般描述模式是時間+氣溫特征+降水特征。而氣候條件是影響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條件。氣候條件可解構為光照(時間、強度)、熱量/氣溫(年均溫、季節(jié)變化、晝夜溫差、積溫)、水分/降水(年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年際變化、降水強度)、盛行風(風向、風力、季節(jié)變化)和氣象災害等[1]。有了對氣候條件的深度理解,2020年福建省中考27題第3小題最后一空便容易一些。由于丙地和丁地都位于南方地區(qū),優(yōu)勢的氣候條件可以排除光照以及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兩地共同的優(yōu)勢條件是緯度較低熱量較充足以及都位于東南部季風區(qū)降水充沛,由此可以歸納出水分、熱量較充足,但事實上還不夠準確。不是所有季節(jié)都水熱充足,只有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滿足水熱條件好。解構概念、深挖概念內涵能有效避免學生直接背誦概念,看到有利氣候條件就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情況,從而高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氣候特征”“氣候條件”兩個概念的深度認知。同時,地理概念的解構過程,亦是學生對地理知識深度理解和深度建構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建構知識體系。
三、建構概念體系,培育地理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強這一特征,學生在學習時要從地理要素之間、自然和人文現(xiàn)象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關系入手,進行綜合分析,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思維、綜合思維[2]。氣候要素不僅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聯(lián)系緊密,還對人文要素以及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影響深遠。因此關于氣候概念與其他地理概念,如地形、河流之間的聯(lián)系,若只是碎片化地存于學生腦海中,不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以及運用。氣候概念與其他概念的關聯(lián)關系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其他地理要素對氣候的影響,如2020年福建省中考地理15題;另一類則是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如2020年福建省中考地理30題第3小題。為突破上述兩類重點難點問題,在二輪復習鞏固時采取概念圖等圖示的方法將如上概念關聯(lián)起來,建構知識體系。直觀的圖示簡潔明了,知識點的連接亦是地理思維的過程,這樣的圖示形式才能將概念活化,將地理的抽象思維過程具體化,才能在學生解決問題時具有實用性。
例2.(2020年福建中考地理第15題)? 小麥成熟時間受熱量的影響。近20年我國小麥單位面積產(chǎn)量增幅全球領先。圖2示意我國冬小麥主產(chǎn)區(qū)分布及收割順序。讀圖完成下題。
影響冬小麥收割順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別是
A.緯度、地形? ? ? ? ? B.緯度、海陸
C.土壤、地形? ? ? ? ? D.土壤、海陸
解析:此題雖然考查的是影響小麥收割順序的因素,實際小麥的收割順序受氣溫、熱量的影響,所以此題考查的是影響氣溫(氣候)的因素,關于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地形、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將氣候與這些地理要素進行關聯(lián),可以借助圖3來建構氣候的影響因素概念圖。此題主要考查同一時間甲地氣溫高于乙地,乙地氣溫高于丙地的影響因素,從圖中可知甲乙兩地主要差異在于緯度位置,故受緯度因素影響。乙地和丙地緯度位置相近,但乙地氣溫高于丙地,排除緯度因素,研究海陸因素,兩地都離海較近,氣溫的差異不大,但是兩地分別在太行山脈兩側,乙地位于華北平原,丙地位于黃土高原,由此可見乙地氣溫高于丙,主要受地形因素影響。同類型的題目借助概念圖進行要素綜合分析能事半功倍。
例3.(2020年福建中考地理30題第3小題)亞馬孫河和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的兩大水系。圖4示意南美洲,圖5為甲地氣候資料。讀圖完成下題。
受氣候的影響,亞馬孫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是什么?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氣候與河流水文特征的相互關系,屬于整份試卷的難題,能完全回答正確的學生較少。這道題難點之一在于學生對水文特征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易與水系特征混淆,結合圖6對河流水文特征的解構,明晰概念;難點之二在于受氣候影響的這個限制條件,如何將氣候與河流的水文特征進行關聯(lián),將氣候要素解構成氣溫和降水這兩個要素,再與水文特征進行關聯(lián),這樣氣候與水文特征的聯(lián)系就清晰了。學生根據(jù)亞馬孫下游流經(jīng)區(qū)域全年高溫可以推測無結冰期;根據(jù)全年多雨、降水季節(jié)變化小可以推測流量大、水位季節(jié)變化小的水文特征。
氣候不僅與河流的水文特征聯(lián)系緊密,對農業(yè)生產(chǎn)、人口與城市分布、服飾及民居特點的影響同樣深遠。在二輪復習中借助概念圖,對氣候與這些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梳理、復習和鞏固,經(jīng)過二輪復習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以及成績都有大幅提升。可見概念的體系建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要素綜合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
四、情景化地理概念,提升區(qū)域認知能力
初中地理的理念是學習“身邊的地理”,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目前所用教材的案例已經(jīng)滿足不了如今的考試需求,考卷中大部分試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具有新穎性、時代性、生活性等特征,因此,學生只有熟知生活化的情境,才能透徹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影響農業(yè)生產(chǎn)的氣候條件學習中,學生常常忽略從哪些點切入理解。筆者所在的福建省的“琯溪蜜柚”是遠近馳名的地理標志產(chǎn)品,學生基本都品嘗過,但是未從氣候角度思考過為什么琯溪蜜柚適合生長在福建平和縣且品質好。在這部分重難點的突破過程中,設計學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如通過“平和利于柚子生長的條件”來建構影響農業(yè)生產(chǎn)條件的概念,這樣氣候條件對農業(yè)的影響就非常清晰,建構過程如圖7所示。此情境從學生熟知的地理事物逐漸建構出學生不熟悉的“氣候條件”這個概念,既深化了對概念的理解,也加強了對家鄉(xiāng)的區(qū)域認知。
參考文獻:
[1] 李鋼.地理原理的微觀解讀芻議——地理高考備考教學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8):24-27.
[2] 袁孝亭.地理教學的視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