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文
祖父是一位老木匠,十五六歲就師從曾祖父,他的手藝在老家遠近聞名。因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祖父祖母一起度過的。耳聞目睹,木匠師傅的手藝也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樹木砍下山,首道工序是割皮。樹擱在木馬上,還需要人“制樹”,不讓樹在割皮過程中隨意轉(zhuǎn)動。祖父用的特制割刀,雙手用力,割完一個面,我就使勁把樹木轉(zhuǎn)動到另一個面。祖父經(jīng)??湮摇皶缘梅叄妫?。
割皮后放上一段時間,讓其自然晾干,然后辦材料。墨斗是老木匠辦材料的法寶,可以丈量、劃線。祖父將墨斗線固定在樹木一頭,拉開墨盒,讓墨線距離木頭一厘米左右。他走到另一邊,將墨盒擱在木頭上,線繃緊,眼一瞄,手一彈,一條筆直的豎線就印到樹木上。然后用斗尺一量,拿出插在墨斗盒上的竹枝筆(破開竹子做成的筆,很硬)一劃,橫線就出來了。樹木根據(jù)需要用斧頭劈,或者用鋸子鋸,最后制成木條或木板。辦材料必須用心設計,安排合理,零部件齊全,尺寸到位。祖父是辦材料的行家,可以幫東家節(jié)省原材料。
做木工,榫頭銜接是一項細活,如果榫頭銜接不好,成品就會吱吱作響,容易散架。祖父很重視打榫頭,一個眼,一個榫,都劃線,用鑿子或者小鋸子時都小心翼翼的。榫頭接好后,為了加固,還會釘竹釘或鐵釘。組合是一種藝術,祖父粗中有細,手工精巧,大部分活計都做得很好,他做出的成品,經(jīng)久耐用,深受村民的喜愛。
祖父最威風的時刻是上梁。那時農(nóng)村建房,上梁儀式,東家會請祖父主持,祖父身披紅色長袍,用一把開山斧指揮泥匠工固定好橫梁架子,他就站在正梁上,一邊將雄雞雞冠血灑在梁上,一邊口誦贊梁詞。接著獻酒,為堂屋正梁披紅掛彩,爆竹也隨即響起來,祖父站在大梁上和泥匠們一起向人群拋撒糖果、茴皮、發(fā)餅之類的食物,底下圍觀的人馬上搶奪。糖果搶得越快,就預示著主家越興旺。
祖父去世多年了,現(xiàn)在的木匠也放棄了傳統(tǒng)的手工,一些高科技已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這些老木匠的手藝,漸漸成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