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by 埃米爾·涂爾干
涂爾干是在一個非?;A的層面上談論人性中對“意義”的追求—無論這個意義來自過去的神靈、自然還是今天的商品、偶像。
《務虛筆記》by史鐵生
生活中除了務實—現(xiàn)實的考慮,也需要務虛—精神的發(fā)展。讀他的作品是一種審美與意義上的雙重享受。
《公眾輿論》by 沃爾特·李普曼
知識分子的職責應該包括兩種,一種是追求真理,另一種是去傳播真理。
《〈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by鄧曉芒
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內(nèi)容,這本書給我提供了之后學習其他哲學家的思想必要的前置知識。
《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by斯拉沃熱·齊澤克
齊澤克將馬克思和拉康結(jié)合起來,重塑了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并將這一批判應用在了當代的許多流行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上。
《悲傷與理智》by約瑟夫·布羅茨基
書里“詩歌拯救世界”的唯藝術(shù)觀使我走上人文主義和精英主義的道路,追求永恒的價值。
《荒原狼》by赫爾曼·黑塞
展現(xiàn)了追求理想過程中的痛苦和絕望,令我感同身受。此外,書中的觀點“如果你在為某種理想斗爭,而認為你一定要達到目的,這樣倒是要平庸得多”激勵我不懼徒勞無功。
《單讀》by許知遠
單讀在初高中階段對我影響很大,比如居伊·德波的情境主義我就是從中得知的。
《伊麗莎白·科斯特洛》 by J.M.庫切
元小說的典范,卻不陷入內(nèi)卷。庫切勇于以此示范文學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
《禮物》by馬塞爾·莫斯
禮物是最重要的人類學脈絡。莫斯寫《禮物》是為了給“一戰(zhàn)”中他的好友獻上慰靈之理,也是為了在社會進步中實踐互助的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