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朝,劉嘉林,魏 健,張睿昆,趙寧波,楊駿波,倪 勇
(1.廣州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2.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廣東 深圳 518000;3.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膽囊在空腹時舒張,于脂餐后收縮,相關研究多集中于餐后1~2 h[1]。本研究采用超聲觀察健康成人24 h膽囊體積變化,以期認識膽囊收縮、舒張運動變化規(guī)律。
1.1 研究對象 于2020年1月—3月納入13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健康醫(yī)護人員及學生志愿者,男7名,女6名,年齡23~53歲,平均(31.7±10.4)歲;男性平均(32.1±9.7)歲,女性平均(31.2±11.1)歲;男性平均BMI(23.4±1.3)kg/m3,女性(22.1±1.6)kg/m3。納入標準:①健康成年人;②無代謝性疾病史;③無腹部手術史;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排除標準:①急、慢性膽囊炎病史;②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史;③膽囊存在畸形或折疊;④不能配合超聲檢查。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2018-(071)]。檢查前所有受檢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期間受檢者所進三餐均為統(tǒng)一提供的試驗餐。早餐:白粥、面包、青菜、水煮雞蛋1個、純牛奶250 ml;午、晚餐:米飯、青菜自由攝取,清蒸草魚約130 g、豬肉餅約60 g,進食時間10 min[2]。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深圳開立S8 Exp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3C-A腹部凸陣探頭,頻率1.0~7.0 MHz。于晨起空腹(7:00)、早餐后1 h(8:00)及2 h(9:00)、午餐前(12:00)、午餐后1 h(13:00)及2 h(14:00)、晚餐前(18:00)、晚餐后1 h(19:00)及2 h(20:00)、22:00、0:00和3:00行超聲檢查,囑受檢者左側臥或仰臥,必要時取站立位或坐位,由1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超聲科醫(yī)師掃查右側肋骨下緣斜斷面、縱斷面、劍突及右肋間斜斷面(圖1),待顯示膽囊最大長軸切面時存儲圖像,測量膽囊長軸切面長徑(L)及最大前后徑(W);之后將探頭旋轉90°,測量膽囊最大橫徑(H),計算膽囊體積V=0.523×(L×W×H)cm3[3]。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比較不同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和膽囊體積的差異。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3名受檢者,男性、女性之間年齡、平均BM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餐前膽囊處于舒張狀態(tài),晨起空腹時膽囊舒張體積最大,其次為午餐前(12:00),再次為晚餐前(18:00)。三餐2 h后膽囊均處于收縮狀態(tài),各時間點膽囊體積見表1。晨起空腹與午餐前膽囊體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40,P=0.890)但大于晚餐前(t=2.432,P=0.024);0:00后膽囊處于持續(xù)舒張狀態(tài),見表1及圖2。
圖1 志愿者男,35歲 超聲測量膽囊長徑為5.03 cm(虛線1),前后徑為1.65 cm(虛線2),橫徑為1.53 cm(虛線3)
圖2 健康成人24 h平均膽囊體積箱形圖
表1 13名健康成人24 h膽囊體積變化檢測結果(±s,cm3)
表1 13名健康成人24 h膽囊體積變化檢測結果(±s,cm3)
檢測時間膽囊體積檢測時間膽囊體積7:0017.95±3.5618:007.86±2.068:004.76±0.6519:004.56±1.239:004.95±1.7720:003.49±0.9712:0017.18±4.2822:003.17±0.8713:007.32±2.350:007.95±1.3714:004.52±1.273:0012.75±1.91
本研究采用安全、非侵入性的超聲檢查觀察健康成人膽囊充盈和排空狀態(tài),具有可重復性好、依從性高的優(yōu)點。超聲計算膽囊體積常用公式有圓錐體、橢圓體及橢球體公式,均與實際膽囊體積存在差別。本研究統(tǒng)一采用橢圓體計算公式,以減少系統(tǒng)誤差[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日間膽囊具有餐前舒張、餐后收縮的特點。餐前膽囊舒張,膽汁充盈;餐后排出膽汁,參與消化過程;其后2 h內(nèi),在自主神經(jīng)及神經(jīng)肽能和膽囊收縮素等作用下,膽囊主要處于收縮狀態(tài)。WEDMANN等[5]報道,健康人餐后45~60 min,膽囊排空率平均為67%。本研究將觀察時間延長至全日24 h,發(fā)現(xiàn)早餐后1 h膽囊部分收縮,其收縮活動可延至餐后2 h,晚餐后膽囊收縮甚至可持續(xù)到餐后4 h。JAZRAWI等[6]應用超聲檢查和核素顯像觀察健康人膽囊運動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餐后膽囊可快速排空與再充盈并存,這意味著膽囊體積可能取決于收縮或舒張的主次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膽囊呈現(xiàn)夜間舒張?zhí)攸c,進食試驗餐前提下,0時后膽囊進入舒張狀態(tài),3時直至早餐前呈繼續(xù)舒張狀態(tài)。夜間膽囊持續(xù)舒張可能與睡眠后缺乏食物刺激、膽囊收縮素等激素分泌減少而肝臟持續(xù)分泌膽汁等相關。比較三餐前膽囊體積,發(fā)現(xiàn)晨起空腹時膽囊舒張程度最高,其次是午餐前,再次為晚餐前,提示晚餐前膽囊內(nèi)膽汁量少,與白天規(guī)律用餐、膽囊內(nèi)膽汁排出、消耗較多,反復促發(fā)膽囊收縮活動導致膽囊儲存、濃縮膽汁量不足有關,因此建議適當減少晚餐用量。
膽囊體積變化規(guī)律無論對于臨床醫(yī)學觀察及正常人日常生活均有重要意義。日間規(guī)律進食三餐情況下,膽囊處于收縮和舒張反復交替,膽汁得以充分更新,有助于減少膽汁淤積、避免形成膽結石[7],提示規(guī)律飲食是維持膽囊正常收縮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OMANO等[8]觀察百歲老人膽囊功能,發(fā)現(xiàn)其收縮功能良好,與45~74歲受檢者無明顯差異,提示保持正常膽囊收縮功能不僅可預防結石形成,亦對維持身體健康具有一定價值。
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夜間膽囊持續(xù)舒張缺乏相關生化學指標數(shù)據(jù)支持,如夜間膽囊收縮素等激素水平等,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