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梅山中心小學 蘇宗混
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一節(jié)課都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要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做小主人。教師既要正視學生的差異,采取科學有效的策略,以舊促新,讓學生的潛能在運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又要注意幫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會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體驗自我超越的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的問題情境,借助生活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利用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能為學生探索新知識提供完備條件。這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新鮮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激發(fā)興趣,推動學生思維進步,為有效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圓的認識”這一節(jié)教學為例,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有三個小朋友分別用圓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車輪參加自行車比賽,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形狀的車輪呢?同時提問:“他們誰會先到達終點?”“你知道為什么嗎?”“想想輪軸要安裝在哪里呀?為什么?”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一節(jié)數(shù)學課仿佛是一次有趣的思維游戲,學生興味盎然,思維活躍,智慧火花怦然綻放。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想要展開與數(shù)學相關的教學活動,關鍵在于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入手,并結合學生的教育背景與生活經驗。奧蘇泊爾曾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苯處熤挥袑W習環(huán)境了解充分,才能更好地制訂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融入更多的知識經驗,以實現(xiàn)新知識在學生內心中的“生長”目標。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節(jié)內容時,多媒體課件生動展示出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情境,教師提出問題:“在這里,牛究竟能夠吃多大范圍的草呢?是要求圓的什么?”生:“是要求圓的面積?!惫P者緊追著問:“那么圓的面積又是如何求出來的呢?圓的面積和什么有關?”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教師的追問,學生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有的說:“在畫圓形的過程中,所確定的半徑越大,最終呈現(xiàn)出的圓形看起來也就越大。因此,圓面積的大小,極有可能是半徑確定的?!庇械恼f:“圓形與其他的平面圖形并不一樣。它的邊不是平直的,因此若套用以往的平面圖形公式,根本不可能求出這種有曲線圖形的面積?!庇械恼f:“我課前進行了預習,知道圓的面積是S=πr2,但我不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還有的說:“我從一些有關數(shù)學的書上讀到,想要求出圓形的面積,可以將圓形轉換為長方形,從而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怎樣轉換,它們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我想不出來?!甭犃藢W生精彩的討論,筆者高興地說:“同學們,你們真棒呀!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了如此多的知識,真的是非常優(yōu)秀,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p>
這樣,學生通過嫁接已有的知識,“生長”出了新的知識,通過知識的遷移開展問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更快地得出相關結論。該過程中,教師應在各個小組中不斷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過程,給予必要的幫助,幫助學生找出圓形轉化為其他圖形的方法,根據(jù)已有知識推算圓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無疑是問號?!苯處熞朴诎l(fā)問,或提問,或疑問,或追問,或反問,或詰問,或明知故問……調動學生思考探究,幫助學生明確思考方向,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相關規(guī)律。
問題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紐帶,課堂提問注重誘導性,促發(fā)學生去探索,會讓學生思維得到縱向延伸。正因如此,教師提問時要注意將重點放在問題的深度上,并選擇性地提高問題難度,讓學生全面思考相關知識,為開發(fā)學生更多的智慧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把學過的零散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將分散的知識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把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整理成知識體系,學生的基礎才會變得扎實而深厚。以“平面幾何圖形”復習課為例,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以下兩種圖案。
圖1
圖2
問:“有沒有同學能夠猜測出,這兩個圖案各自代表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圖形?說說你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給學生5分鐘的獨立思考時間,而后讓學生討論。圖1 可能是銳角(一個頂點、兩條邊)、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圍起來的圖形)、銳角三角形(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有一角是鈍角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圍起來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梯形(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等腰梯形(兩條腰相等的梯形)、直角梯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扇形等。圖2 可能是直角(一個頂點、兩條邊)、長方形(對邊平行且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直角梯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扇形等,學生的回答是雜亂無序的。筆者按一定順序在黑板上逐一板書,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完成對平面圖形特征的復習。最后,用標箭頭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清晰梳理出平面幾何圖形的知識要點,厘清平面圖形的內在聯(lián)系,層層深入,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缺漏,為后續(xù)糾補訓練提供幫助。溫故知新,融會貫通。讓學生學會復習,學會知識架構,必定能為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與持續(xù)優(yōu)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所學到的知識最終也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所以,數(shù)學課堂教學應緊密結合生活,教會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學生雖然社會經驗不足,但是對于周邊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將生活中的相關元素融入課堂,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激發(fā)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
以“比例尺”教學為例,在教學時基于學生對地圖以及平面圖的充分了解,根據(jù)教學要求,學生應具備同等大小平面圖形的繪制能力,讓學生明確即將要畫的圖形邊長比例是1 ∶1。然后提問:“在座的各位同學,有誰能夠將長為80米、寬為40 米的球場按照1 ∶1 的比例畫到紙上呢?”學生在聽到要求后,紛紛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大的籃球場,想要按1 ∶1 對其形狀進行復制,即使自己能夠畫,又到哪里找滿足繪畫要求的紙呢?再說,這樣去畫費時費力,有什么意義呢?”這時,筆者順勢提問:“那怎么辦?”學生回答:“縮小比例?!惫P者追問道:“怎么縮小比例?”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筆者輕輕點出:“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地圖嗎?”當學生說出見過時,筆者再問:“我國的版圖就只有地圖上展示的這么大嗎?”學生明白了筆者的意思,從中獲得啟示,紛紛微笑示意。學生在教師沒有仔細講解比例尺概念的情況下,聯(lián)系生活領悟到生活中常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將事物的長與寬縮小后畫到紙上。之后繼續(xù)提問:“你是怎么畫的呀?”學生在教師不斷誘導下,對這一概念認識不斷加深,逐漸明白“比例尺”這一數(shù)學知識的意義以及重要作用,為后續(xù)解決與此相關的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以致用,引進生活要素教學,既為數(shù)學課堂注入活力,又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了完備條件,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今后靈活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要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當小主人。教師應退到幕后,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小老師。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也一定會變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