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原子醫(yī)學研究所附屬江蘇省江原醫(yī)院 江蘇無錫214063)
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最常見的內(nèi)分泌腫瘤之一,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最有效的手段[1]。甲狀腺手術時為保證手術視野清晰,便于醫(yī)生手術操作,常需將患者置于一種肩、背部墊高,頭部盡力后仰,使頦與氣管胸骨接近直線的體位。由于甲狀腺手術時間較長,患者長時間的頸過伸位,會導致其頸部血管和神經(jīng)壓迫,患者經(jīng)常在術后出現(xiàn)頸肩部酸痛、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稱為甲狀腺手術體位綜合征(SPNV)[2]。術后頭痛、頭暈等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舒適度,增加心理壓力,影響康復;其次,頭痛、頭暈以及頸背痛可導致患者躁動、心率加快以及血壓升高,增加其術后切口出血的可能。最后,惡心、嘔吐還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誤吸或窒息,脫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吸入性肺炎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我們應該重視SPNV,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防止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為預防甲狀腺術后SPNV的發(fā)生,臨床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干預措施,大多集中在術前體位訓練、術中體位改良等方面[3]。2019年4月以來,我院對94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采用漸進性體位變換,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4月1日~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擬行甲狀腺癌手術(甲狀腺雙葉切除術+患側(cè)中央?yún)^(qū)淋巴結(jié)清掃術)患者19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首次行甲狀腺切除手術患者;麻醉分級(ASA)Ⅰ級或Ⅱ級;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既往曾行頸部手術;胸骨后甲狀腺切除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頸椎病、眩暈病、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94例和對照組96例。觀察組男21例、女73例,年齡20~72(45.79±12.53)歲;對照組男21例、女75例,年齡21~75(45.72±13.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采用經(jīng)口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麻醉藥物種類與用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講解甲狀腺術前體位訓練的原理,告知患者體位訓練的方法,現(xiàn)場指導患者正確進行頸過伸位體位訓練,首先進行頭頸部的放松訓練,然后指導患者如何利用枕頭進行仰臥位體位訓練。指導患者從每次訓練5 min開始,逐漸增加訓練時間,直到能夠堅持每次訓練到30 min。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頭痛等不適情況,應及時停止,保證安全。術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指導其放松心情,配合手術室護士進行體位擺放。當患者全麻清醒返回病房后,及時給予心電監(jiān)護、吸氧、妥善安置引流管并保持暢通,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引流量。對照組術后采用傳統(tǒng)體位護理方法,即術后去枕平臥6~8 h,6~8 h之后給予墊枕并抬高床頭。觀察組術后實施漸進性體位變換護理,即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意識及活動能力進行評估,若其意識清醒,能正確回答問題并能活動四肢和抬頭,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墊軟枕;1 h后無不適主訴,再抬高床頭15°~30°,然后每隔1~2 h抬高床頭15°,直至床頭抬高到60°以上,延續(xù)到患者下床活動;在抬高床頭過程中由護士協(xié)助患者每1~2 h翻身1次,清醒后鼓勵患者加強自我翻身,體位在側(cè)臥和平臥之間變換,側(cè)臥時腰背部予軟枕支撐,并輔以局部輕柔按摩,順序頸后、肩部、腰背部,每次按摩5~10 min,邊按摩邊詢問患者的感受,積極交流溝通。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24 h SPNV發(fā)生率,包括惡心嘔吐、頭痛、頸肩部疼痛、腰背部疼痛等。術后惡心、嘔吐出胃內(nèi)容物1次或1次以上為嘔吐[4]。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用數(shù)字描述疼痛強度,數(shù)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疼痛不影響睡眠)、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分為劇痛。②比較兩組術后24 h異常生命體征發(fā)生率、引流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生命體征值記錄中出現(xiàn)異常值,如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90/60 mm Hg、血氧低于95%、呼吸>24次/min或<12次/min,心率<60次/min或>100次/min,出現(xiàn)1次則認為存在異常生命體征值,反之則正常?;颊叱鲈簳r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表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調(diào)查并比較兩組評分。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越高。
2.1 兩組術后24 h SPNV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24 h SPNV發(fā)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術后24 h異常生命體征發(fā)生率、引流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24 h異常生命體征發(fā)生率、引流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3.1 降低SPNV發(fā)生率 甲狀腺手術常采取頭頸后仰臥位,即患者肩背部墊高,頭部呈后仰臥式,自然下垂接觸到手術臺,該體位易導致椎動脈和神經(jīng)壓迫,術后易發(fā)生SPNV,其發(fā)生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頭頸部極度后仰時,椎間孔周圍韌帶變形、內(nèi)突面壓迫頸神經(jīng)根,可引起壓迫耳大神經(jīng)、枕小神經(jīng)為主的頭頸部疼痛及壓迫膈神經(jīng)引起的惡心、嘔吐;該體位使腦血流受阻,導致腦組織缺血,出現(xiàn)頭痛等癥狀;頸部過度后仰時,肌肉和聲帶可因缺血、疲勞損傷而引起頭頸、肩部疼痛,使腰背部肌肉韌帶過伸,肌肉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導致乳酸、肌酸等可使謝產(chǎn)物增加,刺激組織使肌肉酸痛[5-6]。術后體位綜合征降低了舒適度,影響患者休息,對術后恢復是非常不利的。相關研究證明,這些干預方式能夠減少患者術后體位綜合征的發(fā)生[7-8]。預防甲狀腺術后體位綜合征,不僅要重視術前預防,還應關注術后體位護理。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改進術后體位變換。以往的甲狀腺手術全身麻醉后護理要求患者在全麻術后去枕平臥6~8 h,以保證安全,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呼吸道通暢以及預防患者術后嘔吐導致誤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目前全身麻醉多采用半衰期短、代謝快的麻醉藥物(如瑞芬太尼、丙泊酚等),患者在完全清醒、自主呼吸順暢、肌力恢復滿意、嗆咳保護反射恢復后安返病房。隨著精準麻醉的實施以及藥物的提前干預,患者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也逐漸降低,若術后繼續(xù)采取傳統(tǒng)去枕平臥6~8 h的體位,對于頸部、肩背、腰部肌肉和韌帶的疲勞和損傷緩解效果有限。本研究針對甲狀腺患者手術特點,采用漸進性的體位改變措施,使患者逐漸適應變換為半坐臥位,有效緩解了患者術中臥位所致的頸、肩背、腰部肌肉疲勞,減輕損傷。因此,觀察組患者SPNV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漸進性的體位改變不會引起生命體征和引流量變化。相關研究也表明,術后早期進行體位抬高對患者來說是安全的,且能降低SPNV發(fā)生率[9]。因此,甲狀腺癌術后清醒安返病房的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墊枕、抬高床頭以及定時翻身,不但安全可靠,且可降低SPNV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3.2 提高護理滿意度 多數(shù)全麻手術患者術后必須保持去枕平臥位,直到麻醉徹底清醒。而患者術后常出現(xiàn)各種腰背部不適情況,而臥位不當是造成患者不舒適的重要原因,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煩躁不安、失眠等癥狀,加重身心負荷[10]。在去枕平臥的情況下,患者會不自主地采取頭部后仰的體位,主要是由于術中長時間采取頸部過伸位,導致患者習慣于此種體位。而半坐臥位對于患者來說,不僅有利于其呼吸,防止術后進食時發(fā)生嗆咳,減少術后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還能夠降低切口張力,促進頸部切口愈合。相關研究顯示,隨著對麻醉術后體位的認識不斷進步,我們認識到全麻術后患者取去枕仰臥位是不適合的,患者可以在術后早期采取半坐臥位或墊枕平臥,并指導其適當活動,緩解術后不適,增強舒適度,提高滿意度[11]。因此,對全麻術后患者實施恰當?shù)捏w位護理非常有必要。為了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半坐臥位,提出了漸進性體位轉(zhuǎn)換的方法,針對術后不同時間段指導患者緩慢改變體位,逐漸抬高床頭高度,在減少體位綜合征發(fā)生的同時,使患者更好地適應。同時指導患者按時翻身活動,指導家屬定期按摩患者受壓部位,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使患者更舒適,更好地體現(xiàn)護理理念中人文關懷的要求。避免了機械執(zhí)行常規(guī)去枕平臥體位對患者的不利影響,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漸進性體位變換,不僅對切口引流量沒有影響,且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因此,循序漸進性改變的體位護理對甲狀腺術后患者來說是安全的,可以減輕患者的不舒適感,提高其滿意度。
綜上所述,漸進性體位改變與傳統(tǒng)體位改變措施相比,可以減少SPNV發(fā)生,促進患者術后舒適度,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且不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將其應用到甲狀腺術后體位護理中體現(xiàn)了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內(nèi)涵,值得進一步推廣實施。